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艺家丨高建平:美学教育是润物无声的
"
美学是研究艺术、自然和社会的美的学问,是研究人的趣味的学问。——高建平
"美其实是一种本原现象
它本身固然从来不出现
但它反映在创造精神的无数不同的表现中
都是可以目睹的
它和自然一样丰富多彩
今天惠惠就带大家认识一下
著名美学家高建平教授
看看他眼里的美学是什么样的~
在深圳大学,高建平的另一个身份则是一名教师。他时常穿着白衬衫,背着一个黑色的双肩包走在学校的林荫道上,看起来很接地气。有人建议他换个包,但他并不在意,觉得这样比较方便。他喜欢和年轻人一起交流:“向年轻人学习,经常能发现很多新的思想的闪光。”美学既是高建平的研究工作,也是他的兴趣爱好,他已经将美学融入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
高建平
深
圳
市
文
艺
评
论
家
协
会
主
席
中
国
文
艺
评
论
家
协
会
顾
问
高建平选择美学专业的时候,正值国内上个世纪70、80年代轰轰烈烈的“美学热”。在那之后,许多美学研究者都遇到了一段迷茫期,有人选择离开美学领域,从事其他研究。回国那年,高建平在一家书店的架子上找到了两本美学书。他感慨地道:“也不知道是卖到只剩下两本,还是只进货了两本。”
尽管当时遇到了国内美学研究的低潮期,但高建平还是选择坚持下来,继续在这个领域深耕。
▲1993年高建平与博士生导师索尔本在乌普萨拉大学导师办公室。
博士毕业后,高建平又面临着一个新的选择,是回国,还是留在国外?高建平坦言:“我更关心的是,在哪里能够把我的专业做到最好。相比之下,我觉得回国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我就回来了。”
▲1993年高建平与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在斯德哥尔摩。
回国后,高建平致力于促进对外交流,搭建中外美学沟通的桥梁,翻译了大量国外的美学著作,如《艺术与精神分析》《先锋派理论》《艺术即经验》《西方美学简史》等。当时国内有中华美学学会,高建平帮助他们与国际美学协会建立了联系。“我们(和国际美学协会)建立的交流和联系,对中国美学学术的发展,以及这些年中国美学界的风气,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高建平说。
▲高建平代表国际美学协会给德国美学家韦尔施教授发奖。
▲2001年,高建平与叶朗在日本美学大会上。
在高建平看来,回国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对美学研究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全球化,而不是持反全球化的态度。”高建平说,“对西方的文学观念不能全盘照搬,而是要通过中国实践的检验,并在此基础上,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践自主创新。”
“每个国家、民族和文化中都有着自己的美学,有着自己的美学史。”高建平说,“中国美学讲托物言志,意境高远,素朴而意味深长,讲究艺术中的气韵、骨力、滋味等。这些都是中国美学独有的特点。”
采访过程中,高建平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他这些年创作出版的几十本学术著作:《美学与艺术》《画境探幽——中国绘画的精神结构》《全球与地方:比较视野下的美学与艺术》《美学的当代转型》《西方美学的现代历程》《回到未来的中国美学》《文学与美学的深度与宽度》《中国艺术:从古代走向现代》等。此外还有几部大部头的英文翻译作品,以及200多篇中英文学术论文。在从事美学研究的五十余年间,高建平笔耕不辍,创作了一部部功底深厚、影响深远的学术著作。
▲高建平外文作品。
▲高建平主编《20世纪中国美学史》。
在许多人看来,做学问是一件“坐冷板凳”的工作。高建平认为,做学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需要耐心和坚持。前期要打下扎实的基础,要经历过许多思考、困难与挣扎,方能迎来柳暗花明。“做学术要愿意啃硬骨头,愿意聚精会神,愿意不计功利。”高建平说,“如果时刻想着要马上兑现什么东西,就很难做好。”
高建平很喜欢的一句话是“今胜于古”。朱光潜、宗白华等人固然是他十分尊重的美学大家,但他也不会盲目地迷信“大师”,认为他们就不会犯错误。“做学术是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去创造、去挑战的,”高建平说,“学术是天下之公器,学术需要进步,需要发展,需要有‘今胜于古’的态度。”
闲暇时间里,高建平也喜欢看看书,在景色优美的深大校园里散散步,看完书之后,随时就可以开始创作。在他的身上,似乎没有什么上班与下班的界限,美学已经融入了他的生活中,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他秉承着一种简单朴素的处世哲学:“我觉得人生的理想,就是把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把它做好,做出一些成就来,这样就很好。”
高建平很喜欢深圳这座城市,因为这是一个做实事的地方。“很多我梦想去做的事情,在这里都能够实现。”高建平说。“就好像某种事业在召唤着我。”
2016年,高建平受深圳大学邀请,来到深圳创建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在这个学院的学者与人文学院的学者的努力之下,成功地申请到了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博士点。“有了博士点,我们就等同于在深圳有了一块阵地,围绕这个点,可建立一个人文学科研究的平台。”
在深圳大学,高建平不仅是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院长,同时也是一位深受学生尊敬与喜爱的老师。他认为教学最重要的是自己先把知识点吃透,否则就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他希望能够像朱光潜等美学大家一样,将一些艰深的美学知识转化成人们身边的具体事例,让学生们真正地喜欢上美学这门课。
▲高建平在深圳大学荔枝读书节讲话。
“教育就是这样,你不知道你在什么时候又起了作用,很多时候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高建平说,“它不像经济可以计算它的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益。”
深圳是一座以“速度”闻名的城市,因此,倡导美学和艺术,提升城市的的品位显得尤为重要。在高建平看来,目前美学在深圳还是一个相对小众的圈子,需要向更多人普及。高建平还兼任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为了普及美学和文艺理论知识,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组织深圳市青年文艺评论家培训班,邀请国内重要的理论家和评论家,给深圳市中青年评论家讲课。
为什么要坚持每年都举办培训班?高建平说:“力量也许有限,但是美学教育是一个积少成多的过程,我们希望从一点一滴做起,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美学、喜欢美学。”
“整个社会审美趣味的提高,是一件润物细无声的事情,需要我们这些人花功夫、花力气去做,也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高建平说,“我希望在我之后,未来还会有许多年轻人去做,这是永无止境的一份工作。”
· e n d ·
往期推荐
深圳文艺家丨“童话爸爸”周艺文:人生就是要敢于冒险
深圳文艺家丨马波生:都市之内,水墨之间
深圳文艺家丨于延丰:汲取古法 书写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