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纵使十恶不赦,也会有良心发现

2018-04-12 刘晓军 安之书馆


 

洪迈在上一篇笔记中刚刚谈到杜甫的《折槛行》,主人公就是汉成帝时的朱云。大概他还没谈过瘾吧,所以他接下来的笔记中又说起了朱云折槛的故事。

 

不过有趣的是,前一篇朱云不过是个由头,他重点想讨论的是娄师德和宋璟的问题。而这一篇呢,他依然故伎重施,由朱云折槛的故事而引出了另一对君臣——十六国时汉赵的刘聪和陈云达。

 

同样是陈云达直谏,刘聪怒,将斩之。结果陈云达事先拿锁链把腰锁住,进去后便用锁把自己锁在堂下的树上。结果刘聪手下人怎么都拉不动。

 

“刘氏闻之,私敕左右停刑,手疏切谏,聪乃解,引元达而谢之,易园为纳贤园,堂为愧贤堂。”

 

这两个故事猛一看着实很像,不过细心的洪迈还是读出了不同之处。他说:“若元达之命在须臾间,聪之急暴且盛怒,何暇延留数刻而容刘氏得以草疏乎?脱使就刎其首,或令武士击杀亦可,何恃于锁腰哉?是为可疑也。”

 

意思很清楚,如果刘聪真要杀陈元达的话,实在是须臾之间。以他急暴盛怒的脾气,要么直接就把他斩了,要么让手下人杀之,也就是动动手指头的事。结果还让他绑着锁链,大家拉拉扯扯像做游戏似的,这实在是令人可疑。

 

这样质疑的背后信息是什么呢?朱云之所以幸免,完全要谢谢辛庆忌的拼死上书,成帝总算没有太糊涂,才逃过一劫。而刘聪对陈元达明显要优待一筹,他之所以不杀元达,也没有人拼死相劝,完全是自己觉悟了。所以洪迈就很感慨地说:“成帝不易槛以旌云直,而不能命以一官,乃不若聪之待元达也。”

 

洪迈读书之细,可见一斑。

 

其实刘聪在洪迈的笔记中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不过上一回在《随笔》中,洪迈是批评刘聪的。他说:“刘聪乘晋之衰,盗窃中土,身死而嗣灭,男女无少长皆戕于靳准。刘曜承其后,不能十年,身为人禽。……此七人者,皆夷狄乱华之巨孽也,而不能久如此。”

 

关于这一段,我以前也曾写过札记,感慨十六国乱华时为什么不能享祚长久。不过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人永远不是脸谱化的。即使十恶不赦的大坏蛋,也曾有良心发现之时。人性的多重性,也使得人性更加迷人。当然,这也是我们研读历史时万万不可忽略的一点。透过复杂的人性去读历史,历史也才更真实,也更有看头。而我们小时候读历史教科书,却常常读到的是脸谱化的人物和事件,当真有被蒙蔽的嫌疑。

 

比如我们都知道的那个暴君加昏君商纣王,大概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坏到了极点。就连孔门大弟子子贡也曾经感慨:“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所以人不要做坏事,不要有臭名,一旦沾上了,“天下之恶皆归焉。”


再比如我以前一直以为刘聪先后杀西晋的怀愍二帝,实在是不应该。特别是愍帝还是个孩子,你就忍心把他杀了。可是我刚刚去百度了下,才知道他杀此二人,远非我想的那样简单,至少他一开始并没有想杀,待他们好像还挺不错的。

 

当然对那段史实我知之实在甚少,也不敢妄加评说,姑且回到洪迈此笔记的主题上来。虽然五胡乱华给中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我不得不说,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陈元达以铁锁绑树而被刘聪赦免一事,却像一丝微弱的烛火,曾经点亮了中原的一角。


 ——安之斋夜读(11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