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阳明大传》以最真实的一面打开王阳明的一生
《王阳明大传》是由日本冈田武彦先生所写,他可谓为王阳明而生,穷其一生研究王阳明,并在1986-1996十年期间六次来华走过了王阳明所有生活、经历过的地方,在完成本书后去世。此书以最真实的一面打开了王阳明的一生。
王阳明出生于1472年,祖上是24孝卧冰求鱼的王祥,书圣王羲之是他先祖的旁支,王阳明出生时他祖母梦到先生乘云而来,抱着一个孩子给了她,之后王阳明就出生了,所以他爷爷给他取名王云
1477年-5岁-王阳明一直到5岁都不说话,一日一游方和尚在门口碰上他,端详了半天,摸着他的头说“好一个孩儿,可惜说破了”,爷爷听后知道是道破了天机,之后给他改名王守仁,结果王阳明马上就会说话了,甚至会作诗;
1485年-13岁-王阳明父亲王华,是成化年间庄园,官至南京史部尚书,所以王阳明也是官宦之后;13岁时他母亲去世,但是继母对他不好。他就去集市找了个巫婆,给巫婆五钱银子,交代巫婆一番;又去集市上买了一只奇怪的野鸟,回家之后放在继母的被窝里,他后妈回家一翻被子被吓坏了,因为古时“野鸟入室”是不祥预兆,王阳明就给继母出主意问巫医,于是巫婆就被找来,然后巫婆假装被王阳明的母亲附体,吓唬他后妈。
王阳明其实从小就是一个有心谋的人,也从小好学追求,有过“五溺”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王阳明18岁以前,属于他的立志期。从出生到18岁,王阳明的兴趣超级广泛,直到18岁时受高人点拨,才立下雄心壮志,要成为孔子那样的圣人。说起来王阳明算是一个高干子弟,父亲中过状元,18岁时王阳明受到儒学大家娄谅的启发,立志成为孔子一样的圣人。
第二个阶段,是王阳明18岁到37岁间的经历,属于求索期。这个阶段,王阳明在儒家、道家、佛学、文章、兵法之间摇摆不定,直到他被发配云南偏远地区,才在困苦磨难中终于悟出“心即理”这个道理,算是找到了自己的道路。
第三个阶段,是他37岁到50岁之间的经历,是王阳明思想的成熟期。这中间,他平定了“宁王之乱”,可以说拯救了整个明朝,却不想反而遭遇小人陷害和官场危机。也正是这段充满磨难的时间里,王阳明通过不断的内心拷问和现实考验,逐步得出了“知行合一”的心学方法论和“致良知”这一心学终极价值观。这标志着心学体系已经逐步走向成熟。
第四个阶段,是王阳明从50岁到57岁去世为止,这属于他晚年了。王阳明一方面致力于传播心学,一方面致力于帮助国家平定叛乱。在军务繁忙中,他肺病的老毛病又犯了,最终在回老家的路上去世。
王阳明的一生波澜壮阔,在他专心致志于倡导儒学之前,走了不少的弯路。通过以下他一生的大事记就能大概看出:
1)新婚之日离家出走
公元1489年,十八岁的王阳明与江西省布政司参议诸养和之女成婚。新婚之夜,他遇到一位道士,就跟着他走了,直到晚上也没回来。按现在的话讲,他不仅是个叛逆青年,还是个带有着佛系特征的斜杠青年。
2)“格竹”七天七夜,最终失败
父亲就职的官署中有许多竹子,王阳明看到朱熹的著作中有“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一句,便和钱氏一起按照朱熹的“格物”说,来格竹子了。格了七天七夜后,终以失败而结束。
3)状元公之子名落孙山
公元1493年,二十二岁的王阳明参加会试。出人意料的是,这位状元公的儿子,已经在京城小有名气的青年才俊竟然中了下第。
4)钻研《孙子兵法》
会试落第之后,王阳明回到家乡余姚,结诗社于龙泉山寺,整日吟诗联句、切磋书法、下棋对弈,一副名士派的生活。后来遇到一件事,让他再也不想做那种粉饰太平,一旦遇事就束手无策的迂腐软弱的儒生。于是,他开始苦读兵书,用心钻研古代军事著作。而《孙子兵法》是他读得最多的,几乎可以熟记于心。
5)欲逃脱尘世,隐遁山林,终不可得。
1498年,二十七岁的王阳明心中又燃起了修习圣学的志向。当时,他遍寻天下适合自己的良师益友,却一无所得,于是心中充满惶惑。
期间,王阳明经常在余姚游山玩水,偶尔听到道士的养生之道,遂萌发了逃脱尘世、隐遁山林的想法。但因为各种原因终没能如愿。
王阳明一生主张为义死,虽死犹存,久而益辉;为私利而生,虽生犹死,同于尘埃沙泥,不足为道。他恪守的这种生死观,正是司马迁所概括并为历代儒者所信奉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儒家经典生死观。
不少人赞同说,王守仁的才能应在诸葛亮之上,但遗憾的是,王守仁生不逢时,一直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因此也就干不出诸葛亮那样的丰功伟业。幸亏他还能做学问,成为中国思想史上泰斗级的人物。如此这般的人生命运作弄,虽然可能使中国历史上少了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却多了一个含金量更高的哲学家,多了一个“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的不朽圣人。不然,若仅以官场的成败来衡量他,恐怕只能在悲剧人物谱中多加一个了无名姓的名单罢了。
全国包邮,货到付款,敬请放心购买。由于新疆、西藏运费较贵,每套需补收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