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物医药研发多点开花:PD-1抗体、CAR-T细胞、基因疗法等创里程碑式纪录丨医麦新观察
2018年2月8日/医麦客 eMedClub/--2017年对于全球生物医药研发来说是多点开花的一年,多个新药研发创里程碑式纪录。2017年也是中国的“新药元年”,在政策扶持下大批新药获批上市,中国药企走向世界的步伐正在提速。
在春节来临之际,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药物研究院研究员刘昌孝为读者献上了一份含金量十足的“新春贺礼”,这也是他第七年在本报发布全球生物医药发展述评研究结果。从本期开始,我们将以“全球生物医药发展回眸与展望”系列报道的形式连续刊发。
刘昌孝
刘昌孝,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药物研究院研究员,从事新药研发和新药评价研究53年。是我国药物代谢研究的学科带头人和开拓者之一,创建了我国第一药代动力学实验室,出版了国内第一本药物代谢动力学专著。在中药研究中提出中药转化研究、中药代谢组学、复方中药代谢标志物、中药质量标志物和网络毒理学等新概念。从研以来获得科技奖成果奖励50多项/次。发表研究论文400多篇,中英文学术专著20本。
从技术创新、研发管线到临床审批、上市销售,2017年可谓是全球新药研发多点开花之年,也为新药市场给出了更高的期望值。
2017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共批准46个新药,其中35个为全球首次获批;欧盟批准了51个新药,其中4个为全球首次获批;日本也批准了23个新药,其中3个为全球首次获批。全球欧美日一共获准120个新药。
2018年有望上市的新药将超过40~50个,其中包括处在审评阶段的新药及计划在今年上半年提交上市申请的新药。根据美国药品评价和研究中心(CDER)2017年12月发布的“新药审评报告”分析,处在审评阶段的新药将为率先在欧盟、日本、中国等提交上市申请奠定基础。
2017全球医药研发丰收年
2017年,美国FDA批准的46个新药中,小分子药物34个、生物大分子药物12个,总数创下20年来最高纪录,这也是继2016年22个低谷数之后的强势反弹。
美国获批新药以抗肿瘤和罕见病药物为主,其中有18个新药获得孤儿药资格,占批准新药的39%。欧盟批准19个罕见病治疗新药,占批准新药的38%,其一为患者人数少(如欧盟定为属于万分之五的疾病),其二为危及生命和健康的严重疾病,如果美国确定药品有潜力对医疗保健作出实质性推动,药品将获得优先审评。在治疗领域方面,2017年抗肿瘤药占多数,占比约26%。此外,抗感染药物也获得较大进展,其中抗菌药物4个,抗病毒药物3个。青光眼、丙肝、银屑病、糖尿病等治疗领域也获得突破。
2017年获批新药中有20个被认定为优先审评,占获批新药的43.5%。美国还应用多种监管方法加快新药研发和审批,包括快速通道、突破性治疗认定等。加快审评和罕见病新药批准比例大也与去年上市新药丰收有关。从临床安全有效角度来看,发达国家对加快审评审批也有不同声音,如美国医学会志(JAMA)2016年发表专家评论,认为2009~2014年上市的83个抗癌药物基本不靠谱。2017年发表文章统计的222个上市新药有三分之二存在安全隐患,其中71个有安全问题,61个需要用黑框警示其安全性。因此新药使用者(医生和患者)必须高度重视安全性、可用性和可及性。
2017年第一个获FDA审批的是Synergy Pharmaceuticals公司的新药Trulance,用于治疗慢性特发性便秘。另有四款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新药,分别为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Ocrevus、治疗“渐冻人症”的Radicava、控制帕金森病的Xadago以及改善亨廷顿病症状的Austedo。FDA批准的新药中,各企业上市的35个新药都是全球首批。如2017年12月11日,FDA批准了Medimetriks制药公司的Ozenoxacin上市,该药是一种新型抗生素,用于治疗两个月以上的脓疱疮患儿。
新药研发创里程碑式纪录
2017年全球新药研发称得起为创里程碑式纪录的一年,有3个里程碑事件值得铭记。
其一,2017年5月23日,FDA批准默沙东Keytruda用于携带高度不稳定性或者错配修复缺陷实体瘤患者的治疗,意味着Keytruda成为首款不是基于肿瘤发病位置,而是基于肿瘤标记物的癌症治疗方法,在癌症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其二,2017年8月30日,FDA批准诺华的Kymriah上市,用于治疗25岁以下青少年难治或复发急性淋巴白血病。Kymriah由此成为全球第一款上市的CAR-T疗法。
Kymriah是一种基因修饰的自体T细胞免疫治疗,是使用患者自己的T细胞产生的定制化治疗,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临床试验中已得到证实。但是,Kymriah仅对治疗三个月内的缓解率有较高疗效,治疗仍具有潜在的严重副作用,可能会产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风险警告,甚至可能因CRS和神经系统事件危及生命,其他严重副作用还包括严重感染、低血压、急性肾损伤、发热和缺氧,也会破坏产生抗体的正常B细胞,存在长时间感染增加的风险。
其三,2017年12月19日,FDA批准Spark Therapeutics的基因疗法Luxturna上市,用于治疗遗传性视网膜病变。Luxturna直接在患者体内矫正基因,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基因疗法,标志着基因治疗时代的正式来临。从Luxturn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证据来看,一次注射Luxturna后,试验组患者在暗光下避开障碍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如结膜充血、白内障、高眼压、视网膜撕裂也不可无视。
我国新药审批新政促使新药批件激增
2017年是中国的“新药元年”,新药临床和上市的审批政策频出,中国食药监总局(CFDA)进入史上快速跑道,大批新药批准进入临床试验。2017年批准临床试验在研新药9个品种,数量也是近年峰值。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药品审评中心(CDE)承办企业申请临床的1类化药数量达199个,较2016年增长42%。2017年获批上市的药物品种达48个。根据目前能够确认的药品治疗领域的品种,抗肿瘤药数量高居榜首,抗感染药物和神经系统用药分列第二、三位。
我国自主创新品种明显不足。从新药申报情况看,国内创新药正处于发展的初期,获批上市品种还相对较少。国产化学新药在2017年获批生产的受理号数量为16个,9家企业申请,覆盖了5种药物活性成分。目前,每年新申报的国产新药IND数量已经达到300个以上,这些申报的品种预计将于3~5年以后逐步获批上市。在生物药品上,2017年仅一个国产品种批准上市,即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和天津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联合研发的重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产品,已于2017年10月获我国CFDA批准上市。
加快新产品的上市速度,才能更好地满足我国患者的临床需求。从最近爆发的“医保亏空”舆论风暴来看,创新药未来的市场前景也许并不乐观,医改希望在满足临床需要和医保基金统筹之间找到平衡点。未来5到10年,大批疗效相似的创新药上市后,将极有可能面临价格厮杀的局面,如继续沿用当今的药品招标办法,新药与仿制药面临的招标困境如出一辙。
随着“优先审评”制度在国内正式落地,使“吸收外来”的速度加快,进口药物开始扎堆进入中国市场。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已经有20家左右的外企新药获批在国内上市,包括拜耳、诺华、赛诺菲、强生、阿斯利康等跨国公司的产品,治疗领域包括丙肝、糖尿病、帕金森病、艾滋病、高血压、抑郁症等。在这些新药中,肿瘤药物约为35%、丙肝药物约为20%、糖尿病药物约为10%。其中,丙肝药物除了百时美施贵宝(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两个新药获批,申报上市的吉立亚索磷布韦片也进入了CDE“纳入优先审评品种名单”之中,由此,已在欧美证实疗效显著的丙肝新药之战正在上演。
国产药物走出国门成绩喜人
2017年,国内共有5个单克隆抗体药物申报美国临床试验成功。至此,成功申报美国临床试验的国内单克隆抗体药物达到9个。在生物类似药研发,基本集中于阿达木单抗、曲妥珠单抗、贝伐珠单抗、利妥昔单抗等重磅品种。生物类似药研发的成本降低,继而药物价格降低,使患者的药物可及性得以提高。还有国内6家企业的中药产品正在美国的临床试验之中。
国内企业恒瑞医药、正大天晴、和黄医药三家企业的创新药小分子替尼类靶向药物,虽然作用机理和适应症不尽相同,但都属Me-too类新药。丽珠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的注射用艾普拉唑钠申报生产的注册申请,以及艾普拉唑钠原料申报生产的注册申请状态均变更为“审批完毕—待制证”,意味重磅品种近期有望获批。
截至目前,华海药业已有17个自主研发的处方药在美国上市,有20多个ANDA仿制药得到FDA批准,30个产品在等待FDA批准,成为中国第一家大规模制剂出口美国的制药企业。齐鲁制药的原料药也实现了制剂出口国外,相继实现了8个产品的对美出口,涵盖抗肿瘤、抗感染等领域,数量和金额均呈现井喷式增长。制剂出口转型发展也使恒瑞、石药欧意、绿叶制药、华安制药、新华制药、深圳致君、深圳立健等在欧美高端市场表现突出并卓有成效。
上海华纳风格酒店 国际会议中心
3月24日 上海
医麦客 丨主办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新媒体
转载请联系:service_tlb@163.com
☟ 阅读原文 报名参会
申明:文中资讯内容和事件评述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果出现与事实不符或版权侵犯的内容,请速与医麦客平台联系,我们会尽快做出处理,欢迎更多读者朋友关注并给出指导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