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江南好时节——江苏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见闻
烟波江上,几只江豚肆意翻浪弄波;运河小镇,油绿的稻田和高科技车间毗邻而居;古城深巷,翻新的老屋花果飘香,不时有游客品茶漫步……9月下旬,记者跟随自然资源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采访团,来到江河之畔、东部沿海的江苏省南京、苏州、无锡等地,耳闻目睹了当地通过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保护与修复、环境改造与提升齐头并进。通过因地制宜科学施策,促进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绿水青山常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新画卷。
最美的岸线,最近的未来
江苏省拥有各类丰富的自然资源,自古以来便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这里大江横贯,大河奔涌,湖泊众多,物种多样。长江、运河、太湖,无一不是生物的栖息地,生态的大屏障。如何让江河水更清,物种更多样,百姓更宜居,景观更优美,是生态文明最直接的答卷。
南京市江北新区的扬子江,正是长江流域保护的重要区域。
在这里的江畔两岸,拥有朱自清《背影》笔下的浦口火车站,还有见证了中国现代工业兴起的煤运码头,一度曾是江苏贸易、交通、工业繁荣的象征。而随着航道的拥挤,工业的污染,扬子江的生态脆弱,白暨豚、长江白鲟、中华鲟、长江鲟和江豚等这些中国特有著名野生动物销声匿迹,难觅其踪。沿岸的诸多绿树红花,也渐渐被更多的工业设施所取代,沿线分布的各类企业密密麻麻,古人笔下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只能成为依稀的文字记忆。
为了保障长江岸线防洪安全,江北区长江岸线湿地保护与环境提升工程正式启动。秉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主旨,既抓生态保护与修复,还着眼于环境改造与提升。
当地自然资源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以“长江大保护”为核心,以景观环境提升为抓手,以清岸线、守湿地为重点,以生态安全、岸线保护、生态修复为策略,将实现“最美的岸线,最近的未来”的美好愿景。
这位负责人表示,通过对原有工业码头、杂乱建筑等进行拆除整段,将原有的工业生产型岸线打造成一条集防洪、景观、交通于一体的生态型、景观型休闲岸线。实现了江北新区核心区生产型岸线向生活型、生态型岸线的转变,解决了困扰新区老百姓多年的滨江大道长期“断头”及“近江不见江”等问题,在保护长江的前提下,为百姓一个休闲休憩的好去处。
据悉,江北区长江岸线湿地保护与环境提升工程上起南京长江三桥,下至浦仪公路桥,总长约26.6km,总投资额约59.46亿元。项目围绕长江岸线防洪安全、生态保护与修复、环境改造与提升三个方面,将原有码头等生产岸线改造提升为生态绿色和市民休闲秀带,力争打造成为世界级中国最美城市滨江生态岸线。
记者在这里看到,在不阻碍行洪的前提下,拆除了17座码头,腾退了大量企业和工业设施,去功能化后并进行景观提升改造,已经建设完成扬子江生态公园、宏波秀台等生态景观。
秋日的扬子江公园江面,微风轻拂,细雨如丝。江面上寂寥宽广,鲜有轰隆而过的船舶。工作人员表示,随着公园的建成,这里的生态逐渐完成了修复,天气晴朗的清晨,有江豚跃出水面嬉戏玩耍,这是以往不敢想的画面。
而原来的码头、港口,也成为市民休闲放松的公园。在港二平台,已建成面积3.88万平方米的综合体验长江生态区、现代城市及观光休闲的场所。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南京江北新区对目前存在的堤岸安全、生态安全、整体环境不完整、湿地生态脆弱的问题采用必要的工程措施进行系统分析、综合处理,采用“清岸线、整江滩、守湿地”的综合提升手段,对江北长江岸线进行了长远的保护。
最好的生态 最多的价值
只有最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孵化出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最多的价值。
位于江苏省南部的太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为江苏省最大湖泊。自古以来,太湖享有盛誉,是江南水乡文化的重要承载。但前些年来,由于水质退化,太湖的营养化程度加重,经常发生绿色“水华”。2007年5月底,太湖蓝藻大面积暴发,水源地水质遭受严重污染,引发无锡市近200万居民供水危机。这既给人类文明敲响了警钟,也给江苏省的生态保护出了一张必答卷。
近年来,太湖生态修复终于出现好转。2021年,在自然资源部和省自然资源厅的统筹下,太湖沿线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启动《太湖生态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将“以生态成品价值实现为目标,探索太湖生态岛的准确定位与发展方式”作为规划任务一。
一年来,通过建立起太湖生态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在自然资源分类体系基础上,明晰了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的概念界定,梳理自然资源载体、生态产品类别和价值实现路径的,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太湖生态岛自然资源、生态产品基础信息与开发利用现状调查。
如今,太湖生态岛启动一期湿地修复工程已完成保护和恢复湿地面积31.8万平方米,生态保育现状湿地带11.9万平方米。消夏湾湿地生态安全缓冲区一期项目已完工,每年可削减流入太湖的总氮8.7吨、总磷0.87吨。
同时,探索以“标准单位生态产品”为核心的生态指标交易市场化交易机制。将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和规划空间指标三大土地指标,由土地储备中心统配进行收储交易。在后续供地过程中,从土地出让金提取挂账款项,投入属地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程与生态补偿中。
此外,高标准打造“零碳”太湖生态岛,引入新型生态产业。对不宜在太湖生态岛内发展但确需保留的迁移产业,以及向生态岛生态产品提供配套服务的产业,通过与其他镇(街道)共建园区开展跨区域合作,将太湖生态岛现有的、以及将来经生态修复后形成的空间规模、新增建设用地、占补平衡等生态指标,用于其他乡镇(街道)产业项目落地。
利用环太湖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和稀缺性,当地还以消夏湾为代表的多批生态旅游地正不断推进“生态+农文旅体”融合发展新模式,形成集循环农业、民宿、湿地、景观、农业、文化、旅游相融合的一站式休闲度假目的地,借此孵化了一系列网红打卡点、写实基地,实现了村庄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民房变客房、农事变体验、产品变礼品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自然共赢的画面。
最深的乡愁,最美的水乡
江南烟雨迷朦的乡愁,水乡山清水秀的眷恋,正在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完美归来。
穿过高楼耸立的市区,下了宽广的高速公路,一个运河岸畔的水乡农村如梦似幻般映入眼帘。
这里有绿油油的稻田,清澈的湖泊,也有隐藏在粉墙黛瓦院落里的企业;这里有风情迥异的景观大道,也有群众集中居住的水乡楼堂;这里是梦里江南的乡村,也是新时代的家园。
“其实,我们这里以前水塘臭烘烘,很多年轻人出去就不回来了。”驾驶着电瓶车行走在乡间景观道的村民小吴说,这几年来,家乡变化太大了,原来不是工厂就是老房,不是臭水塘就是垃圾场,现在农田更多了,环境更美了,产业更丰富了,许多年轻人都回到家乡创业,还有许多外来的投资蜂拥而来。
洛社镇主要负责人介绍,洛社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通过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和公共空间治理等综合性整治活动,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守住耕地红线是我们整治的优先目标。”这位负责人表示,通过废弃沟渠道路及坑塘水面进行整理,对高低不平的田块进行平整,并兴修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使田块方格化、规整化、连片化,新增了耕地80亩,新建设4块高标准农田,面积共计184.8亩。
与此同时,依据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镇村布局规划,对零星散乱分布的搬迁撤并类村庄以及闲置低效工业用地进行拆迁腾退,腾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项目区建设用地整治面积共计272.8亩。
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化,让生态修复的工作开展更加有成效。惠山区所涉及的京杭大运河、白荡湿地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在河流边构造具有净污功能的驳岸,结合景观设计,种植观赏植物改善水质状况的同时,营造了湿地景观,大大改善了当地农村生活环境。
从乡村的昔日江南到城市的产业发展,无锡市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为契机,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作用,优化空间布局。
“节约集约用地的实质是建设用地占用总量的减量化,用尽可能少的土地占用量,实现建设项目的多种功能和综合效能。”在无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席永清看来,无锡采取的节约集约用地举措,就是围绕着这一核心逻辑在不停地释放“大招”。
他表示,通过异地腾挪置换,对耕地复垦或生态恢复需求大的农村闲置低效建设用地,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修复等工作,有序组织建设用地整理和复垦复绿,既要提高经济效益,也要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强调建设项目用地的综合效益,实现用地最优化。
如何让各类自然资源更加科学、合理利用,让山清水秀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这是时代的课题,也是文明的必然。正如江苏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省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科学划定国土空间整治修复重点区域,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国土空间全域整治、矿山和海洋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让生态文明行稳致远,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赢。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