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活动回顾 | 当代东方教育,需要怎样的建筑环境?

小禾 ICICLESPACE之禾空间
2024-09-07


当人类在草原上,支起第一顶帐篷,一栋建筑诞生了。

面料与建筑的渊源,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人的故事,两门发展得越来越专业的“技艺”,源头上,都关乎更安全、舒服的生活体验。

ICICLE SPACE 之禾空间,从服装的东方美学出发,探索“生活、文化、艺术、设计”与一体的现代化都市体验,最终,打造出一个符合现代生活的美学空间。2022年9月,ICICLE SPACE 之禾空间「游于艺:建筑十讲」正式启幕。

首场演讲请到了建筑圈极擅长讲故事的温子先博士,带来一场名为《创新·文化·演进》的主题分享。他讲了3个故事,关于3栋当代中国典型的教育建筑,既满足教育的本质,又传承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分享嘉宾:温子先 博士

Aedas全球设计董事



现任 Aedas 全球设计董事。温博士从事建筑设计已逾三十年,拥有广博的项目经验,曾参与不同类型的建设,包括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体、办公、高档住宅、五星级酒店及教育与文化设施等。他曾在美国、台湾和内地执业,拥有庞大的客户网络,客户群中包括知名地产投资者、全球连锁酒店集团、国际商业机构、酒店发展商和高级住宅物业公司等。





SECTION 1


第1个故事:巨型“太湖石” SCHOLAR STONE


温子先一登台,没有废话,直奔主题,屏幕上出现一张他某天在杭州出差时,从酒店醒来,拉开窗帘,突然看到外面的马路尽头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埃菲尔铁塔”。“我前天晚上大概喝多了,看到这幅情景,更不知身在何处了。”

台下的观众哄然而笑,却又立刻明白,这半自嘲的开场白,直指一个尖锐的现实问题:国内当下建筑的文脉断裂和文化移植。而学校,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教育空间:要让下一代传承传统文化里的智慧,讲书本里的知识,倒不如让孩子们每天都在一个润物细无声的空间里成长。

这个能够滋养他们的空间是什么呢?不如先回望一下古老的教育空间是怎样的?温子先再屏幕上展示了一些美好的画面——

古印度教育空间:他和几个学生围坐在菩提树下,一种最早期的、原始的教育沟通;古希腊教育空间:一个壮观、气派,宛如美术馆的空间,吸纳环境的滋养也是一种学习;中国的教育空间:孔子与他的学生,围坐在一个简洁、古朴的平台上,但却仿佛听到了共君一席话。


滑动观看


那么,在当代中国,学校应该盖什么建筑,才能让下一代每天在里面,看到、听到、闻到、触碰到中国人自己的世界观?

温子先抛出了问题,但不急着回答,诱人深入的讲述徐徐展开。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一块巨型的太湖石。他在苏州独墅湖边,为西交利物浦大学设计了一栋中心楼,整栋楼其实是一块“太湖石”。听起来有几分魔幻,其中的逻辑却又特别缜密。

参与到这个项目后,温子先去逛了好几次苏州的各个园林。他说自己在美国念书的时候,就很关注苏式园林,“太湖石在英文里被翻译成SCHOLAR STONE ,老外叫它‘学者之石’,这块石头里的学问很深。”

瘦、透、漏、皱,每个字都既是审美,又有哲学。温子先的身体语言常常会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顽童气”,讲到太湖石,他在台上微微弓起背,做出侧耳倾听的样子:“我当时是夏天,我蹲下来,就发现有小鸟躲在太湖石的孔洞里,凑近听,缝隙里还有虫鸣,窸窸窣窣的声响,石头里面有它的微气候。”

温子先想,假如把石头放大、再放大……变成一栋楼呢?

滑动观看


一个奇妙的项目,就从这样一个“遐想”开始。温子先着手设计,他真的把教学大楼本身变成了一块巨大的太湖石,里面有明暗(阴阳)、有呼吸(循环)、冬暖夏凉,内部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从一块奇石所开始的故事,有红楼梦,也可以有当代建筑。

大屏幕上开始展示大楼的剖面图,就像把一块大石头切开,由外到内,揭秘了空间的内核:师生们可以在孔洞之间自由穿梭,但又有不同的动线分别引导了四大功能区。



滑动观看


所以,什么才是传承东方传统,有独特东方美学的教育建筑?温子先再次抛出了这个问题,他仍然没有回答,但西郊大在此后的各种宣传中,都用了这块“太湖石”的形象照片作为宣传,这已经是最好的答案。

虽然在建筑物内,但人的感官与大自然所联通。行走在这栋大楼中,如同穿梭于自然形成的通道;在某个角落静静地坐着,也能感受微风、阳光,甚至些许雨水。


滑动观看


自然无声,天地无言,但带给人间阳光与甘露。天人合一,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ICICLE之禾在数年的发展中,也始终倡导把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SECTION 2

第2个故事:钟灵毓秀,碧水绕庭




“在学校的时候,你们最有记忆的地方是哪里?”温子先认真地问,然后一本正经地猜:“肯定不会是教室吧?大概是某棵树下,某个长廊里,和某个男生/女生的第一次牵手。”

台下四散着不好意思的笑声,温子开始讲第二个故事:环境很重要,因为它传递出的氛围影响着我们的情绪。这一次,他跋山涉水,从福建土楼及附近美景中获得灵感,为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打造了浪漫的二期校园。






俯瞰校园,隐约可见的传统建筑廓形点缀在亭台楼谢、小桥流水中,师生们不仅可以凭栏听雨、拾叶花间,甚至行舟水上,自然轻松地碰触到古典文学里的感官体验……虽然在讲座现场,但观众们已沉醉在温子先所描述的良辰美景之中。



滑动观看


山川河流,沃野千里,但在校园里,就能感受到自然丰富的层次,即使日常的研习、教学很繁忙,但美妙的风景却能令人享受当下。温子先还在中国南北民居中的“花窗元素”应用到建筑外立面,巧妙地引入自然光线,并令人立刻联想到记忆深处的中国纹饰。


中国古代诗学范畴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情志,在环境体验中,这两个字也同样重要。能够留住人们的情感与回忆的场域,才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温子先在他的设计中,将滋养心灵的体验置于建筑空间之中。因为他深知,在传承东方文化时,“在乎人的情感”仍然首先应该是第一位的。在这一点上,建筑如是,服装亦如是。ICICLE之禾的面料与剪裁,始终都为了让人们在繁忙的都市节奏中,尽可能松弛下来,让生理和心理都感到无比舒适。




SECTION 3

第3个故事:阳明山里的弄堂和庭院


第三个故事的发生,与第一个故事密切相关。台北欧洲学校的负责人看到了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太湖石”后辗转找到温子先,请他做阳明山校区的小校园重建。

台北的这所欧洲学校很受欢迎,许多当地的家长会提前数年预约“排队”,为了让孩子进入这所学校念书。温子先从小就生活在台湾的山边,这一次,他想在山里制造惊喜:“阳明山非常有名,我期望来到这儿的人们,会很意外地发现,竟然有这样一群建筑在里面。”







阳明山里散落着不少居民区,并非完全的野外地貌。温子先想到了一个既自然、又都市的元素:里弄。“北京有胡同,上海有弄堂,其实台北有很多的里弄。”这些小道就像繁华都市的小喘息,区别于车水马龙的大道,里弄能容纳漫步、骑行,两边往往能看到住户前门的装饰:几盆鲜花、一些木架雕塑,或是别出心裁的指示牌等等。




温子先把大片的功能区空间下沉,“塞”到地下,既实现了冬暖夏凉,又腾出了大量地面空间,在建筑群之间搭建连桥,如同“里弄”一般,连接着楼与楼,让学生们尽情穿梭、交汇、沟通。每一个转角,都可以引发自然的社交。屋顶引入了天台花园/农场的理念,让中小学生动手种菜,从小明白食物是怎么来的。



滑动观看


温子先的设计恰如莫泊桑的小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以我个人的角度看,只是单纯盖房子的话,那还不是建筑。建筑要有环境、文化和情感体验的思考。”

建筑的外立面以“书匣”为灵感,使用了大量的竹竿,做出带有向上抽拉门的传统书匣形态。竹钢是一种非常“本地化”的材料,台湾有漫山遍野的竹林。“竹”在东方文化中,不仅有深刻的隐喻,更代表着“技艺”的探索。

2014年,ICICLE之禾开启了“蓝印花布”项目,致力于“把千年工艺穿在身上”。古为今用的实践,需要强大的耐力、细致的考古、谨慎的创新,以及无数次的实验。在这一点上,ICICLE之禾与了不起的建筑师们惺惺相惜,建筑与服装,设计与面料,相互共勉,共担这份传承的责任。








最 后

相识在新的空间


3个故事,从不同维度阐述了当代东方教育建筑需要创新、文化、演进这3种进阶,演讲结束后,由JJP上海潘冀建筑设计事务所总经理庄雅典担任特约主持,与温子先展开一场对谈,并开始现场互动环节。

ICICLE之禾的忠实用户及粉丝们,在现场及线上排队提问。他们中有专业的设计师、建筑学爱好者,也有关注时尚与面料的达人,但不约而同地对建筑功能的创新、传递文化的技巧,直至东方精神的传承,表达出一致的好奇和期待。

在这个热烈交流与讨论的午后,此刻的ICICLE SPACE 之禾空间,恰如温子先在演讲开头所展示的古代教育环境那样,洋溢着真正的社会精英们对教育与传承的热忱。

百折不挠,寻回东方。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滑动观看




撰稿人:Tango
编辑:ENDISM
图片资源:©Aedas ©ICICLE SPACE 之禾空间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ICICLESPACE之禾空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