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互联网治理启示录:规制与重构

易芊梓 财经E法 2022-04-09


“泄露用户隐私”、“大数据杀熟”、“二选一”等问题频发,互联网治理需法治与伦理治理形成合力。  文 | 《财经》E法特约评论员 易芊梓       编辑 | 鲁伟                 

新冠疫情引发社会各层面的连锁反应,2020年注定是跌宕起伏的一年。于互联网治理而言,更是如此,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许多潜在的矛盾与问题不断激化,一触即发。

这一年,互联网巨头纷争不断,“泄露用户隐私”、“大数据杀熟”、“二选一”等引发市场广泛关注的事件屡有发生。

浮光掠影中回顾2020年的互联网治理,平台经济、内容生态、科技伦理……这些关键词,反复闪现。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互联网治理开始更聚焦核心环节,更有示范性。

我们也看到,国家监管一直在路上,诸如《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正式实施,《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完成意见征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强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管理的通知》,这些规制之举不一而足,为互联网领域的治理与重构做好了铺垫。

启示一:互联网治理且从“数据自觉”始


万物应季而生,互联网垄断也随着平台不断壮大而滋生。一直以来,互联网巨头们或明或暗喊出“数据是石油”、“数据即竞争优势”、“得用户数据者得天下”等口号。

互联网垄断根源于围绕用户数据资源的多方博弈。当互联网平台一旦失控,则可能导致广大用户的数据被平台滥用、甚至泄露。

2020年12月23日,“辛巴直播带货即食燕窝”事件告一段落,广州市场监管部门公布调查处理情况:辛巴方被罚90万,品牌方被罚270万。快手电商平台随即跟进,封停辛巴个人账号60天,封停猫妹妹、初瑞雪等27名相关电商主播账号15天。这对直播带货行业,至少是一声警钟。

回顾这一事件,辛巴团队公开诋毁明星,辱骂消费者,在直播平台泄露消费者联系电话、住址,煽动粉丝网暴,致使消费者被迫辞职,躲家里不敢外出,直至抑郁住院。

辛巴团队之所以肆无忌惮,主要还是因为拥有7000万粉丝。以7000万粉丝大军,网暴一位女孩,背后正是某些平台所推崇的“得用户者得天下”。

得了天下,却又怎能忘了消费者?虽然辛巴团队得到了应有的查处,网络声讨不止,但那些受网暴失常抑郁的消费者怎么办?她们的权益又该如何维护?公开的报道中,似乎没有提及这些,但她们不该被遗忘。

再举一则引发舆论狂潮的案例:2020年12月15日,网民“漂移神父”一篇《我被美团会员割了韭菜》刷屏网络,引发群情激愤。大致内容是,该网民在美团点外卖,发现了一则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同一店铺同一时段,分别用开通会员与未开通会员的两部手机下单,会员居然比非会员的配送费更贵,于是他怒指美团“大数据杀熟”。

虽然美团回应称与会员无关,是系统缓存的问题,然而无论是什么问题,无论如何回应,或许都改变不了“大数据杀熟”这一行业性的恶劣生态。

辛巴“燕窝事件”与美团“大数据杀熟”,仅仅是数据问题上的“冰山一角”,是互联网平台类似事件的典型案例。前者是明目张胆挟粉丝自重,故意泄露用户数据,网暴消费者,以达到“报复打击”所谓举报者的目的;后者是利用用户数据,以“收割”已形成平台使用习惯的老用户,不公平也不人性。

我们不否认,互联网新经济,本质上就是“数据经济”。但数据是用户的私人资源,是数字化的用户本身,数据使用不该无边界,而应当有一个底线。这个底线,应基于涉及伦理与法律上的多重考量,用于保护用户数据安全,限定数据使用边界。

“我的数据”我作主,这一信念要更加坚定。互联网治理,且从守护“我的数据”开始。互联网世界不能因为个人数据落入平台的数据库,而失去了最基本的“数据自觉”,成为被操控的木偶。

启示二:“算法黑箱”下须重构平台伦理


用户有了维护自身权益的“数据自觉”,原本挟流量自重的互联网平台,是不是该有所收敛了?

问题远没那么简单。

数字化生存,往往是这样一种模式:会员申请、参与互动、各种各样的注册,但往往在用户输入数据后,只能听天由命等待“算法黑箱”的处理,却无法知道数据被如何处理,以及这些数据接下来被用来干什么。要使一句类似“保护个人数据安全”的提醒,唤醒平台的伦理意识,打破那个“算法黑箱”,未免有些天真。

“黑箱”这个词,是由美国弗兰克·帕斯奎尔(Frank Pasquale)在《黑箱社会》中提出的,它所呈现的便是我们的数字化生存状态。

202 0年的互联网金融借贷,似乎比往年更乱一些。前有360金融,后有东京金融,都因空姐与农民工为主角的“狗血剧”广告视频惹怒众人。

尽管“狗血剧”足够简单、粗制滥造,有失互联网平台的“巨头身份”,然而够精准,能依据大数据算法的用户画像,打开借贷新市场。“狗血剧”中,空姐与农民工的角色反差,理想生活与现实窘境的强烈对比,似乎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却因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慷慨相助而实现了。事实上,这可能仅仅是掉进了“算法黑箱”所挖的深坑,待到被催款时,用户才会发现并没有平台宣称的那般美好。

当然,也总有一些人,走在对抗“黑箱”的路上。2020年11月20日,备受舆论关注的“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终于迎来一审宣判:商家单方升级刷脸入园被认定“超出必要”。该案被称为“没有胜诉的胜诉”,动物园仍然使用人脸识别且未去征求使用者意愿,然而这一判决仍然有它值得珍视的现实意义,至少揭开了“算法黑箱”的一角。

从这场“没有胜诉的胜诉”判决中,我们认为更值得各界关注与反思的问题是,基于用户生物识别信息数据收集的算法应用场景,竟如此漠视个体权益,关乎自身利益,我们却为何如此麻木。更不用说,用户数据收集应当遵守“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能引起更多的现实追问。

不仅如此,原本无善恶之分的算法,早已在人为操纵下突破中性的技术手段,变得恶迹斑斑。也许是我们的“数据无意识”,助长了算法之恶。

再举一个可能许多人与我一样都遭遇过的例子,谈谈生活被算法劫持的无奈。

2020年,我收到了多家互联网金融平台发来的推广短信。譬如这条百度金融的借贷短信广告:【度小满金融】借款福利,最高可借20万(审批为准),借1万日息最低至2元,最快30秒审批,借还灵活,下载度小满金融APP申请,回T退订。面对这样一条平台推送的信息,我有些疑虑:我真的缺钱吗,是谁透露了我的手机信息,也不知多少人因此而走上网络借贷之路。

哪怕回个“T”退订,也改变不了对方已经获知信息的事实。算法应用也好,数据收集也罢,已经无孔不入,使我们过上了被算法操控的生活。

不知有多少人被算法分类,进而按企业平台所需,成为“精准投放”的对象。

有迹象表明,先是大学生,再是农民工,接下来“围猎”的目标可能就是老年人。最近有报道称,许多保健行业、养老机构将视为自己财源的“银发群体”引至互联网平台,老年人群体正渐渐成为互联网“新韭菜”。

近两年,阿里巴巴曾发布《银发族网购报告》,分析“银发经济”现状,淘宝也推出了针对中老年市场的直播,商品主要涉及服饰、鞋帽、保健仪器。也曾有《广场舞类APP竞品分析报告》,披露了一众APP,如何布局老年人市场,盈利模式以线上广告与线下旅游相结合。

或因特殊的新冠疫情背景,大量老年人宅在家中,加速了自己“互联网进化”的步伐。夕阳无限好,只是小心被收割。

人类的未来,真的会继续被基于算法的人工智能所控制吗?如何让算法走出“黑箱”,更公平、更科学、更合法地打造一个美丽新世界?如何在互联网反垄断中,拒绝“算法共谋”?

无论如何,遏制算法分析技术的滥用,不仅要拿起法治的重槌,更要拿出平台的责任担当。所谓算法向善,即是要呼起科技伦理的普遍反思。尤其是那些老年人群体、特殊群体,不应被科技遗忘,被算法围猎。

至少,每个用户需要知情,且应有抵制算法偏见的权利,而这些取决平台以该有的伦理担当,合宜合法使用算法。

启示三:净化内容生态仍是一场持久战


2020年,互联网内容生态面临着一些新挑战,先看几则例子。

第一则案例是B站从“后浪”刷屏,跌进了涉黄深渊。5月4日,B站发布“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后浪》,令“后浪”瞬间刷屏成为热词。尽管网络舆论渐渐呈现出一种撕裂状态,然而这则演讲对年轻一代的认可、赞美,仍赢得了普遍点赞,尤其是拍中了广大年轻网民的心弦。

看看这段演讲词,“向你们的专业态度致敬,你们正在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把学术的变成大众的,把民族变成世界的;你们把自己的热爱变成了一个和成千上万的人分享快乐的事业,向你们的自信致敬”。这段话把年轻人的志向、专业,以及积极健康的价值观表露无遗,引起了舆论的强烈共鸣。

从主流评论来看,B站这则宣传广告式的演讲,显然是打了一场漂亮仗。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互联网品质内容的稀缺,正如“甜野少年”丁真的意外走红那般。

然而,画风一转,B站又“黄”了。12月21日,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官方微信发布内容显示,2020年以来,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举报中心共接到群众反映B站问题的线索逾500条。上海市相关部门对B站行政立案处罚6次,约谈10余次。这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B站被约谈和处罚的理由,包括“违规使用境外音频、游戏角色暴露、广告内容违反规定和直播内容低俗”,年轻人最爱的舞蹈区成了涉黄“重灾区”,直播区也成了“低俗的孵化地”。

“后浪”们还能好好冲浪、奔涌向前吗?

第二则案例是小红书“虐猫视频”“低俗软色情”一再突破底线。

2020年5月,微博爆料称,“在小红书APP上看到有人发布虐猫视频,手段极其残忍,男子把小猫眼睛和脚贴胶带,将猫挂在衣叉上疯狂甩,给小猫看虐猫视频、把流浪猫放进洗衣机洗、故意让猫从高处摔下、28小时不给猫睡觉、给猫喂牛奶拌面条加诱食剂”。

小红书除了“虐猫视频”,“低俗软色情”也是重灾区,其被爆料用户笔记存在大尺度图片和视频。

快手等其他的平台“性暗示”“性挑逗”倾向也同样存在;全民K歌APP因“传播色情低俗歌曲、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被查处,下线“交友陪玩”功能;短视频、直播、电商等APP平台,涉黄涉暴内容层出不穷,曾一度使滴滴躺枪的“滴滴司机性侵直播”也属此类。

为何类似的事一直在发生?一是,内容审核机制不严格显然是主要原因,平台无论如何也脱不了干系;二是,这些违规内容隐蔽性强,而且大量分散,监管难度加大。

第三则案例是被自媒体乱象挟裹的“阿里蒋凡事件”。

2020年4月17日,名为“花花董花花”的博主发一条微博,隔空喊话网红张大奕:“再来招惹我老公我就不客气了,老娘也不是好惹的。”一时间,“疑天猫总裁夫人喊话张大奕”传遍互联网每个角落。

天猫总裁即阿里蒋凡,但张大奕同样不凡,有“大陆网红第一人”之称的她,曾在“双十一”网店创造28分钟销售破亿记录。

这场“婚姻保卫战”硝烟下,蒋凡和如涵控股之间是否存在利益链,蒋凡会不会被开除,如何看待张大奕出轨天猫总裁……这些话题点剑指“阿里价值观问题”“内部反腐”“头部企业腐坏”,引发网民热议,围上一群群吃瓜群众,阿里自然也坐不住了。

但稍加理性分析的网民会发现,话题讨论步调一致,似乎不仅是吃瓜群众所为。一个明显的证据是,4月20日到4月23日,两三天时间知乎等各大平台, 突现上百篇从标题到内容完全相同的内容。譬如,头条号《天猫总裁太太炮轰张大奕,马云最为难,治不治蒋凡利益输送之罪?》一文,被大量转发推送,短时间内密集出现。

事件反反转转,真相扑朔迷离。直到6月19日,自媒体“小白天下”发布一篇《致歉说明》,承认自己在利益驱动下,两个月编造了70多篇“黑稿”。他在各平台的自媒体号原本阅读量、粉丝数量、收益不高,这次却阅读量过亿,自称“幕后另有黑手,自己遭到了利用”,一时也顿感心慌。

纵观这些案例,我们看到了问题的复杂性,利益驱动、审核乏力、行业博弈、伦理沦丧的影子暗中浮动,吃瓜群众深受其害可能还不自知。可以说,净化互联网内容生态,仍是一场不可掉以轻心的持久战。于此,如何强化人工审核与机器审核协作,充分借助算法,创新内容审核方案;如何进一步提高违法成本,提升打击效率,这些都是亟待破解之题。

启示四:谨防风险不断攀升的平台“深坑”


金融科技及互联网平台之“坑”年年有,2020年似乎特别多。

一是蛋壳公寓“爆雷”,类似长租公寓看上去不再美。

在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发布的《关于做好蛋壳公寓租客稳定工作的紧急通知》中提到,“2020年11月13日以来,连续出现大量业主和租户到深圳蛋壳公寓管理有限公司聚集,业主声称蛋壳公寓拖欠租金,要求解除租赁合同,租户声称面临被强制退租且租金无法退还,要求公司解决”。

12月25日,蛋壳公寓App显示,房源信息已经全部下架,广大房东、租户继续受伤。好在微众银行开放入口,线上结清“租金贷”打通了渠道。

蛋壳公寓这类“长租公寓”模式,借助互联网平台,租赁企业大量从房东揽来高价房源,然后低价租给打工一族,或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房东和租户只跟蛋壳公寓签合同,蛋壳公寓与房东一签就是三五年,看起来让房东省心,也减少了房源空置率,蛋壳公寓则有了大量的投资资本。

看上去很美,“坑”却太多。“高进低出”“长收短付”,蛋壳们与用户签订借贷合同,拿着手上的资金再与第三方借贷平台合作,每一笔中间赚利差。问题是,微众银行不良信贷风险长期隐藏,没有规避信贷风险。

媒体报道,2020年7月至9月,国内出现了20多家长租公寓爆雷。风口上的长租公寓,生意遭遇了滑铁卢。没几家赚钱也罢了,越来越多的长租公寓,离“爆雷”却仅一步之遥。

二是“爱钱进”APP等网贷平台频频翻车,投资者维权无门。

“爱钱进”APP明星代言加持,表面光鲜无限,但背后危机丛生。

令汪涵、刘国梁等代言明星没有想到的是,至2020年7月,“爱钱进”无法兑现投资者本金,涉及金额以百亿计。广大粉丝们当初也是冲着明星去的,看着自己崇拜的明星公开代言,宣场“有内涵,更靠谱”“冠军实力护航,幸福稳稳进帐”,于是纷纷入局投资这款理财,没想到到头来被自己喜爱的明星给“坑”了。

爱钱进APP翻车了,拉起横幅围堵明星也没有用。自2018年以来,汪涵及团队试图协助相关部门,督促平台拿出解决方案,以期帮助粉丝们减少损失,但收效甚微。大量投资者入局踩进坑里,血本无归。

类似爱钱进APP模式,布局一个个坑,玩财富洗劫的资本游戏。请专家背书,邀明星代言,套路大同小异。互联网金融平台上,明星代言不谨慎,也无异于拉人入坑。

无论是资本游戏所设的“坑”,还是基于电商业务所布的局,如一些平台拿“免费水果”吸引用户,以及进入社区团购,互联网平台的套路基本类同:先价格补贴、大量烧钱,占领市场份额,培育消费的心理依赖及消费习惯,等到用户数量达到垄断性规模时,于是在所打造的金融放贷闭环内,进行“大数据杀熟”精准打击。

如今,互联网平台垄断趋势下,风险依然不断攀升。就在12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管理部门联合再次约谈了蚂蚁集团,这释放的信号亦相当明显。

启示五:互联网治理要形成“法律+伦理”合力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剪不断理还乱的互联网治理,同样如此。

一方面,互联网法治力度加强,反垄断祭出杀手锏。

12月24日,因“二选一”等涉嫌垄断行为,阿里巴巴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依法立案调查,受此影响,阿里巴巴美股、港股均断崖式下跌。按有关专家的分析,如果情况属实,或面临48.8亿元-488亿元高额罚款。

而在此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完成了《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的征求意见稿,以及进一步修订。

阿里巴巴遭遇反垄断调查,仅仅是治理平台经济的新起点。阿里巴巴不会是第一个被反垄断调查的企业,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在此之前的12月14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依据《反垄断法》,对阿里投资收购银泰百货、阅文集团收购新丽传媒和丰巢网络收购中邮智递,分别处以50万元罚款,互联网平台反垄断势必会成为治理常态。

这些执法破冰之举表明,互联网平台反垄断,已经跃过了该不该、要不要的分水岭,而是回到了必须出击的现实层面。某种意义上,如何探索治理路径,以更有效回应网民关切,针对现实问题,维护个体权益,这些问题尽管不是新问题,如今已是摆在执法者面前的紧迫事项。

当然,互联网平台反垄断仍要不断积累经验,也要进行创新以适当新平台经济形势。正如马克思对垄断的定义——“生产高度集中和资本高度集中。资本主义崇尚的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这就是资本与发展的必然规律”,平台反垄断也要把握与摸索互联网新兴经济产生垄断的本质,以及内在的逻辑,以重拳出击而切中要害。

除了平台反垄断,互联网内容生态治理,也渐渐走向法治的新高度。从2020年3月1日起,《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开始施行,这明确打击“网络暴力、人肉搜索、流量造假、深度伪造、操纵账号”等诸多互联网违法活动,也为网络诚信建设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制度遵循。       

互联网法治的案例还可以列得更多,平台反垄断与内容生态治理是2020年互联网治理的两个关键点。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互联网法治还须与伦理治理形成合力。任何治理都一样,最终要回到实现人的伦理关怀层面。

阿里巴巴被反垄断调查,蚂蚁集团被金融管理部门联合约谈,辛巴团队因“燕窝事件”被处罚,B站涉黄被约谈10余次,阿里投资、阅文、丰巢三家企业被罚50万……那么,互联网法治之后,如何重塑企业家精神,重建互联网伦理规约,这是互联网治理接下来必走的一步。

互联网平台上,哪些数据可以使用,如何使用数据,数据使用的边界在哪,数据权益如何维护,这些展示的是根本性问题的一个主要侧面。

2020年12月27日,蚂蚁集团接受了金融管理部门约谈后,发布公告称:在整改过程中坚持“两不加、两不降”原则:不增加消费者成本、不增加金融机构等合作伙伴成本;不降低消费者服务体验、不降低风险防范标准和要求。这更多传递的是,对互联网平台“弱小个体”最起码的伦理关怀。

所以,互联网治理的真正有成效,离不开“法律+伦理”双璧合一。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新挑战,如何创新治理模式,提升互联网治理效能,也终究要在法制规约与伦理重构中,回到实现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的轨道上。

同时,监管者也应当看到,强化反垄断监管,底层逻辑正是对市场配置资源的尊重与敬畏,更应该尊重平台经济内在发展规律,在社会责任层面和二次分配层面强化政府作用,厘清行政手段与市场力量的边界,以确保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良性协同。





往期热文






----- 解盘互联网治理 -----

搜索CAIJINGELAW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