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掘港老街——小城最后的绝唱?

2016-09-29 刘晓军 安之书馆


终于来拍一拍掘港的老街,在这样一个风雨过后的早晨。

 

其实我不是土生土长的掘港人,对老街本没有太深厚的感情。但是,这不妨碍我对老街的喜欢。这十几年来,我曾好多次从这里走过,踏着长长的石板街,恍惚间,仿佛穿越一段逝去的历史。

 

现在所存的这部分老街,是不是叫做三号街区?请注意,它还不曾有过本该属于自己的名字。你如果叫它掘港老街,未免太过普通。而事实上,当政府在多年前就以“*号街区”来冠名时,就已意味着它的命运——迟早被商业开发,哪怕是所谓的保护性开发。

 

你一定会问,这条老街会进行怎样的开发呢?这个问题,恐怕不久就会揭晓了。

 

在这之前,也曾有过失败的案例。比如大家所熟知的三元世纪城,它被冠名为二号街区。而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这之前来掘港,在那条老街上闲逛的情景——古老却不失繁华。

 

当然,这一切早就化为尘封的记忆,而永远地消逝在这座小城里,成为很多掘港人的难言之痛。

 

关于老街的保护和开发,一直以来好像就是个大难题,当然这只是针对咱如东的老街而言。记得我在以前的公众号里就说过,我去江都的邵伯镇时,老街上的居民很自豪地告诉我,房子老旧如果需要修缮的话,跟政府打报告就行了,政府会派人来维修,以使房子依然在整体上保持原貌,而不是如现在的掘港老街,有的房子要么破败不堪,要么就被抹上了水泥。

 

在这一点上,咱们县里是不是栟茶做得最好?像马塘那条老街,已是岌岌可危。现在轮到了掘港,所有人都在不安中等待着对它的判决。


而掘港这条老街的未来到底如何,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至少老街上的居民是不清楚的。在我拍摄的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居民。在闲聊中,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你多拍拍,留一点记忆,以后怕是看不到了。

 

别的,他们也一无所知。

 

而我,本是一介草民,对这条老街的未来也不敢指手画脚。我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多来看看这条老街,多拍几张照片——无论它是不是小城最后的绝唱。



我来的时候,天才刚刚亮,老街很是安静,一如它沉睡了数百年。



老街里的每一扇门和窗,每一块青砖和条石,都透着一股沧桑感,仿佛在讲述着久远的故事。



我来到老街上的一户人家。主人很是热情地把我迎进去,跟我讲述这条老街的历史,讲述街道旁这些房子曾经的辉煌。几百年历史的青砖,还有如此之粗的木头,原来那漂亮的屋檐啊。他不断地感慨着,比划着。

他对我说,这条老街,政府要舍得花钱来维修才行……

他那个不大的天井里,满眼的绿色,一切都充满了生机。

我还见到了久违的煤球炉,以及大茶缸——我似乎回到了上个世纪。




这一段,是老街颇具特色的地方。

因为它的墙壁被统一刷成了白色——青瓦白墙,不是很好的建筑风格吗?

还因为这家小咖啡馆,是这条老街最具现代气息的地方。

于是我便想,如果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政府出资把沿街修缮好,然后对外招租,咖啡馆、书店、茶座、画廊,那是不是可以建成一条颇具人文气息的老街呢?



一大早,街边的炉子生了起来,烟火袅袅中,那个“福”字隐约可见。



老井旁的小猫,成了一道怀旧的风景。




高大的门柱,斑驳的墙壁,无不告诉我们
,这就是小城最后的绝唱。




一处院子里的枯树,以及那毁坏的屋顶,触目惊心。



还是那个咖啡店周边,换个角度看,依然让人喜欢。



青砖、青瓦,这是老街特有的风景。而镶嵌其中的植物,无论是青翠依旧,抑或枯败凋零,则为老街增添了几丝风情。



随着时间推移,老街上的行人逐渐多了起来。他们的步履缓慢优雅,从从容容地走过这条绵长的石板街。你看,即使是上学的孩子,也没有匆匆而行,仿佛孩子们也已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以一种慢生活的姿态,陪伴着这条宁静的老街。

而随着旧城改造的脚步越来越近,他们的生活也会发生较大的改变。但愿这种改变,既是一种改善,也是传承和保护。




我很喜欢抓拍的这张照片。满脸笑容的骑车人、西装革履的先生、还有正在逗狗的小姑娘,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老街生活图景。

这是我心目中的老街,古老而充满活力。




还是那个秀气的小姑娘,正专心地看着她的小狗。




依然是充满烟火气的老街,你看了之后,便会打心眼里喜欢它。



这两幅图,应该已经到了老街的东出口。




在东出口附近一户人家的门上,我看到了这幅对联:江山如画,前程似锦。字很大气,遒劲有力。

我站在门前,久久凝视着这八个字,突然觉得它好有意味——用它形容并祝福老街,不是正合适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