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互联网“围墙花园”何以难拆除?

殷继 财经E法 2022-05-21

本文字数:2855,阅读时长大约5分钟


关于“围墙花园”的争论,绝非止于“互联网企业为一己私利而侵害公共利益”。它背后关乎着:选择与安全、自由与中央控制、善与恶之间的争论,更重要的是关乎平台的能力与信任。文 | 《财经》E法 殷继编辑 |  鲁伟

自工信部要求各平台必须按标准解除屏蔽网址链接后,互联网巨头之间下一步的互联互通备受关注。

屏蔽外链此前在各互联网巨头之间几乎是“标配”,其本质是借助自身垄断性的流量优势,人为抵御和限制竞争,实现自身商业利益的最大化。这种现象被称为“围墙花园”(walled garden),这是一个在互联网行业屡屡被提及的有关封闭系统的隐喻,指一个运营商或服务供应商控制应用、内容和平台上的媒介(如移动设备)的情形。

“围墙花园”成为当今互联网发展一大障碍,要求拆除“围墙花园”,实现互联互通已成大势所趋,但是,要想真正实现并不容易。

01

“围墙花园”已现“裂缝”

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巨头纷纷构建“围墙花园”,这种做法又被巨头们称之为打造“护城河”、“生态闭环”,其核心目的都是为了:让用户停留更久。

事实上,在电子通信和信息领域,建造“围墙花园”的做法并不新鲜。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出现了America Online(AOL)、Excite,MSN或Prodigy等Web门户网站业务,它们彼此独立,在技术上没有互通互通。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AOL这些“旧围墙”最终倒塌,但这种模式又被苹果、亚马逊、Twitter 、Facebook这些互联网巨头所利用。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加速了“围墙花园”的建造速度,智能移动设备的发展和“应用经济”的蓬勃发展,建立在专有平台上的“围墙花园”在数量和多样性上大大增加。

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合谋”限制了用户在网上冲浪“互操作”的便利性。“围墙花园”的缔造者成为“内容审查者”,他们决定着哪些内容是“有害生态”的。他们可不会预先询问你的意见,或者他们在繁复的App用户协议中制造了“虚假同意”,以便在“事发后”为自己行为的正当性作出辩护。

用户待在“围墙花园”里的时间越长,数字世界的“围墙”缔造者就对他们越了解,用户数据为“花园”缔造者所掌握,尤其对于在“消费互联网”获利的互联网巨头,这是最为重要的资产。

在当今,最有名的“围墙花园”建造者当属苹果。iOS系统是最为封闭的手机操作系统,它从硬件、软件和服务的三个方面建起了自己的“围墙花园”,但最新款的苹果手机仍然令人趋之若鹜。封闭系统意味着它的生态是“中心式”的,在这座“围墙花园”的入口处有位“守门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苹果公司在“围墙内”具有“三位一体”的身份,分别是:立法者、裁判者和执法者。

当苹果在2015年推出Apple News时,最令出版商担心的并非是缴纳收入的30%的“苹果税”,而是在苹果App Store机制下,他们将无法与订阅用户建立直接联系,用户的电子邮箱、信用卡号这些个人信息将被苹果享有,只有获取用户同意的情况下,苹果才能共享用户的个人信息。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Facebook身上。2014年,当Facebook向发展中国家的用户补贴访问Facebook产生的流量费用时,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苏珊·克劳福德(Susan Crawford) 批评道,“这正在巩固和扩大现有的不平等,并将导致人类生活的想象力贫乏。”

“围墙花园”在中国互联网行业也广泛存在。此前,阿里巴巴“从数据接口切掉一切微信来源”;微信则屏蔽外部短视频分享链接、拼单砍价链接;淘宝则不仅屏蔽微信的链接跳转,也排斥其他的导购外链,同时还屏蔽百度的抓取;今日头条禁止发布微信二维码。但如今随着监管要求分步骤分阶段实现“互联互通”,“围墙花园”已出现“裂缝”。

2021年4月13日,市场监管总局首次提出“严防系统封闭,确保生态开放共享”,指向互联网平台的生态垄断和更深层次的平台治理难题。9月9日,工信部有关业务部门召开了“屏蔽网址链接问题行政指导会”,提出有关即时通信软件的合规标准,要求限期内各平台必须按标准解除外链屏蔽。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企业要按照整改要求务实推动即时通信、屏蔽网址链接等不同类型的问题,分步骤、分阶段得到解决。一是,加强行政指导,对整改不到位的企业督促落实;二是,加强监督检查,通过多种方式确保问题整改到位;三是,对整改不彻底的企业,处罚一批典型违规企业。

在工信部这次会议之后,微信率先做出了反应,在一对一聊天界面中部分开放淘宝网址链接,在二次确认后可在微信中打开,但当用户使用手机淘宝直接分享时,仍然显示的是“淘口令”。在此之前,阿里巴巴方面预计10月27日可实现淘宝购物车的商品将能一键直接分享至微信群聊、朋友圈等,但目前来看,该目标并未如愿达成。

02

“围墙花园”不会马上“坍塌”

 然而,互联互通并不只是开放网址链接那么简单。

“围墙花园”的缔造者,往往声称他们在保护着用户利益,他们反复地强调,“墙外”是危险的,得由它来守护用户的安全。但当用户需要复制并粘贴一串口令、字符,才能打开一个链接页面时,用户不得不怀疑这究竟在保护着谁的利益、守护者谁的安全?

当“围墙花园”形成时,缔造者“对内”可以对用户说“正在保护他们”,而“对外”却可以向那些试图进入“墙内”的企业贩卖“入场券”。此时,“围墙花园”缔造者既是市场的规则指定者,又是市场的参与者,很难防止他们不会利用这种“双重身份”在市场竞争进行“自我优待”。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围墙花园”的缔造者显然限制着“公平竞争”。

“开放的平台意味着使用标准”,万维网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作为坚定的“开放平台”的支持者表态称,“所有的花都在墙外开花,而不是在墙内”。

有人指责“围墙花园”正在“扼杀创新”。但在苹果的产品发布会上,其CEO蒂姆·库克(Tim·Cook)却总是在不断强调,他们创造的产品本身在成为“助力创意实现”的生产力工具;还有人指责“围墙花园”阻碍了信息获取的自由,但信息的获取从来不都是唾手可得。新闻机构总在标榜“公众利益至上”,但那些精英媒体却通过设置“付费墙”来不断扩大“数字鸿沟”,这本身就是个“悖论”。每个人的智识水平制约着他获取信息的难易度,信息获取的自由本身只在“相对范围内”。

正如蒂姆·伯纳斯-李所说,拆除“围墙花园”意味着互联互通的“使用标准”的确立,那么谁又能成为主导“统一标准”的制定者呢?谁能“上桌”参与讨论?谁又能保证“制定标准”的本身不会沦为对互联网“中央控制权”的新争夺?

拆除“围墙花园”后会是“美丽风光”还是“凶猛丛林”?如果是后者的话,普通用户能否有能力在充满混乱和风险的开放系统中生存,如果没有这种能力,他们又该相信谁?已经有太多人许诺数字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这究竟是“发自肺腑”还是“甜蜜谎言”?

关于“围墙花园”的争论,绝非止于“互联网企业为一己私利而侵害公共利益”。它背后关乎着:选择与安全之间、自由与中央控制之间、善与恶之间的争论,更重要的是关于能力与信任的争论。

正如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咏所言,中国互联网的互联互通问题积重难返,既有数据安全问题,也有隐私保护问题,既有数据共享问题,也有流量竞争问题,复杂问题交织,犹如乱麻。

尽管平台之间“互联互通”是大势所趋,但落实“互联互通”需要循序渐进,“围墙花园”不会一夜之间“坍塌”。

 


 近期话题,点击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