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报》:调研“尽精微”,小处见“大义”——江苏新孟河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调研日记
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是生态保护的基础性工程。近日,为更好地发现、研究、解决水流资源确权登记中遇到的问题,江苏省自然资源厅确权登记局、省不动产登记中心和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组成调研组,选取江苏省一条重要流域性河道——新孟河,开展了为期一日的微调研活动。今天,我们跟随调研人员的脚步,看看这一路上,他们如何听民声、找问题、察实情、谋良策。
执笔:杜国庆 张 奕
带着问题去调研
3月1日,自然资源部通过中央主要媒体宣布包括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内的三个全国首批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项目实现登簿,打通了“最后一公里”,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产权支撑。与此同时,我们也有些许遗憾,因为计划同期登簿的一条河流,由于相关部门对于资源数量、地类认定等存在分歧,未能完成部门会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水资源保护与治理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严格要求,开创了治水兴水新局面。为争取率先在全国实现水流资源确权登记和产权制度改革突破,我们决定选择一条新的典型河流——新孟河开展调研。
选准“麻雀”来解剖
新孟河是《江苏省骨干河道名录》中一条重要流域性河道,北起长江,向南立交过京杭运河后,延伸至北干河,再向西连接长荡湖,向东连接滆湖,并经由太滆运河、漕桥河入太湖,全长约116.5公里。2018年,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开工建设,2022年全线通水,该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
新孟河的典型性在于,贯穿水系复杂,联通了长江、大运河、太湖等多条水系;流经区域较多,途径镇江、常州、无锡三市的丹阳、新北、钟楼、武进、金坛和宜兴6个县(区);新旧河道交织,既有新开河道,也有部分拓浚老河道;它对改善太湖流域水环境、提高流域防洪和水资源配置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日行千里察实情
围绕工程土地发证、河湖划界范围、“三区三线”落地情况以及永久基本农田状况等需要重点了解问题,调研组制定紧凑计划,在新孟河起点与相关部门在会议室简短交流后,便直插现场,沿新孟河从北往南依次调研。
在新孟河起点——江苏省太湖地区水利工程管理处丹阳界牌水利枢纽,管理所副总工戴健带调研组参观了枢纽主体建筑,并向调研组详细介绍了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的总体情况,以及枢纽主要功能、运行情况、权属状况、管理主体。
在常州新北段和无锡宜兴段,调研组冒雨实地察看,重点询问河道管理范围划定、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发放、发证范围内是否存在永久基本农田和耕地以及有无违法建设等。行至常州钟楼区时,雨势增大,调研组在邹区镇水利站王建国同志协调下,临时借用附近村委会的一间会议室,对照图纸了解该区河段情况。
在新孟河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的奔牛水利枢纽,管理所的同志结合展板介绍了枢纽调水情况,并在瞭望塔上详细讲解新孟河与大运河如何实现“水上立交”。
在新孟河武进段,调研组来到北干河段入滆湖湖口,实地讨论了河湖相交界线如何确定。
调研组7时从南京出发,调研结束回到南京已是21时,14个小时共计行程578公里。收获满满,竟不觉累。发现问题才有价值
通过调研,我们初步发现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有:
登记单元复杂。新孟河北起长江,东西汇入太湖、滆湖和长荡湖,按照“不重不漏”的登记原则,需与上述已实施项目做好接边。同时,新孟河与京杭大运河立体交叉,空间相交但水面不交,需开展三维登记,以保持水流生态空间完整性。
发证情况多样。有的段落已全部发过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有的段落(包括两个水利枢纽)还未发证。权利人也各不相同,有的是市县水利部门,有的是农业农村部门,有的是镇人民政府,有的是水利局下属事业单位,有的还在办理权利主体变更。
划界进度不一。河湖管理范围是划定登记单元的重要依据。目前新孟河全线仅部分段落初步划定河道管理范围,且尚未获水利部门批复。
职责需要厘清。经了解,由于省政府代理履行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的自然资源清单去年6月才编制,而此前常州市已完成了新孟河北干河段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登簿前的主体工作。
情况尚待确认。各地自然资源部门基本排除已发证范围及红线范围内存在永久基本农田,但管理范围内是否存在永久基本农田,需进一步核实。
办法总比困难多
掌握真实情况和一手资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做好新孟河确权登记,我们认为应当实现“四个做到”:
一是扎实做好资料收集,做到真实全面。应编制详细的资料收集清单,包括最新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自然资源专项调查成果及年度变更成果数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成果、国有土地使用权发证数据、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河湖管理范围划定成果等。
二是明确各级职责边界,做到标准规范。对于跨多个不同行政区的省级项目,应在实施前明确省、市及涉及县(市、区)的工作内容和主要职责,按照统一规范标准,在工作流程、报告编写、质量管控和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强化数据衔接。
三是加强相关部门沟通,做到齐心协力。水流资源确权登记涉及多部门,因此在工作过程中要建立良好的部门协调机制,主动做好与相关部门尤其是水利部门的沟通,共同划定登记单元、划清自然资源类型边界、审核登记内容。
四是牢记物权法定原则,做到严守底线。不动产登记、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成果是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的重要依据,要坚决维护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严肃性,严守底线,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仰取俯拾皆有得
小调研,大收获。此次调研虽然短暂,我们感觉和体会很深。
——“知道”和“明白”不一样。在办公室看材料,能够做到“知道”,只有经过实践,才能真正“明白”。比如我们通过查看资料得知大运河和新孟河通过立交方式各行其道,但在奔牛枢纽向技术人员请教后,才搞懂水体如何立体交汇,水质和水量为何有差异,特别是如何实现船只航道切换,才敢说把事情搞明白了。
——脚下要有泥,心中才有底。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就是和山水林田湖草沙打交道,只有到现场,到一线,才能了解登记对象现状,做到对工作心底有数。在我们离开丹阳界牌枢纽时,管理站工作人员得知省水利厅也即将到达并开展汛期前检查调研,看来“四不两直”、直插现场已成为省级机关调研常态。
——应当保持“半杯水” 心态。调查研究中我们要“半杯”装问题,多向群众请教;另“半杯”装办法,把好做法带回来。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基层同志对于登记单元划分原则比我们更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很受启发。涵养“半杯水”心态,用另外“半杯”装“干货”,才能寻到管用实用的良策。
——“七嘴八舌”好过汇报稿。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现在通信很发达,通过打打电话、发发微信、看看材料也能了解很多情况,但毕竟隔了一层,没有现场看、当面听、直接问和‘七嘴八舌式’的讨论来得真实鲜活。”此次调研我们不要汇报材料,而是现场看、当面听、直接问,和水利局、自然资源所、乡镇同志热烈讨论,获取的信息真实鲜活。听基层同志“七嘴八舌”也是“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过程,这样才能赢得基层同志发自肺腑的信任。
结束新孟河宜兴新建镇段调研时,恰风停雨住,云开日现,水天一色,让人不由得想起宋代范成大《喜晴》中的诗句:“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好一幅水韵江苏新画卷,好一张美丽江苏新蓝图。绿水青山间,自然资源人拾级而上,时不我待!
短评走近山河湖海找答案“既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想问题,也蹲在田间地头找答案”,自然资源改革发展实践中长期坚持的重要方法论,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中得以充分彰显。
“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生态环境保护就会落空。”长期以来,由于自然资源产权主体缺位、所有权边界模糊等问题,自然资源利用出现“公地悲剧”和“破窗效应”。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改革任务提出伊始,便定位为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十年来,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试点先行、稳步推进、逐步完善,制度框架基本建立,重点领域登记稳步推进,全国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迈入常态化轨道。在实践的检验中,这项工作也出现一些遗憾与不足,比如改革的协调性有待增强,登记程序“最后一公里”亟待提速增效,权属争议等重点难点问题有待破解,登记内容需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要求持续完善等。
“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不止于“遗憾”,江苏省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团队立足解决实际问题,深入实践第一线。不流于形式,调研团队直插现场,把基层群众当做老师,掌握可靠的一手情况。不浮于表象,调研团队遍访与河流有关的诸多管理部门,对制约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的突出矛盾、关键问题一追到底。不限于调研,调研团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及时把零碎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以规律性认识指导长远工作。
“形小”而“神现”。系统获取资料、全面解剖“麻雀”、审慎提出建议,在这些科学调研方法加持下,微调研有精度、有深度、有效度,破解了自然资源确权登记难题,可谓见微知著。
“仰取俯拾皆有得。”正如调研团队所感,“微调研”也能解决大问题,答案就在山河湖海间。(李倩)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