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与中国互联网时代
“
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正是在江泽民的任期内,发轫并蓬勃兴起的。
本文字数3309,阅读时长约10分钟
文末附有《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文|郭丽琴
编辑|朱弢
11月30日,伴随前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去世的消息传来,江泽民同志在82岁时撰写的一篇学术论文也刷屏了大家的朋友圈。
这是一篇于2008年10月发表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的学术论文,题为《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产业、经济、技术、法律,乃至政策人士,都从这篇阐述了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地位、作用和发展趋势的论文中,看到了穿越时空的前瞻性。
刊登论文的《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当期封面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如今已逐步走向成熟的互联网产业,正是信息服务业的重要支柱型产业。而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也是在江泽民的任期内,发轫并蓬勃兴起的。这不仅关乎全球产业发展大趋势对中国的带动,也与时任领导人的重视与前瞻性预判密切相关。
站在2022年年末的节点上,我们试图通过梳理公开资料的草蛇灰线,回顾三十年前,这位前任国家领导人为产业发展埋下的伏笔。
正如11月30日发布的《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中所述:江泽民同志目光远大、审时度势,总是从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观察和思考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其他各方面创新。江泽民同志信念坚定、处事果断,总是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不渝坚持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在关键时刻具有作出果敢决策的非凡胆略和进行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
01
抓住互联网发展的时代浪潮
前述论文摘要中写道,以互联网、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引发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本文提出,中国应当注重发展微电子、计算机、软件、关键元器件及其材料等核心基础产业,以及宽带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信息服务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完善信息技术产业政策体系,力争到 2020 年前后,把我国建设成为信息技术产业强国。
这些描述中的每一个关键词,都曾有落在时间轴上的扎实伏笔。
中国互联网产业自1994年正式进入全功能国际联网以来,一直保持快速发展,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对全社会形成了广泛且深刻的影响。
继1993年,美国白宫宣布开始提供“在线服务”后,1994年4月20日,一条64K国际专线将中关村与互联网连在一起,实现了中国与国际互联网的第一次TCP/IP全功能连接。从此,中国成为第77个全功能接入互联网的国家。
1995年,微软发布了Windows95,提供了极客们利用和研究底层技术平台的可能。彼时,全球首批明星互联网企业开始启动商业运营:网景、雅虎、美国在线、亚马逊、eBay等互联网巨头横空出世。
中国紧随其后,诞生了一批后来引领全球的互联网公司。1996年底,张朝阳拿到了天使投资,在美国德拉华州创办搜狐的前身“爱特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997年,丁磊创立网易公司;1998年,马化腾创立腾讯,王志东创立新浪,刘强东亦在中关村创办京东公司。1999年,马云为首的18人创立了阿里巴巴。2000年,李彦宏推出中文搜索引擎。
这背后,作为时代政策推手的江泽民同志功不可没。
根据《传媒观察》2022年第1期《中国共产党互联网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文的梳理,在江泽民任期内,1993年,美国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同一年,中国便成立了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启动了加速中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三金”(金桥、金关、金卡)工程。
根据原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的叙述,江泽民担任总书记期间,中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光缆干线覆盖全国,使中国互联网“逐步演进成为一个融语音、数据、图像为一体,超大容量、灵活高效、经济适用、安全可靠的宽带高速信息网”,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基本通信业务和各种宽带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1997年,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通过了“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00年远景目标”,将互联网列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同年6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成立,全国网络基础资源的运行管理和服务有了统一的机构。1997年10月,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与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实现互连互通。
1998年3月,信息产业部组建成立,同时也标志着中国信息化与互联网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1999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话中,阐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向:信息技术等的进步促动传统产业变革,导致世界各国产业结构调整;“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开发”导致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革,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在2000年的全国两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指出,据预测,当年底,迅猛发展的互联网将“连接100多万个各类网络、1亿台主机、5亿左右的用户”,并快速向“集成、高性能、智能化方向发展”。为有效应对经济和信息全球化,我国必须加速传统工业信息网络化改造,走出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001年12月,江泽民为《中国信息化探索与实践》一书作序《加快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他在文中指出,要加强信息和网络安全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努力提高信息和网络安全的研究开发水平。
伴随网易、腾讯、搜狐、新浪四大门户网站的兴起,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02
互联网产业与江泽民的“科学精神”
在熟悉江泽民的人士看来,这些具有前瞻性的产业发展思路背后,是他对科学创新的兴趣与毕生追求。
美国作家罗伯特·劳伦斯·库恩(RobertLawrenceKuhn)在2005年全球同步发行的传记——《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下称《江泽民传》)中写道:对江泽民来说,科学技术是他毕生的兴趣所在。而科技是加速中国全面发展,包括军事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封面
在2000年的一些讲话中,江泽民阐述说,四种理论给世界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相对论、量子力学、基因学和信息科学,秉承它们不仅拓展了人类的知识领域,而且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同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联合年会的闭幕式上,江泽民说,“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而他也开始讲“三个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理论创新。
2000年6月16日的《科学》杂志刊登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北京接受该杂志主编埃利斯-鲁宾斯坦独家专访的内容。
《江泽民传》中描述说,《科学》杂志把对江泽民的长篇专访刊登了出来,江泽民视其为一项殊荣。该杂志是美国出版的科学方面的顶级专业杂志。该杂志还邀请江泽民撰写一篇客座评论文章。对这位曾希望成为工程学教授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里程碑。其他任何国家的领导人都没有被《科学》杂志以这种方式承认过。
在为《科学》杂志撰写的评论中,江泽民写道,我们“尊重科学家不同寻常的敏感和创造精神,鼓励他们进行‘好奇心驱动的研究’”。
随后的2000年6月19日,中新社以“江泽民强调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为题报道了这一专访。公开报道显示,在谈到互联网问题时,江泽民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如今我们有了好的条件,可以获得世界上的大量信息。中国有大量的网络用户,其中二十四至三十五岁年龄段上网人数最多。信息的增值作用体现在它的“共享性”和“开放性” 上。不仅是中国的年轻人,全世界的年轻人、学者、科技人员都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其他一切交流手段。
但江泽民的目光不仅停留在互联网这个应用层面,更深入到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采访中,江泽民说,翻开科技发展的历史,我们知道,基础研究的成果为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突破和进步,也促进了应用科学的发展;而应用科学的不断发展,也必然对基础科学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如果没有量子理论,就不会有微电子技术。如果没有相对论,就没有原子弹,也不会有核电站。人们有时可能并不了解在基础研究中的一项突破能在哪些具体领域被应用。创立量子理论的科学家当初并不了解,也不能预见到未来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研究力量要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方面有一个合理的配置。当然,还要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和每个国家的实际。像美国这样经济发展水平很高的国家应在基础研究方面有更大的投入。
面向未来,在谈到哪些科学研究领域最有可能为中国的未来繁荣发展提供支持时,江泽民说,许多新的交叉科学研究领域都可能对中国未来的繁荣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领域对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江泽民传》显示,2000年8月,他在北戴河海滨的疗养地接见了6位世界知名的科学家。这些科学家都是中科院的外籍院士,其中5位获得过诺贝尔奖。
时任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评论说,“在百忙之中,江主席仍不忘抽出时间接见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并同他们交朋友。他还注意到科技前沿问题并叮嘱我们这些身边的人要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通常对于一个科学问题,他不仅会从质的一方面去了解,而且会从量化的角度加以很有深度的理解——我们没法回答他的问题,只有请专家来解答。”
在《江泽民传》中,还记录了一些小事。库恩写道,我们不应该忽视生活轶事的象征意义。江泽民并不羞于承认自己有时不能理解某些问题。江泽民说,“我已经到孙儿们让我帮他们做作业的岁数了。”他提到有一个孩子让他做一道数学题,他很快用代数做了出来。小孩看了看答案,马上说:“不对。”江泽民说,他还得回过头去用算术把问题解决了。他坦诚地说:“我差点做不出来,真不大容易。”
《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