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堪称台湾流行乐坛的“李清照”,你不可能没听过她的歌!

2017-07-01 作者:沈珩 桃花源间

前言

     千首词人——一个时代的绝响

     你不可能没听过她写的歌。以前,人们只听说台湾有校园歌曲,只知道邓丽君、罗大佑、李宗盛、蔡琴、费玉清……其实,早在他们之前,有一个人就已红遍宝岛,名闻遐迩。

     她,堪称台湾流行乐坛的"李清照",一生成就台湾流行音乐史上最传奇的一页!




千首词人"唯慎芝

        慎芝,本名邱雪梅,广东梅县人,1928年2月出生于台湾台中县,幼年随双亲迁居大陆,在江苏无锡度过美好的童年;之后搬到上海,进入第一女子高级中学就读;抗战胜利后又随家人返台定居。

         慎芝从小对歌唱有"近乎痴迷的热爱",一生写了一千四百多首词优句美的好歌,邓丽君的《我只在乎你》、蔡琴的《最后一夜》、潘越云的《情字这条路》等等,都出自她的手笔。

        从五十年代末,她就将日、英、台语歌曲填上国语歌词,制作、主持的广播歌唱节目,跨越整整三十年,传遍大街小巷。不同世代的人们,总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歌手传唱中,被慎芝的歌深深的感动过。
        她写的每一首歌,都是她的故事,分不清是慎芝写歌词,还是歌词在写她。在爱子、丈夫
相继离去后,慎芝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在我坚强、光亮的外表下,有着人们见不到的另一个我。我胸膛内,是一颗血肉与泪珠揉捏而成的,伤痕累累的心……"



群星开拓留绝唱


      "群星会"是慎芝与丈夫关华石共同制播了十五年的歌唱节目。从1962年至1977年,这个节目走过台湾电视史的第一个十五年,总共出品了1283集,捧红了无数的歌星。透过电视媒体的播送与群星的不断传唱,这档节目已成为台湾人的共同记忆。所有上"群星会"的歌手,从识谱、练唱、咬字、表情、举止、仪态,几乎都是由慎芝和关华石带教、指导,一分一寸地培养出来的。每一位歌手都视他们为自己的恩师。
       当年,邓妈妈带着十四、五岁的邓丽君到台视"群星会"试唱,慎芝与关石华极为欣赏,亲收门下,作为"群星会"的固定歌手。在邓丽君眼中,慎芝照顾了"群星会"所有成员的一切,从演唱上该注意的微小细节到个人情绪,永远温柔细语,悉心呵护。慎芝为邓丽君写过不少歌词,如早期耳熟能详的《情人的黄衬衫》《千言万语》等。后来邓丽君的日语版《我只在乎你》专辑要发行国语版时,她不假思
索地请慎芝填词。慎芝去世时,邓丽君正在香港,闻讯后悲恸不已,立即返台参加丧礼,脸上自始至终挂着泪水。
      1977年,慎芝与关华石获台视颁发的"培育歌人人才/推广歌曲净化运动有卓著贡献"的奖牌。
  1984年,慎芝面对失子丧夫的悲痛,为电影《金大班最后一夜》写下歌词"最后一夜",编剧白先勇先生击节赞叹。这首深情、伤感的歌词回味无穷,令人一唱三叹,获得了金马奖最佳电影插曲作词人奖——

......

踩不完恼人的舞步,喝不尽醉人醇酒。

良宵有谁为我留,耳边语轻柔。

走不完红男绿女,看不尽人海沉浮。
      往事有谁为我数,空对华灯愁。
      

我也曾陶醉在两情相悦,象飞舞中的彩蝶。

我也曾心碎于黯然离别,哭倒在露湿台阶。
      红灯将灭酒也醒,此刻该向它告别。
      曲终人散,回头一瞥,
      啊,最后一夜......




琴谱伴君越海峡


       关华石,1912年12月出生于东北锦州,从小在音乐环境中成长,乐器无一不能;在天津念南开中学时正式学小提琴,古今中外乐曲尽在胸中。早年在上海,他凭借杰出的音乐才能,与阮玲玉、金焰等一起拍过电影。
      1949年5月,关华石告别繁华都市来到台湾。前一晚他还在上海大新公司对面的时懋饭店演奏,仓卒间只带着一箱子乐谱、两支跟随自己二十多年的小提琴就上船了。
      慎芝最初印象中的关华石,有着一个拉提琴的身姿,一副专心于歌者的眼神,一种潇洒的风度,一点顽皮、几分倜傥,教学生有很多的耐心,对音乐有无比的热情。
      当时台湾还没有舞厅、歌厅或大饭店,关华石没什么演奏的机会,只是参与万象公司开拍的台湾第一部国语剧情片《阿里山风云》,其中脍炙人口的主题曲"高山青",就是由他配器的。
      1950年,台北西门町南园饭店有个露天夜花园,夏天屋顶花园凉风习习。关华石与乐界朋
友组团登台演奏,极受欢迎。可惜只开心了两个多月,就遇上大台风,连续下了二十七天的雨,南园无法营业而关门。
      之后,中山堂对面开了一家喜临门西餐厅,颇具规模。开幕当天,关华石请了台湾当红的电影明星剪彩,还特地到日月潭番社邀请了毛王爷的大公主与二公主。由于她们人长得漂亮,又能歌擅舞,比影星还稀奇,轰动了整个台北。同时,关华石邀请毛王爷率领山胞歌舞团到中山堂演出,把原乡歌舞介绍给民众,开了风气之先。



指间丝弦引凤凰


       五十年代初,沿台北西门町的淡水河,直到萤桥那一带,露天歌场开始发展。白天,河里可以游泳、划船;晚上,岸畔放上茶座、躺椅,歌手和小型乐队往竹制小平台上一站,吸引了各色人等前来听歌、乘凉、玩乐。

       不过,这种露天歌场就是靠天吃饭,第一年夏天很少下雨,赚了不少钱;第二年夏季开业不久就台风,发大水;第三年市政府开始取缔违章建筑,禁止在萤桥与淡水河畔开设露天歌场,沿河一带就此曲尽人散,风光不再。

        不久,关华石受邀到"中国之友社"演奏。这地方位于总统府和台北宾馆之间,不同于之前纯唱歌的歌厅,是一家会员制的高级舞厅,看那气派就知道进去的国际人士个个身份不凡。

         这段期间,关华石在民声电台广播中外流行歌曲,这也是他正式在电台工作的开始。这个广播节目以歌唱为主,不似舞厅以音乐为主,除了乐队外,一档节目最少要有三、四个歌手才不单调。然而,有着良好声乐根底、会唱的歌又多的人上哪儿去找?

         1951年,电台为"青春歌唱团"节目举行公开招考,冥冥之中似有缘牵,关华石因此结交了前来应征的邱雪梅(慎芝)。



奈何风雨碧云天


      慎芝那时在布庄做会计,同时也在民声电台兼职,担任播音主任。但她早就在音乐厅聆听过关华石的小提琴独奏,不仅常去捧场,还留过字条递给台上迷人的乐师阿关。

       慎芝婉转轻柔、淡雅宜人的风情、懂音乐能作词的才华,也吸引着关华石。他俩的音乐意境很能相通,交往之后,更是惺惺相惜,身边其他的人就黯淡失色了。

       慎芝情有所属,但关华石年已四十,自己才二十四,因而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她芳心已定,说关华石"既能像父亲般呵护我,也能像情人般疼惜我,而他在音乐、文学及书法上的素养更令我佩服……"
        1951年7月,慎芝与关华石终成眷属,携手琴瑟之旅。

        1955年6月,台北新开了一家碧云天歌厅,位置在人潮热闹的西门町。在关华石的建议下,歌厅设计成咖啡厅的样式,座位舒服,环境幽雅,招牌取名为"碧云天音乐咖啡厅",有意提升歌场的品味。在表演方面,别的歌厅乐队以喇叭为主,关华石却以钢琴、小提琴为主,再配上黑管与贝斯,品味高雅;歌手方面也不同于其它歌厅一用六、七个,只用两个实力派歌手演唱,与乐队音乐轮流表演,格调舒缓、大气。

         然而好景不长,"碧云天"生不逢时,一年不到就生意下滑以致歇业。关华石无奈辞职,除了电台工作,就是带教学生。 

        1957年年底,"香港青年歌唱劳军团"到台湾表演,团里有很多老上海的熟人,关华石被拉着一起去劳军。这个团人才济济,艺术水平一流。关华石先后介绍多位明星到新南阳歌厅演唱,同时自己也加入小提琴伴奏。这一小段时期使奄奄一息的歌厅生意起了一阵涟漪,但在三位香港歌星离开后生意又一蹶不振。



回眸一瞥叹传奇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台湾电视事业起步。

1962年10月10日,在宋美龄的剪彩下台视开播,关华石与慎芝制作的"群星会"成为开幕典礼后第一个播出的节目。他们有经验有创意,把空中传播的歌声转化为实体形象与画面,送入千家万户,赢得了大众的赞誉。

        十五年来,慎芝和关华石始终坚守自己的音乐理想和清雅唯美的原则,造就了大家至今怀念的一批歌手,也培养了喜欢听歌、唱歌的观众,为日后台湾校园歌曲的兴起耕云播雨,撒下了最初的种子。

         晚年,关华石流连于书法世界,与叶公超、何应钦等方家耆老结为书友,常相切磋,修身养性,日子过得恬淡安宁。

       但不幸的是,在他七十一岁时,十五岁的独子在学校意外猝死,给了他严重的一击。第二年,1983年5月,他在慎芝身边刚打开一本小说翻看就突然倒地,在爱妻的臂弯里再也没有醒来。  

        幸好,柔肠寸断的慎芝还有音乐相伴。她重拾心情,把无尽思念寄托于一点一划之中,写出了一首首深情繾綣的好词。邓丽君﹑梅艳芳﹑张学友﹑潘越云等歌星均演唱过她的词作,邓丽君的《我只在乎你》﹑潘越云的《情字这条路》、许景淳的《玫瑰人生》等,都已成为那个时代的经典名曲。
        1987年,慎芝出任台湾第24届电影金马奖评委。

        岂料,就在她岁满一个甲子倍享盛誉之时,却因服用降压药不适,诱发心脏病而猝然谢幕﹐走完了坎坷、短暂的芳华之路。

请记住1988年3月19日——是日龙头节,泪雨纷纷。黄历星象主"凶",判词曰:

柳星造作主遭官,昼夜偷闭不暂安。

埋葬瘟惶多疾病,田园退尽守冬寒。

......

       三十年过去了,潮起潮落,涛声依旧。回眸一瞥,但见烟云深处那依偎远去的身影和一页页泛黄的传奇。

       而今,太多的流行歌手只剩下颜值、奇妆与八卦情事,而真正属于音乐的本体却飘飘缈渺,美的旋律似乎离人们越来越远......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沈珩,上海诗词学会会员。长期从事企业工作,曾任浦东钢铁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宝钢日报总编辑,现已退休。余暇读书学诗,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



往期回顾

1、尽孝当须厚养时,莫等人去空追悔 ---重阳节有感

2、醉听好声音||等,远方你的信

3、娴闲居士(王慕周)| 可是君王多薄幸,忍教辜负美人恩

4、情海深处的波浪||《船与帆的对话》及赏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