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博男神”教你和孩子做真朋友

2017-04-04 李晶 尾线留痕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感谢您支持原创

本文语音版已同步上传至喜马拉雅

搜索“陪伴的力量”,欢迎收听!


本文照片均由张鹏授权使用


张鹏(朋朋哥哥):

中国国家博物馆讲解志愿者

青少年博物馆公共教育推广人

北京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

全国青联委员


认识“国博男神”张鹏有两种方式,一是听他在国家博物馆的讲解或各种社会公益讲座,二是和他一样成为博物馆志愿者。

我是在参加志愿者培训时认识张鹏的。作为从事博物馆志愿服务14年、为30余万观众服务的前辈,他用对事业的激情、亲身的经验和深入的思考打动了现场的每个人,而他流露出的与孩子们相处时父亲般的关爱与尊重、接纳与期望让我特别印象深刻。

感谢张鹏接受我的访问,让我能够从他的角度与层面,了解成人与孩子交流的不同的经验与理念。同时也将我的收获与思考与大家分享,看看张鹏怎样与孩子们成为真正的朋友。





1做朋友的基础是平等与尊重

                         

视线平等


张鹏:在博物馆给孩子们讲解时,我会非常关注孩子们的心理体验。因此根据参观现场孩子年龄的不同,我会采取的不同的姿势与他们交流。

当个子很矮的小朋友席地而坐时,我会采取跪姿,这样他们无需仰视就可以与我视线交流,舒服的状态也让会他们听得非常认真。对于大一些的孩子,我就会采取站姿,但每当要给他们讲一些要点时,我就会弯下腰。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一直用眼睛关照观众,并且能从他们的眼中知道他是不是累了,或不耐烦了。他们绝大部分人都会跟着我的思路走,而在我认为重要的地方,也会说“请大家看我。”


音量的控制


张鹏:在给孩子们讲解时,完全不需要用更大的声音压住孩子。如果孩子声音大,你的声音更大,结果就是你的嗓子哑了,而孩子们仍然没有听清你所讲的内容。

我的经验是:如果孩子声音大,你就小。你声音越小,他越想听。比如:“接下来,我要给大家讲一个小秘密,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代的宋国。”我只要一慢一小,孩子们一定安静。当然,最重要的是内容要吸引人。


语言与交流


张鹏:我发现有些人跟孩子讲话时,会把自己装嫩,像逗小猫小狗一样。我认为,虽然你们两个之间认知、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都有差别,但并不代表你们两个人不能平等地聊天。孩子是独立的、有自我意识、有思考能力的个体,而不是可以任人摆布的玩偶。

有个孩子听完讲座跟我说“朋朋哥哥,今天晚上我们家包饺子,你能来我家吃饭么?”我说:“可以,但是我今天没有时间,我们可以之后再约。”我与他的这种交流就是平等的,与和其他成人的交流没有区别,所以孩子们特别愿意与我分享他们的见闻和感受。


规则与尊重


张鹏:每次讲解前我都会告诉小朋友:不要趴到玻璃上看文物,因为那样会留下你的指纹,别人再看就不清楚了;不要跑到文物和参观人群之间抢着看,要尊重其他人参观的权利

如果孩子们叽叽喳喳太吵闹,我就会把手一抬再向下压,孩子们看到就会立刻安静下来。

我还会对小朋友说:每个问题我会找三个小朋友回答,如果你举手但是我没有叫到你,请记住:不是因为我没有看到你,你们每个人举的手我都能看得见,你可以下次再举手。如果一直都没有叫到你,你可以把问题记住,等讲解结束后,一起来问我。我尊重你,麻烦你也尊重我定的规则。



我的思考


很多父母都会愿意与孩子聊天,讨论问题,希望与孩子成为朋友,但是却觉得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

张鹏与孩子们交流时,发自内心地把对方当作和自己一样的人。虽然他的身材更高、知识更多、经历更丰富,但却从不因此认为自己更有权威。同时,他从不会纵容孩子的不懂事,而会用自己的方式让孩子学习成为一个社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只有父母平等看待自己、重视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引导自己认识未知世界,孩子才会真正把父母当作知心朋友。所以,要想被孩子真正接纳,父母就要放弃自己在孩子面前的优越感和优势心理,把他当作未来的成年人而不是未长大的孩子对待。




2朋友之谊源自团队精神


“你”和“咱们”


张鹏对讲解员志愿者说:请大家避免用第二人称。

比如:“你们来做一道选择题。”

          “你们来猜一猜这件文物是哪个时代的?”

          “你们觉得这个花纹漂亮不漂亮?”

还是

          “我们一起来做一道选择题吧。”

          “咱们一起猜一下哪件文物最老。”

这两种说法有什么区别呢?

这一字差别很大。如果用你:我是我,你是你,我讲你听。

而我们、咱们:隐含的意思是咱们是一个团队的,我在和你分享,我在向你传递。


关照团队中的每个人


张鹏:我有个习惯,讲解时眼睛一定会照顾到每个人,因为我们是一个团队的。

有次我对一个志愿者说:你有没有注意到,你背后有一个观众远远地依靠在柱子上听你讲,他不愿意扎进人堆。你有没有把目光往他身上投射过一次?你有没有注意过这些人,他也是你团队中的一员。


团队分工协作


张鹏:我带孩子们到博物馆游学时,会给每个孩子分配任务,不会忽略任何一个人。有的记录时间,有的清点人数,有的负责拍照。

有个孩子体力好,我让他做“总导览器官“。这个孩子特别好,走到哪里都背着导览器。

还一个孩子特别活跃,听课的时候恨不得从椅子上蹦起来回答问题。我就让他做”总纪律官”,因为这样他就要首先要做好自己。

对于孩子,哪怕是很小的一个工作,他们都能体会到我对他们的信任。


我有一个朋友,他为了告诉孩子数字除了可以算数,还有其他作用,就策划了一个小活动。

他家门口有一个公园,于是他们一家三口周末上午10点到11点各守一个门,分别统计在这个时间段进入公园的男性和女性人数。

最后把数量加总时,发现进公园的女人比男人多得多。三个人于是感慨:怪不得女人比男人长寿。



我的思考


在家庭中,父母总认为孩子是弱小的,需要照顾的。所以他们的想法经常被父母忽略,同时缺乏被信任的感觉。

维系朋友之间的友谊,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被重视和被信任,否则一切会留于表面和形式。因此,父母想与孩子做交心的朋友,就请更多地使用“我们”与“咱们”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当幼小的孩子独自做自己的事情时,父母也要经常看一看他,不要让他觉得被父母忽视;平时也请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参与家庭生活,或家人分工协作,一起进行学习或探索。





3从朋友的角度引领孩子的发展


启发并鼓励与众不同的思维


张鹏:如果一个孩子告诉我“朋朋哥哥我记住了:唐代是618年建立,907年灭亡的。”我觉得记住就记住了,书上就是这么写的。我希望引导孩子会提问、会观察、会发现、会思考,而不是在试卷上填空,唐朝是从哪年到哪年。如果我的孩子这样学习的话,我会很伤心。

带着孩子们参观时,我总是特别期待孩子会告诉我不一样的答案,但是大多数孩子还是会走寻常路线。

比如我们讲木乃伊的棺材,会问“你觉得这个可以做什么用?”中国孩子一定会说“里面装木乃伊”,国外的孩子会说“可以装个柜子”“可以装抽屉”或者“可以第二天拿到学校吓唬我们老师,因为我们老师可怕木乃伊了“。

有一次我问孩子们:

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壶是个扁的?那么为什么是扁的呢?”我心目中的答案是“因为它是草原民族的用具,在马背上使用,扁的东西比较适合。”

但是有个小朋友说“如果把它放在架子上,我从前面和后面看,这些花是最大最漂亮的。“

这就是我特别希望听到的不同答案,说明孩子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前段时候首都博物馆办的海昏侯墓展。有的媒体会用这样的描述“  当了27天皇帝,干了一千多件坏事,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昏君之一,刘贺的墓被发现了。”

所以有小朋友问我:“海昏侯的昏,指的是昏君的意思么?他真的很昏庸么?”我觉得这不对。昏庸是政治上的概念,而不是大历史观的概念。

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这样认识刘贺:这个年轻人死的时候只有33岁,他的墓里出土了一个棋盘,他是不是一个喜欢下棋的人?他的墓里面出了书刀(相当于橡皮)、很多竹简、木椟,他最早的封地在山东菏泽,距离曲阜很近,他是不是喜欢读书的、而且是儒家经典的人?他的墓里出土了豪华马车,他是不是与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喜欢冒险、探险、喜欢这个世界上新奇东西的人?

因此我觉得,对任何事,我们每个人应该都有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引导思考


张鹏:给小的孩子讲解时,我需要他跟着我的思路往前走,一个接一个问题往前推。

比如我讲到地中海沿岸东边有纺织品和黄金,西边(比如希腊)什么都没有,那怎么把东西运过去呢?

小朋友就说可以用车,我说:对,陆路。

小朋友说还有船,我说:对,还有海运。

我接着问:海运需要船。船用什么做的?

小朋友说“船用木头做。”

那么孩子就会知道一个地方的木头和贸易是有关联的。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我就会直接提出一个有争论性的,又在他的知识范围内的问题。

比如我们讲太阳能灯的时候,我就会问“你觉得有了太阳能灯,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哪些改变?”

重点是这个问题抛出去后,我得有的收。

比如有的孩子说可以节约能源,那我就说“我们的能源是不可再生的,太阳能是可以再生的能源。”

这可以让他知道他的回答是有价值的。


如果是家长,就需要知道他有可能回答出几种答案,就跟老师备课一样。这个问题抛出去得到十个答案,我怎么呼应,响应之后又怎么回到我的主题。

再就是不要提指向性明确的问题。比如“宋朝是谁建的?”得问开放式的问题,比如“假如你是周朝的周王,那么多的土地你管不过来,你觉得给谁帮着你管,你会放心呢?”

我发现很多孩子会把自己想到的问题憋着不说,或者说不出来。我觉得现在很多孩子知识量是够的,视野也是够的。但他是“窝里横”,到了公开场合,就非常沉默。

而引导孩子思考并大胆表达,以及让他大声朗读书籍,都是帮助他走出家庭、走出自我的重要方式。


带着孩子走进博物馆


张鹏:我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成长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他不是只懂自己身边的事情,而应该知道这个社会的很多个方面。只有当看的东西多了,经历多了,才能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宽阔的心胸。心胸大了,既能容得下这个世界上一样的东西,也能容得下不一样的东西。

这份胸怀特别重要。因为在他将来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以更加开阔的视角去思考;面对质疑的时候,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回应。

而博物馆,正是一个让人开阔眼界的地方。

同时,博物馆还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场所。

以前一谈到素质教育,家长就会想到弹琴、跳舞、画画,现在家长会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他可能不会弹琴,但会欣赏交响乐;他可能不会画画,但会欣赏莫奈画中阳光的感觉;他可能不是一个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但会知道我们的历史是怎样走到今天的。

我们做过一次超过800个家庭参加的问卷调查,发现家长对博物馆的兴趣,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对博物馆的兴趣。

其实并非父母不愿,而是在许多父母眼中,陈列在展厅的只是一些瓶瓶罐罐。父母对这些尚不了解,不感兴趣,怎么能期待他们把文物背后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呢?所以我现在更希望通过举办亲子活动,让父母成为孩子最好的导师。

比如我告诉父母馒头的故事:

如果没有六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陶罐下钻几个眼,下面再加一个陶罐做成一个蒸器蒸东西;

如果没有四千五百年,我们的祖先在中国的北方大量种植小麦,挤走了黍和粟,也就是小米和黄米,让小麦成为北方的主食;

如果没有2500多年前,战国到秦汉,石磨盘的大量出现(我们中国第一个石磨盘出现在战国时期的赵国邯郸);

如果没有五百多年前魏晋时间酵母用在了蒸馒头上,做出一种叫开花蒸饼的东西,我们就不会有馒头。


再比如:宋朝,是我国商品经济特别发达的朝代。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有一块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广告铜板。

中间是白兔捣药的图案,在图案左右标注“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方刻有说明商品质地和销售办法的广告文字:“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偷工,民便用,若被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这与当今很多广告非常类似。


父母了解了这些知识,就会增加对博物馆的兴趣。而孩子听到了父母的讲述,一方面会崇拜父母的博学,进而会增强对博物馆的兴趣。

同时,我也特别鼓励和提倡:在参观博物馆之前,父母和孩子一起做功课,提前了解展品和背景,这也是家人一起学习的过程。


我的思考


虽然父母希望跟孩子做朋友,但不能在思想的成长过程中帮到孩子父母,也不太可能从孩子那里收获朋友式的接纳和认可。

启发、鼓励、引导、陪伴都是父母可以采取、孩子容接受,甚至非常欢迎的交流方式。孩子很乐于从父母那里得到新知识、新感受和新视野,所以关键在于父母也要持续学习知识,提高自己。否则对于知识面越来越宽的孩的子,父母就会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就是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具体表现。




4朋友式的沟通技巧


赞美孩子要具体


张鹏:我与孩子们在一起时,一定不会说 “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赞”,而是说“当大家都不敢举手时,谢谢你第一个举手。虽然你回答错了,我依然要表扬你,因为你勇敢地举了手。”

或者说:“这个答案我都没有想到,谢谢你给了我这么奇妙的一个答案。”他就会知道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与独到。

在我的朋友圈里经常有家长说“这个小朋友画得画真棒!”我底下就追一句,“麻烦你告诉他哪里画得好。” 比如我会说“这幅画构图很不错,这一边有留白”。


当孩子说错了


张鹏:如果错的比较离谱,我就会把他当作调节气氛的机会,而不给这个孩子压力,或者也会拿自己就着他的答案自嘲。还有就是在照顾他的情绪之后,再来说正确的部分。比如“你离正确答案只差一点点,马上就要到达或接近了。”


鼓励不爱说话的孩子


张鹏:首先我不会强迫这些孩子,因为他们会把自己包裹得很严。我会给他机会,看他反应。如果他还是不愿意表达,我不会强迫他。

同时我会给他们机会回答一些很开放的问题。比如“午门前面举行仪式,你觉得摆什么动物比较好?”每个孩子都会有喜欢的动物,那么这些问题我都是给那些不举手的孩子回答的。


正向引导


张鹏:有一次参观展览,有个保安过来对我说“你不能站在这!”他不告诉我是什么原因,也不说应该怎样做,这让我心里很不舒服。

所以我对孩子们尽量避免用祈使句,有什么要求,我一定会用陈述句说,因为我不希望孩子们承受这种不舒服的压力。


我的思考


朋友之间相处,也需要彼此赞赏和鼓励。尤其是在外人面前,更要多加维护。如果父母经常用自己的知识和经历压孩子,对他的优点却视而不见,他就会逐渐失去积极的深入探究的动力和进取心。

张鹏不是父亲,能够以这样体贴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显得尤其可贵。

作为父母,我们是不是更该小心地呵护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以及朋友式的氛围和相处方式呢?




结束语

duersi


80后的张鹏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更是一个为了理想而踏实践行的人;他是“国博男神”,更是可以引领孩子精神世界的“朋朋哥哥”。


真诚希望他可以达成自己“做博物馆讲解志愿者六十年”的愿望!

更希望他能够实现“把自己的正能量通过孩子影响到更多人”的朴素而真诚的理想!



点击“阅读原文”

朋朋哥哥分享实录:如何在博物馆里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



本文语音版已同步上传至喜马拉雅

搜索“陪伴的力量”,欢迎收听!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我  

所发文章均为作者原创

欢迎转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