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引领智能司法

2017-10-16 罗婷玉 人民之友

8月18日,中国首家互联网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在浙江杭州正式挂牌。该院将集中管辖杭州地区网络购物合同纠纷等涉网案件,实现“涉网纠纷在线审”,这亦意味着当事人足不出户就可完成诉讼。


8月18日,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正式揭牌成立。这是科技创新助推司法改革的典型个案,其背后是司法领域中科技创新如火如荼的潮流。

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的样本意义

杭州互联网法院最大的变革是诉讼全程通过网络进行。从起诉、立案、举证、开庭、送达、判决、执行等所有流程全部在网上完成,当事人足不出户,无需舟车劳顿,打官司极其便捷。连最关键的庭审也是在网上进行,相当于现实的法庭全部搬到了网络空间。以起诉环节为例,当事人遇到网购纠纷,可打开专门的网页或APP,先通过与公安对接的人脸识别系统进行身份认证,填写结构化的信息起诉或应诉,再通过网银或支付宝、微信钱包等缴费,立案后系统自动关联电商平台订单提取证据。

8月18日,该院揭牌当天即开庭审理了揭牌后的第一例涉网案件——《后宫甄嬛传》作者流潋紫诉网易侵害作品网络传播权案。与传统审判不一样,只有法官独自一人坐在审判台上,原被告双方代理人没有出现在法庭,而是分处杭州、北京。法官通过面前的一块大屏幕与诉讼双方交流。双方代理人围绕争议焦点进行了举证和质证,隔空在屏幕上“唇枪舌剑”。大约20分钟后,法官敲响法槌,庭审结束。

目前,杭州互联网法院暂时受理杭州市涉网的一审民商事、部分知识产权案件,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由杭州互联网法院审理的重大、疑难、复杂涉网案件,特别是互联网的购物、服务、小额借贷等合同纠纷,互联网网络域名侵权纠纷、互联网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因互联网管理而引发的行政纠纷等。

此前的6月,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6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杭州互联网法院的方案》。这是司法主动适应互联网发展大趋势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

互联网法院落户杭州有其必然性。杭州信息经济发达,信息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并聚集了阿里巴巴、网易、海康威视等互联网龙头企业,涉网纠纷多发。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跨地域等特征,运用传统司法规则和诉讼方式解决涉网络纠纷常常会面临成本高、流程长的问题。2015年,浙江在全国首创电子商务网上法庭,此次成立互联网法院是水到渠成的改革。

科技创新推动社会治理转型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统计,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5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这一特点促使社会管理与司法审判必须进行变革。

2016年10月21日,中央政法委举行第四次百万政法干警学习讲座,主题即“科技创新在未来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互联网科技代表人物、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获邀进行演讲。马云从互联网革命对世界的影响、全球格局的变化讲起,分析未来社会治理的趋势,并重点讲解了阿里巴巴利用大数据在社会治理和扶助民生领域应用的现状与前景。马云认为,数据时代就是预测未来的时代,整个数据时代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有预防机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主持讲座时中指出:“以大数据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不仅已改变我们所做的事情,而且将改变我们自己,改变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面对大数据,如果思想观念还停留在过去,就会落后于时代。”

2017年7月10日,全国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会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孟建柱出席会议并强调,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时代,我们不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且站在人类的“智慧之巅”,把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司法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更加积极主动拥抱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时代,把理念思路提升、体制机制创新、现代科技应用和法律制度完善结合起来。 

这次会议之所以放在贵州召开,是因为一贯被视为偏远落后的贵州,已经成为大数据科技创新融合司法改革的示范所在。会议披露,近年来,贵州创造性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分析证据,研发智能辅助办案系统,构建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探索了一条司法体制改革和现代科技应用融合的新路子。2016年3月,贵州获批建设全国第一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政府治理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2017年7月12日,苹果公司在华首个数据中心落地贵州。贵州推出的“云上贵州”是全国第一个省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数据统一管理、交换、共享的云服务平台。贵州独辟蹊径,提出要打造“中国数谷”。

在司法改革领域,贵州亦有诸多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之举。2016年9月,集大数据分析服务系统、大数据司法办案辅助系统、职务犯罪侦查信息系统等于一体的“贵州检察大数据应用中心”建成投入使用。这试图通过大量同类案件数据的分析,梳理出影响案件质量的要素,解决类案不同办、类案不同诉的问题。贵州在数字时代的崛起是互联网时代中国快速发展的折射。

智能司法引领未来潮流

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司法领域的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关注。2016年11月17日,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智慧法院暨网络法治论坛在浙江乌镇落下帷幕。与会各方通过的《乌镇共识》指出,信息技术是促进法院提升工作质效的有效途径,各国均应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法院工作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注重利用互联网技术,持续增进司法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提高司法效能。

《乌镇共识》认为,各国法院均高度重视并顺应网络空间法治化进程和需要,共同致力于打击网络犯罪,积极研究并妥善处理与网络有关的新类型案件,推动全球网络空间法治化及法院信息化。 

我国的智能化司法也在大刀阔斧推进。2017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加快建设智慧法院的意见。意见旨在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信息化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智慧法院是人民法院充分利用先进信息化系统,支持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实现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的组织、建设和运行形态。

5月17日,全国首个12368诉讼服务智能平台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诞生。该平台具备了诉讼咨询、案件信息查询、法院信息查询、联系法官、意见建议等五项功能。目前诉讼咨询、案件信息查询、法院信息查询三项功能已上线运行,另两项功能即将开通。该智能平台在运行中,首先运用语音识别技术将来电人的语音转换成文字,然后运用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分析来电人的诉讼服务需求,再经“上海高院司法知识库”的智能检索比对,将确定的解答内容通过语音合成技术播报给来电人。

之前网上更是爆出一条乌龙新闻。据一些媒体报道,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于今年开始引入智能机器人判案,并成立机器人项目组,任命“机器人项目负责人”。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发表了官方声明辟谣,表示没有设立“机器人项目组”,没有任命过“机器人项目负责人”,但已经制定了《南京法院信息化建设三年发展规划(2017—2019年)》,正在扎实推进信息化建设转型升级。这虽然是一条不实报道,但就其广泛传播看得出网民对智能法院的期待。

随着机器人越来越智能化,在法律领域的人工智能不再是梦想。此前ROSS律师在美国上线服务,ROSS的本质是一款人工智能软件, 机器人律师ROSS使用具有超强计算能力的IBM Watson来梳理巨量的数据信息,它能够自动检索法律文档数据库,找出与人提出的问题相匹配的答案。ROSS曾帮助处理了一起破产案,极其便捷,客户也不需要为昂贵的人工服务付费。 

美国首席大法官John Roberts曾在出席一场活动时,有人问他是否曾预见到有朝一日“智能机器在人工智能的驱动下协助法庭裁决,甚至是更有争议的司法裁决”,他回应道:“这一天已经近在眼前,这也给司法部门的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

信息化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司法作为正义的救济制度,先进信息技术与司法的深度融合是时代潮流,也将为民众提供更便捷更人性化的服务。

(文章刊发于《人民之友》第9期)

编辑:刘青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