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 | 让音乐与书籍“治愈”我们的心灵
2018年4月23日是第23个世界读书日
在这里送上一份歌单
让书籍与音乐带你
浸入音符组成的
书香世界
现在我知道音乐能治愈人了
我知道他拯救了我的生命
让我生存,在我一无所有的时候给我希望
—— 詹姆斯·罗兹《重要的是音乐》
认真听音乐,为音乐而音乐
而不只把音乐当成消遣
最后一定会有自己的体悟和理解
—— 焦元溥《乐之本事》
音乐始于空也终于空。以这种角度来看
它与一个人、动物或植物的生命相似
生命也是始于空而终于空
而这种空即是——寂静无声
—— 巴伦博伊姆《生活在音乐中》
听音乐,用不上眼睛
有说是音乐最“抽象”
只要听者不聋,即可心领神会
不受国界种族的文化阻隔
—— 陈丹青《陈丹青音乐笔记》
音乐是抽象的
不像绘画描摹现实的景物
不像文学诉说生活的情节
不像电影展现绚烂的画面
音乐和现实没有明确的对应
—— 杨照《想乐》
是音乐在“听”我们。音乐使我们听到了一首能够引起幸福回忆的作品,我们会面带微笑。但是,这些情感不是被那首乐曲本身所激发的,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与音乐之间建立有联想关系。
—— 亚历山大·沃《古典音乐》
我认为,就这方面来说,音乐是始终同样的。音乐始终是人性的生动表现。活生生的人站在音乐的后面,活生生的人仍然有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以及嘴巴——现在和过去都一样。
—— 约翰·阿杜安《富特文格勒的指挥艺术》
只有当一个人沉浸在巴赫的情感世界里
与他一同生活、一同思考
与他一样淳朴实在
这个人才有可能恰当地表现巴赫的作品
—— 阿尔伯特·施韦泽《论巴赫》
音乐不止是血肉,骨骼和心脏
那些我们用来创造某种无形之物的工具
这无形之物使我们接触到了宇宙的颤动
—— 耶胡迪·梅纽因、柯蒂斯·W. 戴维斯
《人类的音乐》
艺术的目的,并不在于宣泄一时的激动
而应该是一个终身渐进的建构过程
以期达到惊喜而宁静的境界
—— 凯文·巴扎纳《不可思议的惊奇》
听音乐是要勇气的
你把自己的情感交出去
任它给喂养得茁壮而陌生
这中间会有多少孤独和挣扎
—— 马慧元《写意巴洛克》
一个外行的聆听者,理想的说
如果能够把作曲家的乐思
和演绎者忠实再现这种乐思的程度区分开来
他就能对演奏水平做出相当正确的判断
—— 艾伦·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
音乐是不说谎的
什么样的人
就会产生什么风格与性格的音乐
——杨照《呼吸》
我不确定生命中是否一定要有古典音乐,但当那些交响曲奏响的时候,你心里会升腾起一种生而为人的尊严感,如同仪式,如同洗礼,让你备受鼓舞,暂时忘掉生活中的卑微烦恼。这是其他音乐类型难以给予的,如此它便值得我们为之付出时间与精力,去聆听感知,去借助它开拓生命的幅度。
—— 田艺苗《穿T恤听古典》
音乐历害
是音乐在“听”我们
“诊断”我们的心灵
—— 陈丹青《外国音乐在外国》
音乐想必是一种更纯粹、更内省的东西。至少不会轻易将音乐与有形的“物”联系起来,或许还认为两者有极大的差异。不难想像以这种方式与音乐结合,想必更自由,也有更大空间。或许有点接近不依赖翻译,直接从原文阅读文学作品的乐趣与自由。勋伯格曾说过:“音乐并不是声音,而是概念。”
—— 小泽征尔、村上春树
《与小泽征尔共度的午后音乐时光》
我们的身体具有一定的节奏
我们身体内流淌的节奏,表现出来就音乐
音乐声响起来的时候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舞动身体
我们比想象中的自己更具有音乐才能
—— 金成恩《所有的妈妈都是音乐家》
🎵
世界读书日
让我们在这些音乐的环绕下
品读一本书
来一场午后的“白日梦”
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点 我 看 热 点 文 章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