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白露|秋风长夜里的生命跃动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深圳发布 Author 南兆旭
今日,白露。
白露已是秋季的第3个节气,在深圳,没有清凉的秋风,没有悬殊的昼夜温差,更没有冷空气在草木上凝结的寒露,却有一场名为“苏拉”的台风刚刚掠过——深圳的气象记录里,每年9月,是强台风发生最多的月份。
充足的阳光和雨水下,各种生命生龙活虎。只是,深圳有1万多种动物,为什么有许多动物我们从来也没有见过?其中一个原因是:动物里有一个巨大群体是——
夜行动物
夜行动物和我们人类的作息时间正好相反,昼伏夜出,只在黑暗降临时,才会出来觅食、求偶、运动——
▲倭蜂猴,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倭蜂猴是中国体型最小的原始灵长目动物,长着一双占据了脸部一半面积的大眼睛。大部分野生哺乳动物天性惧怕人类,夜行是避险的有效选择。陈久桐摄
▲褐渔鸮(xiāo)在夜色中发出声声呼唤,吸引异性到来。“鸮”,就是猫头鹰,深圳已记录到的猫头鹰超过10种。许多夜行动物有非常发达的听觉、嗅觉和适应低光环境的视觉,猫头鹰能在黑暗中探测到百米内活动的猎物。刘美娇摄
▲华尾天蚕蛾。蛾的数量和种类是蝴蝶的许多倍,但我们看到蝴蝶的机会远远要多过蛾,是因为大部分蛾只在夜里出来活动,被我们留意到的机会要少得多。南兆旭摄
▲豹猫,黑夜里的光点。豹猫的眼睛和许多猫科动物一样,眼睛里的晶点有很强的光线反射能力,可以把周围微弱分散的光线收拢,集中反射出来,在黑暗里辨别物体。黄宝平摄
▲黑暗中享受笔管榕果的犬蝠。蝙蝠其实是深圳种数最多的哺乳动物。飞翔能力和高度灵敏的回声定位系统,让蝙蝠争取到了一个几乎没有竞争的觅食空间——黑夜里的天空。夜行动物是典型“用时间换取空间”的案例。刘美娇摄
▲大亚湾海底的纽扣珊瑚大都晚上活动,在漆黑如墨的海底发出幽幽的绿光,比白天的时候漂亮了许多。王炳摄
▲白唇竹叶青在漆黑的夜里也能准确地攻击猎物。依靠的是眼睛和鼻孔之间的颊窝,也就是蛇的“红外眼”——能捕捉到活体动物的热成像。南兆旭摄
夜行动物天才的红外夜视能力启发了人类,科技的进步给我们带来了“第三只眼睛”:可以近距离“偷窥”野生动物的神器——
红外触动监测相机
动物活动时,体温与四周环境的温差引起周围热量的变化,被红外相机接收后,产生脉冲信号,开启拍摄。
这样,尽管夜行动物超级低调地在黑暗中隐身,我们依然可以在“零侵扰”“非损害”的前提下记录到它们的一举一动——
▲中华穿山甲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是全球被捕杀与走私特别严重、极度濒危的野生动物。李成摄
▲红外相机拍摄到的豪猪。豪猪从背部到尾部披着箭一样的棘刺,遇到危险时会棘刺竖立,吓退对手。如果没有红外相机,我们很难记录到这些羞涩而隐秘的动物。李成摄
▲果子狸,又称花面狸,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外相机可以记录野生动物的存在,密度和行为,甚至还可以监控人对野生动物的偷猎。李成摄
▲食蟹獴大多在人迹罕至的溪流周边出现, 喜欢吃淡水中的溪蟹。野生哺乳动物大多惧怕人类,选择在夜间活动,食蟹獴是为数不多在白天也会现身的哺乳动物。李成摄
▲塘朗山里的猪坚强。2019年,红外相机记录到了被偷猎者夹断一只腿的雌性野猪。5个月后,又记录到它带着4只刚刚出生的小猪觅食。方向生态摄
近年来,随着环境与物种保护的加强,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日益见好,红外监测相机记录到了一些在深圳消失了多年的物种,出现了令人欣喜的——
消失者归来
▲2020年红外相机记录到的赤麂。赤麂是深圳唯一的野生鹿科动物。因为人的猎捕,胆怯、谨慎、敏捷的赤麂一度在深圳消失。近年陆续发现了它们踪迹。李成摄
▲2020年10月25 日, 红外相机里的欧亚水獭。因为水质与环境的恶化,欧亚水獭已在深圳消失了10多年。2020年在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再次出现。戎灿中摄
生态控制线、自然保护地与生态廊道的设立,让深圳成为一个友善而多样的城市,为白天与黑夜里出现的物种都带来了生机。
附:重要的提示
今后在户外见到这样的设备,请勿触动和拆卸——红外监测相机的损坏与丢失,最大的损失是其中已记录到的珍贵影像!
别忘了给我们点个⭐星标置顶⭐
方便第一时间获取文艺资讯!
还有更多免费演出展览门票福利哦~
-END-
内容来源:深圳发布
作者:南兆旭往期推荐
喜读语文丨李嬷嬷骂袭人,宝玉是怎样劝解安慰袭人的?
打开手机惊喜发现50元读书券,i人和e人会怎么花?
抢票丨两度登上春晚!文华奖获奖舞剧《粉墨春秋》再现梨园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