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非遗丨曾经的“顶流”传统艺术,真的要失传了吗?
粤剧
是汉族传统戏曲之一
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
人们通常以为粤剧
一般流行于广州或是佛山
殊不知传统粤剧
在深圳的根基也不浅
下面惠惠就要给大家介绍
已经在宝安流传了上百年的
【万丰粤剧】
万丰村的粤剧文化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由粤语演唱,是我国著名的八大剧种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岭南地区等粤人聚居地。其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
粤剧原有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十大行当,后精简为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六类。粤剧表演带有质朴粗犷的特色,有单脚、滑索、运眼、小跳、拗腰等绝技。粤剧化装简练,色彩浓艳,服装多采用广绣,精美华丽,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在深圳宝安沙井的万丰村,粤剧文化扎根已有600多年的时间。上世纪四十年代,沙井有著名粤剧演员潘有声、孙倩玉,五十年代有粤曲唱家潘荣耀。改革开放以来,尽管粤剧、粤曲受到外来文化、流行思潮的冲击,但它在群众中的根依然存在,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万丰村民间有迎神赛会演戏的习俗,每遇祭祀、喜庆、宗族活动,都与演戏相结合,此外,万丰拥有荣获国家金奖的村办专业粤剧团,还重修“八音楼”,积极开展群众性粤剧活动,在2004年,万丰村更是被评上了广东省的粤剧之乡。
一个姓氏的百年传承
在万丰漫长的粤剧历史中,不得不提到潘氏家族。万丰粤剧的始祖及领军人物皆为潘氏出身。从元代新安县沙井万家朗(既如今的宝安沙井镇万丰村)的潘氏四世祖潘礼敬,后至明代潘楫、清代潘耀扬、民国时期的潘有声、解放后的潘荣耀等。
据史记载,明万历年间,潘氏九世祖潘辑乃明代新安理学乡贤,倾毕生心血研究音乐,著有《律吕图说》一书行世,对万丰粤剧、粤曲的形成和传播有着深远影响。潘氏十九世祖潘耀扬,晚年致仕归里,在万家萌(今万丰村仁爱路)修建了一幢“八音楼”,四时八节招戏班前来,节令祭祀和农闲请剧团。天长地久,耳濡目染,村里和邻近乡里爱看粤剧、粤曲的人越来越多。
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些古老的唱腔和曲调已经很少能在深圳的大街小巷中听到。如今还在传承和守护着这些非遗文化的是一群年事已高的本土老人。
潘强恩,万丰粤剧的代表性传承人,如今已经77岁高龄的他依然还在为万丰粤剧的发展劳心劳力,只希望这乡音能够继续流传。
1993年,在潘强恩的倡导下,万丰粤剧团正式组建,1998年领取营业执照,成为广东省第一个村级专业粤剧团。传承人潘强恩所参与创作的剧目《大潮》等更是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2007年万丰粤剧更是被列为深圳的非遗保护项目。
“不可否认,和很多传统文化一样,粤剧的土壤在不断地萎缩。现在的年轻人更关注的是电影、电视等文化形式。”年逾花甲的潘强恩说:“粤剧必须要有新气象,必须推出新作品、好作品。”
为了让万丰粤剧团出新作品、出好作品,潘强恩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将自己业余时间创作的多部文化作品进行了剧本改编,还邀请了戏剧创作界的名家刘强、肖柱荣进行作曲、填词和舞台指导,形成了万丰粤剧团创作队伍的“三剑客”。在他们的合力下,万丰粤剧团新作迭出不穷、精品层出不穷。
潘强恩的心中始终装着历史和未来,这位长者对于万丰粤剧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相信在那一声声抑扬顿挫的粤剧唱腔里,万丰粤曲一定可以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粤剧是岭南文化的骄傲
万丰粤剧能够恒久远地发展也离不开万丰村民对粤剧的热忱。村民们闲暇时,常聚在一起,唱几段粤剧选段自娱自乐。
因此,万丰粤剧在现代社会仍发挥着寄托人们的情感的作用,以其独有的艺术功能,维系着、联络着、感化着万丰乡邻。
脱胎于一方水土的万丰粤剧是万丰人的延伸,相信未来,他们会一直保持这种热忱,让万丰粤剧在下一个六百年里始终绽放着属于它的光芒!
另外,在深圳宝安沙井中心路上有一个万丰粤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念馆,那里收藏了完整的万丰粤剧历史,是个非常好的学习和了解粤剧的地方。大家在周末的时候,不如去到那里走走,听一听“养育一方人”的万丰之音,感受来自万丰粤剧的魅力!
- END -
来源丨深圳广电《深圳非遗》、中国粤剧网、话深圳、 深圳爱晒eyesight等
整理丨深圳艺文惠
往期推荐
1万现金+8天7夜豪华邮轮游!2022「i游在深圳」文旅短视频大赛正式启动
云上赏演丨来自青海,“热梦科巴”艺术团唱响高原上淳朴热烈的歌
给你惊艳全深圳的机会!只要按下一次快门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