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丨音乐剧市场正在爆发,上海能够做什么
乐小微说
7 May 2019
粉丝大批涌入、市场一片红火,中国音乐剧产业的春天来了吗?多位业内人士接受采访时持谨慎乐观态度:演出市场的“终极黏性”——唯有本土制造的优质剧目才能提供坚实支撑。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
在上海积淀走过市场寒冬的力量
从《声入人心》的首席竞演到《歌手》“组团踢馆”,综艺节目让郑云龙、阿云嘎等音乐剧演员的名字从爱好者的小圈子走向了大众,也为国内音乐剧市场引来一股暖流。
据大麦网统计(主办方直接售票的部分数据未包含在内),今年第一季度通过大麦网平台售票的音乐剧有160部517场演出,相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4.3%和28.6%;票房涨幅更为惊人,达到6727万,而去年第一季度票房仅为1016万元。
音乐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
“综艺节目帮中国音乐剧行业解决了长期以来的一个问题:如何吸引新的观众,扩大整个市场的体量。”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制作人赵晨琳表示。
回望音乐剧走过的严冬,资深从业人员无不心有余悸。
正如演员为市场之“冷”,无奈登上综艺节目为整个行业呐喊。与音乐剧中歌舞魅力之惊艳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观众多年以来对这门艺术保有的距离感。
上汽·上海文化广场总经理张洁透露,即使有消费能力,观众也担心“看不懂”,文化广场一度曾走到了艰难维持经营的地步。
“从2011年重建开业到2014年,文化广场团队只想一件事:怎么活下去。”张洁说。
走进剧场在中国并没有形成很强的传统,当时上海了解欣赏音乐剧的观众也寥寥无几。文化广场连年亏损,在2014年引进《剧院魅影》时,账面周转资金已窘迫到付不出第一笔演出费,被迫向银行贷款1500万元。
音乐剧《剧院魅影》
近年来,对文化广场团队来说,境况呈不断转好的趋势,上海多年以来对优质剧目的引进,让市场需求逐渐迸发,观众培育、艺术普及也正在开花结果。
“在今年举办的音乐剧歌唱比赛中,近400名选手中许多业余人士的水平也已经不亚于专业人士。”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欣然看到,“很多选手挑战了德语、法语、俄语等语种的新剧选段,选曲不再局限于《猫》《剧院魅影》等经典音乐剧。新的音乐剧已经取代经典在年轻观众中更加流行,音乐剧审美呈现多元化趋势。”
赛事相关视频上传到网站后,不到一个月累积了超过10万次的浏览量,不仅吸引了音乐剧爱好者,也辐射到初次接触音乐剧的“新人”。
与此同时,更多国内优秀的音乐剧人才也逐渐受到吸引,聚集到上海这座文化码头,获得专业指导建议与自我展示的平台。
正如中文版《变身怪医》之于郑云龙、《我的遗愿清单》之于丁辉,上海与国际接轨的剧目制作标准,全方位磨炼了演员的综合素质。
他们在此用一场场演出,沉淀对舞台的敬意和艺术的纯粹,终于通过电视平台更广范围的传播,打开了普罗大众对音乐剧的接受与认知。
音乐剧《猫》
中国音乐剧市场的春天只来了半个
一批青年音乐剧演员火了,一夜成名的光环似乎也为音乐剧市场注入了人才和资本的暖流——上海音乐学院“小众”的音乐戏剧专业,今年一跃成为艺考“黑马”,创下报考人数增长幅度之最;
去年在中国多个城市巡演中票房折戟的音乐剧《吉屋出租》,也“卷土重来”筹备制作中文版。
然而,业内人士直言,“中国音乐剧市场的春天只来了半个。”
面对演出票价被屡屡炒上几千元的空前“盛况”,华人梦想总经理田元感慨:“市场走得过快,或是大家对它的期待值更高的时候,让人担心出现泡沫。音乐剧毕竟是线下模式,一个千人座位的剧场不可能回收一万个座位的收益。”
一部精心制作的音乐剧前期投资费用高达二至三千万元,每场演出的运营成本也耗资不菲,项目制作和营收周期至少一至三年,人才培养和观众基数扩容的时间成本更高。
这也是中文版音乐剧《变身怪医》等剧目呼声甚高,复排却无法轻易开启的原因:万一一部剧目带来巨额亏损,可能拖垮整个公司。
音乐剧《变身怪医》
明星的出现,对音乐剧的商业销售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声入人心》让观众看到了多位音乐剧演员的优秀与坚持,并吸引了资本的瞩目。但良木代表不了森林,业内创作和技术人才依然稀缺。音乐剧作为文化产业,走向成熟的工业化体系,还面临一些瓶颈。
说到底,电视节目中的宣传只能带来营销的热度,音乐剧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巨大且稳中上升的消费人群和经得起标准检验的作品,才能称之为整个产业的春天。
如何将追星的粉丝转化为真正的观众?
好作品才是根本。
否则,剧目票房一时的红火无非是消费演员人气,一些品相不佳的演出可能还在透支行业的未来。
作为文化产品,剧目的成功需要系统性制作和市场运营等机制的完善安排。”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表示,整体团队的协调和演员之外各环节的人才培育亟待跟上市场的脚步。
音乐剧《秋裤与擀面杖》
2008年,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孙惠柱曾在学校的黑匣子剧场观看过一部本科生作曲编剧的中文音乐剧。
“如果在纽约、韩国,可能就能慢慢从小剧场打磨,走向大剧场。”孙惠柱叹惋,
上海当时却很难找到合适的演绎空间和资金渠道,让实验性的原创佳作实现孵化,进入商业运作。这部惊艳过他的音乐剧遂搁浅至今,默默无闻。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陶辛指出,美国音乐剧产业发展中形成了百老汇、外百老汇、外外百老汇等文化产业功能区,上海的剧场从数量上已经能大致与之相当,只是中小剧场目前多以独立形态运营,未能联合提供广泛的活动空间给作者进行尝试、呈现。
演员力量储备不足、剧目运营管理水平不高,无疑暴露了我国当下音乐剧行业发展的真实水平,也给正在享受音乐剧“发展红利”的从业人员都提了个醒。
艺术的学习和创作是漫长的过程,不会因为观众涌入剧场,大批佳作就立即应运而生。制作人赵晨琳表示,中文音乐剧的创作问题,行业需要时间摸索解决。
音乐剧《我的遗愿清单》
用中国语言去讲中国故事
虽然整个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发展繁荣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还是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据行业分析机构截至去年的数据,由于一流原创剧作的匮乏,外国引进剧目以少场次撑起了中国音乐剧市场票房的“半壁江山”。
一味引进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良药,“用中国语言去讲中国故事,让它不仅是一个商业剧种、外来剧种,音乐剧才有在中国生根的可能。”文化广场总经理张洁说。
数据显示,近两年北京上海周边城市和一些内陆二三线城市的音乐剧票房迅速提升,除了经典音乐剧之外,中文版音乐剧也有越来越多的受众。“我们发现如果观众第一次观看的音乐剧是中文音乐剧,就很能习惯它的表达方式。”
“连年登上文化广场舞台的原创华语音乐剧《秋裤与擀面杖》,主创一位是警察,一位是全职妈妈,还有一位毕业于航天大学。他们能进入行业,是因为热爱,我相信他们也能走得很远。”张洁表示。托起中国音乐剧未来的创作,可能正在上海蓬勃生长。
音乐剧演员 阿云嘎
春天的新蕾,更需悉心呵护
音乐剧走过了漫长的冬天,才凭借从业人员对舞台艺术长期投入的热爱与坚持,得到公众的关注和支持。
新蕾初开的时候,欣赏美好,更需认真呵护。
唯有以精湛的演出水平回馈这一份关注,才能为自己赢得立身之本,为行业赢得更好的明天。
本文转载自文汇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点 我 看 热 点 文 章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