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半算账:健康险的“冰与火之歌”丨医疗金融
编者按:
从宏观数据来看,以前,健康险市场蒸蒸日上,得益于打储蓄“擦边球”的中短期护理险产品,现在,健康险市场正从过往几年中持续的高温中降温冷却,梳理上市险企、专业健康公司披露的半年业绩发现,保险业共实现健康险保费收入增速悄然放缓,数据背后反映出的是险企、专业健康公司不得不面对的一系列行业问题 :
1.连续增长之后的保后管理不到位;
2.很多公司在健康险业务的赔付风险控制方面做不到位;
3.高额的健康险赔付是商保公司不能承受之重。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健康险业务也正在探索新的发展途径,人保健康入局中端医疗险市场,并在渠道布局方面做出调整,平安健康则考虑除保险产品之外,拓展销售渠道。以下文章是详细的数据、事实梳理。
文丨高嵩
来源丨健康点healthpoint(caixin-life)
两个月前,健康点曾对健康险市场年初红火的发展势头分析了中端医疗险。夏消秋至,保监会披露健康险2017年上半年的各项统计数据,与此同时,上市险企及专业健康险公司也纷纷披露半年业绩,情况似乎正在发生变化。
宏观层面趋冷,健康险业绩分化
宏观层面上看,2017年上半年,健康险市场正从过往几年中持续的高温中降温冷却: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保险业共实现健康险保费收入2615.69亿元,同比增长只有10.87%,远低于人身险保费整体26.03%的增速。
9月1日保监会公布的1-7月保费收入情况,健康险业务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长更是落到只有5.19%。
而此前2012年到2016年,健康险保费收入同比年增长率始终维持在20%以上,并且逐年增加在2016年迎来了67.71%的高峰。
▲ 保监会统计数据整理
树大招风,6家专业健康险公司中,原保费收入突破百亿大关的人保健康和和谐健康首当其冲,2017年上半年保费收入同比分别减少了21.38%和46.7%。减少的原因我们将在后文进行分析。
当然,并非所有市场消息都是负面的。其他三家昆仑健康、太保安联健康、平安健康2017年上半年原保费收入虽然不足十亿,但是实现了399.08%、198.23%和213.14%的超高同比增长。并且继人保健康在2017年1季度实现扭亏为盈之后,到今年二季度末盈利的健康险专业公司已经升至两家,人保健康2017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8477万元,平安健康2017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5399万元。
▲ 专业健康险公司公开披露数据整理
并且从上市公司披露的半年报信息来看,上市险企在健康险业务上的增长数据也并不难看。除去人保健康以外,其他A股和港股上市险企的健康险业务都维持了相当高速的增长。根据半年报披露的信息,中国人寿受内部业务结构优化影响,2017年上半年健康险业务实现的利润总额为17.39亿元,较2016年上半年5.99亿元增长了190.3%。
业绩整体降速背后是保后管理缺失
健康险市场趋冷一个不可回避的原因是连续增长之后的保后管理不到位。
虽然专业健康险公司目前仅仅只有6家。中国保监会通报的2017年上半年保险消费投诉情况显示,亿元保费投诉量、万张保单投诉量和万人次投诉量居前10位的人身险公司当中,专业健康险公司就分别占据了3席、2席和2席,并且复星联合健康更是凭借投诉量摘得了三榜中两榜的“状元”。这背后反映出的是健康险公司在保险理赔、保险给付等保后服务环节做的不到位。
除此之外,很多公司在健康险业务的赔付风险的控制方面也做得不够。比如,太保安联健康2016年实现保险业务收入5.19亿元,对比2015年1.49亿元的数字同比上涨248%。而同期公司赔付支出达到1.5亿,对比2015年同期的数据增长了12.64倍。高额的健康险赔付显然是商保公司不能承受之重。
中短期护理险收紧,险企探索新路径
事实上健康险市场整体趋冷另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是,以往数年宏观层面健康险业务收入蒸蒸日上,很大程度上都是靠打储蓄“擦边球”的中短期护理险产品支撑的。
过去几年以来理财型业务高速扩张的人保健康与和谐健康,2016年最畅销的两款中短存续期护理险产品保费收入占到了当年全部健康险保费收入的近三成。但是从2016年开始,监管部门严格控制中短存续期产品规模,并在2017年连发文件规制健康险的市场乱象,原有的高增速也难以维系:
2017年5月19日,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人身保险公司销售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保险业姓保”,对健康险中捏造散布“返还型健康险被叫停”、“部分重大疾病将列为免责病种”等虚假信息用以宣传行为进行了批评,并强调健康险产品不得以银行理财产品、银行存款、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其他金融产品的名义宣传销售。
2017年5月23日,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强调健康险核心是保障看病就医;两全保险产品、年金保险产品5年内不得返还,且单次返还不超过20%;保险公司不得以附加险形式设计万能型保险产品或投资连结型保险产品。
这种监管层面的压力促使健康险企业在2017年上半年将业务重心由打储蓄擦边球向健康险的本质回归。这种转移也体现在了上市公司的半年报当中:2017年上半年,中国太平、中国太平洋、中国平安三家上市公司长期健康险的同比增长率达到了87.34%、73.2%、53.2%,而短期意外健康保险增长率与之相比则逊色很多,为43.42%、19%、26.8%。
健康险业务正在探索新的发展途径,这种探索在两家已经实现了盈利的健康险公司人保健康和平安健康显得尤为突出。
具体到人保健康的业务发展,中端医疗险市场近期日趋热闹,平安、众安、泰康、安联等众多健康险公司涌入使得这块处女地看起来越发的肥沃,人保健康也希望在其中分得一杯羹。
▲ 资料来源:中国人保2017年半年报
人保健康2017年下半年护理险产品的业务收入大幅下降,业务收入占比也由2016年上半年的65.4%下降到2017年上半年的50.9%,这与中短期护理险收紧之后市场泡沫被挤出有密切的联系。而医疗险则稳步增长,业务占比由2016年上半年的30.4%上升到2017年上半年的42.5%。
与此同时,人保健康渠道布局方面也出现了调整,银行渠道保费收入由2016年上年的107.77亿元下降到了2017年的50.81亿元,降幅达到了52.9%;而个人渠道则由2016上半年的22.52亿元上升32.8%至277.81亿元;团险渠道则由2016上半年的67.63亿元上升14.9%至77.68亿元。
平安健康则考虑除保险产品之外,拓展销售渠道。半年报显示,平安健康交叉渠道销售贡献保费收入3.35亿元,占到了整体保费收入的34.1%。所谓交叉渠道销售,指的是平安在内部给予业务员佣金鼓励销售非业务产品,比方说寿险业务员通过交叉销售车险可以获取相应佣金,这种方式利用了资源内部的协同效应,既节约了人力成本的投入,也拓宽了销售渠道,这也难怪平安能够在实现健康险保费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12.7%同时,将佣金支出的增幅控制在62.9%了。
除此之外,健康险公司也有在长期护理险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在医疗卫生总费用中占比仅为1.3%,而德国、加拿大、法国等OECD国家则维持在平均10%以上水平,由此看来虽然健康险市场在监管收紧的大背景下增幅趋缓,但却未必是“凛冬将至”。在这一过程中将市场中原本存在的泡沫挤出,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 END >
以媒体之责,
建设更值得尊重和信任的
医疗健康行业!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