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灿星副总裁陆伟:《中国好声音》背后的8个故事丨综艺样本研究

迟彤彤 传媒独家 2018-08-18

来源:传媒内参-传媒独家

文/迟彤彤


《中国好声音》时隔两年后重新进入观众视野。依旧是原来的名称,依旧是原来的转椅,但从版权走向创作,《中国好声音》的配方和味道已经改变。


不只是《中国好声音》,从《奔跑吧,兄弟》到《奔跑吧》,从《最强大脑》到《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几乎每档老牌现象级综艺都在市场激荡中经历着脱胎换骨般的创新调整,好评有之,质疑同样不少。


作为唯一一档征战暑期档的老牌综艺,《中国好声音》在一众新综艺的包围中有些突兀,却是不可忽视的存在,它所代表的一代现象级综艺的困境、改变和坚持,依然是值得综艺领域研究的样本。


“中国好声音”失踪这两年发生了什么?


2016年6月,因节目名称存在争议,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经过裁定,要求灿星制作等停止使用“中国好声音”相关节目名称和商标。《中国好声音》被迫改名为《中国新歌声》,沿用两季。


2017年11月,Talpa宣布和唐德解除“the voice of”模式的授权,并且放弃“中国好声音”中文名称。


2018年6月,唐德影视与灿星制作、浙江卫视等就与“中国好声音”相关的知识产权纠纷达成和解,各方承诺在协议签署后及时递交撤销法律程序的申请。7月,《中国好声音》正式回归。



灿星副总裁、《中国好声音》宣传总监陆伟向本刊记者解释道:“‘和解’不是说这个名称本身跟唐德有任何关系,而是因为我们跟唐德有关于‘中国好声音’中文名称归属问题的知识产权法律诉讼,所谓‘和解’是指双方都撤回了诉讼。其实Talpa(“the voice of”模式版权方)放弃‘中国好声音’中文名称时,就意味着这件事从有争议变成了没有争议。”


“中国新歌声”去哪儿了?


节目名称不仅仅代表着一档节目,也是具有价值的品牌资产,要依靠不断的投入才能更加广为人知。但“中国好声音”节目名称的回归,使得“中国新歌声”被取代成为曾用名,这对于一个已经经营了两年的品牌颇有几分遗憾。


陆伟表示:“《中国好声音》时间更长,品牌价值相对更高,而且这个品牌刚刚被浙江卫视拿回来,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社会公众重新恢复对好声音的印象。”同时他也透露,未来不排除浙江卫视还会用“中国新歌声”名称做其他模式的节目,因为这个名称的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也是很大的。


细节创新的意义在哪里?


很少有节目会将两季内容做得一模一样,尤其是老牌综艺。为了避免观众审美疲劳,老节目会不断在基础模式上做创新,但争议居多,那么模式微调是不是必要呢?新一季《中国好声音》除了转椅模式回归外,也在一些细节处做出改变,比如用魔镜呈现学员心仪导师的表情和动作,新增了导师盲选歌曲环节、抢位战等。



其中,学员抢位战是较大改动。在导师可以无限量抢人,但是黄金席位只有六个的初选赛制下,学员选择满员导师时,就意味着会多一次跟别人PK的机会。到底是先唱划算还是后唱划算,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陆伟指出:“其实先唱和后唱的概率是一样的,但是为了避免学员产生被不公平待遇的情绪,所以节目让各位导师点歌,这里面有非常多的运气成分,但不牵扯公平性的问题。”


而且导师盲选歌曲从真人秀角度来看影响颇多,因为导师每一次点歌、点评,包括自己的期待和理解,对于将要上台的学员来讲,是真人秀态势的一种压迫。学员可能会变紧张,也有可能更自信,这些潜在的心理活动会在真正唱歌的时候产生化学变化。


四位男性导师形成新气场


嘉宾组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节目的走向,比如男女嘉宾、互动气场等都是影响要素。男女搭档的《奔跑吧》和纯男人戏的《极限挑战》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互动和表达方式,前者情感柔软,后者相处自然,各有特点。


一向注重男女导师搭档的《中国好声音》,这一季却选择了四位男导师,成为一大亮点。据悉,节目每年都会向中国乐坛一线音乐人发出邀请,然后根据回复信息确定一、两位导师,再根据他们的音乐属性和个性去搭配。



陆伟向本刊记者描述了本季节目的导师邀请路径:最先确定周杰伦、谢霆锋两位音乐风格上比较年轻的导师;考虑到每个人有不同的语言结构,周杰伦的冷幽默、冷笑话需要搭档非常善于互动的导师,于是确定哈林庾澄庆;谢霆锋偏严厉,场上需要一个表达幽默的导师,于是想到了李健,而且从音乐风格而言,节目也缺乏内地的流行歌曲和民谣元素,李健是最好的选择。


四位导师气场很合,但也让观众隐隐期待“男人间的战争”。不过前两期节目气氛太过和谐,陆伟解释说:“现场气氛就是这样。其实这个赛制越到后面争抢得越激烈,当四个战队六个席位全部满员的时候,一旦出现明显比你战队的某个人更强的学员,你会非常想要抢人。”


好声音代表学员大都出自早期


《中国好声音》做到第七年,灿星也签约了许多“好声音”“新歌声”学员。陆伟透露,灿星目前已经是全中国最大的唱片公司,给华语乐坛带来了非常多的新作品。


但大众所熟知的从“好声音”走出的吴莫愁、张碧晨、吉克隽逸、金志文、李琦等学员多集中于前几季。陆伟向本刊记者解释称,这是因为“整个中国流行乐坛的现状不是非常理想,尽管推出非常多的新作品,但创星造势不足。而且不管是互联网平台,还是卫视平台对业内要求都非常高,所以很少能看到新人获得大量的平台资源,艺人更新换代的速度也是很慢的。”


不过从另一层面来讲,虽然新人难推,但早期学员已经成为华语乐坛一股不可忽视的年轻力量,频繁出现在音乐类节目中做嘉宾,甚至是导师,可以看作是《中国好声音》对音乐市场的一大贡献。


收视成绩下滑是行业现象


大多数卫视综艺被唱衰,都是因为收视率,《中国好声音》也不例外,节目首播52城收视率1.738仍位列第一,但与上一季2.604,上上季3.843相比跌入新量级,更是远不及收视巅峰的第四季5.308。在陆伟看来,“这很正常”。



尽管收视率并非唯一标准,但背后所代表的观众关注和客户认可,又让收视率不得不继续担任着评判标准。但陆伟指出,数值变化并不需要做太多解读,对于《中国好声音》而言,目前存在着两个评价标准:


其一,数值变化根本不能证明节目是不是最火的,因为这是客观环境所造成的。《中国好声音》依然是全中国收视最高的真人秀节目。


其二,数值变化无法佐证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因为收视率只能统计到在那一个时刻打开电视机的观众,其他时间、其他渠道产生的影响力同样不可忽视。


品牌、卫视综艺的招商优势


近两年,电视综艺、网络综艺都有许多兼具口碑、市场的新内容出现,头部网综《明日之子》《热血街舞团》甚至抛出六七亿的招商额,这些新生综艺也成为老牌综艺的威胁。


陆伟向本刊记者透露,这一季《中国好声音》的招商全部都满了。“市场上最难招商的是新节目,反而做过多季、排名前列的节目,永远有广告商进来。而且相较于网综,客户看重的还是卫视加网络的播出模式。”


收视对赌是一个承诺


收视对赌事关收视率数据与制作方、平台、广告客户间的信任,一直是个比较有争议的、隐晦的话题,但在灿星制作眼中“这只是我们必须给广告商的一个承诺”。


陆伟解释道:“广告客户对收视率的诉求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唯一了,网络点击量、传播口碑、社交媒体传播度都会成为评定投放的理由。收视对赌其实是我们预估这档节目收视率的可能范围,以及相对应的市场价值。”


这种认知反倒将问题简单化,收视对赌,或者说节目成败,关键还是在于节目的诉求和所传播的内容。陆伟表示:“这其实是一道选择题,不是说你愿不愿意去承诺,而是承诺收视率是对卫视平台和广告商负责,但一定要把节目做出真正的品质,因为真正的品质永远不是带着‘唯收视率’的观念就能做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