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南粤Ⅱ | 央视新作《海在城中央》&汕头国际版宣传片——品鉴海岛名城之美
海滨邹鲁,汕头
潮汕大地,海阳潮阳揭阳,三阳开泰
其中的潮阳便在汕头
汕头,一座海岛名城
对望澄蓝之海,坐拥通洋之岛
她是古典文化橱窗,也是新兴产业重镇
群山于烟波浩渺前兴叹,九川在奔腾咆哮中出海
她承接着亚欧大陆和太平洋间最强的“风流”
她是全球潮人之都,也是东南滨海之心
她人杰地灵,山川俊秀
她是全国唯一城中有内海的都市
——
↓《海在城中央》汕头城市宣传片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524rlrgn1&width=500&height=375&auto=0
汕头城市形象片《海在城中央》系由汕头市委宣传部联合央视团队制作而成。该片从策划、拍摄到制作历时近一年,其中拍摄历时半个多月,40多人的摄制组足迹遍布汕头各个区县,该片以“海在城中央”、“生活就在汕头”为主题,集中展示了汕头“一湾两岸”的城市格局,间有小公园开埠区、南澳岛、礐石风景区等著名景点,以及潮剧、剪纸等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
她以全新的视角,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汕头这座百载商埠开展“创文强管”工作一年多来的新面貌、新形象,展现了汕头作为宜居宜业宜游宜创新滨海城市的无限魅力。
【海滨邹鲁,潮人之都】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51756xu5s&width=500&height=375&auto=0
△汕头国际版城市宣传片
汕头是远东地区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
——恩格斯 1858年《俄国在远东的成功》
汕头村居与潮汕文化
随着唐宋“海上丝绸之路”的日渐繁荣,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海外交通的发达刺激了潮州港的蓬勃发展,使之成为广东海上贸易的第二大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其外贸功能主要是作为琉球交通贸易的重要港口和新兴的国际贸易港。而2007年5月,汕头“南澳1号”明代古沉船被发现,至2012年发掘出水下3万余件各类瓷器及其它器物,则充分进一步反映了古代潮汕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密切关系以及对外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
国务院批复明确:汕头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
汕头·市景
随着海上运输的长足发展,汕头港湾在商业方面的优越性更为凸显,汕头成为英、法、美等列强觊觎下第一批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欧美列强城下逼盟,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汕头被迫于1860年1月1日对美国先行开市。就在这一天,潮州新关(后称“潮海关”)在汕头出海口妈屿岛上仓促成立,成为继(上海)江海、(广州)粤海新关之后中国第三个实行洋税务司制度的海关。潮海关成立之日,便是汕头开埠之时,标志着汕头成为真正的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
——汕头潮海关是继上海江海关、广州粤海关之后第三个设置行洋税务司的海关。
汕头·开埠
清政府为防范出海民船违法资盗甚至是反叛朝廷,规定沿海四大营商省份商船必须上色区分,其中江苏为青头船,浙江为白头船,福建为绿头船,广东则为红头船,当初广东经商者绝大多数为潮汕人,故红头船商帮又特指潮商。1971年和1972年澄海东里和洲坪河床相继出土两艘清代“红头船”,船长分别为39米和28米,载重量可达三四百吨,用料讲究,构造结实,从船板文字可以推测当时在官府注册的商船至少多达145艘,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潮汕地区当时的海上贸易十分繁荣。
在清代,潮商与晋商、徽商并称“中国三大商帮”。潮商系“自带经济繁荣属性”的群体,从广州十三行的强盛到上海滩的成型,再到现当代香港、新加坡、曼谷的开埠和崛起,及至当代深圳特区的欣欣向荣,潮商都是所在城市最为强劲的民营力量。
——“红头船商帮”开启新贸易
汕头·红头船故里
1872年11月2日,招商局用15000英镑,约合50397两白银,在香港向大英轮船公司购买了ADEN轮并重新命名为“伊敦”号,成为该局历史上的第一艘轮船,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航运业的第一艘轮船。1872年11月30日,“伊敦”轮满载货物,从上海出发,途经福州(马尾),目的港是汕头,开始了其加入招商局旗下后的适应性“处女航”,这次不平凡的航行,是中国商船第一次行驶南洋航线。1873年1月19日“伊敦”号由上海驶往香港。
——中国第一船进入汕头港
汕头·生活
1911年至1939年,历经着国内的军阀混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汕头港贸易虽然有起伏,但总体快速发展,特别是到30年代商业之盛居全国第七位,仅次于上海、天津、大连、汉口、胶州、广州,进入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一直到40年代末期,汕头仍是仅此于上海和广州的中国第三大港口城市。近代华侨在潮汕地区投资的铁路、公路、运输公司、轮船公司等交通运输业共有26家,投资金额达754万多元,平均每家投资额47万多元居各业之首,对发展汕头对外贸易、沟通各地经济联系和方便人民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清末华人兼南洋首富陈慈黉在老家汕头建起了著名的“岭南第一侨宅”陈慈簧故居,该大宅共有厅房506间。历时近半个世纪建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善居室”始建于1922年,至1939年日本攻陷汕头时尚未完工。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陈慈簧次子陈立梅及其后嗣先后斥资在汕头埠一带兴建400多座楼房,为鼎盛时期的汕头埠增添了繁华色彩。
——汕头曾经的辉煌
老城·民国时期的汕头街区
改革开放的“开山炮”是在深圳蛇口打响的,但建立经济特区这一构想最初却起源于号称“粤东门户、华南要冲”的汕头,第一个提出“广东先走一步”,甚至为此放言办特区“要杀头先杀我”的正是潮汕汉子吴南生。1979年1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吴南生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汕头,他震惊地发现这座在解放初期与香港发展水平接近的城市,如今却是满目疮痍,为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吴南生向各界人士广征意见,同时结合自己多年来与香港人士交往的见闻,于二月底向广东省委发出电报,建议在汕头划出一块地方,办出口加工区对外开放,试办特区的想法虽然得到了初步支持,但中央认为毗邻港澳的深圳和珠海更适合办特区,当谷牧把这个想法转达给吴南生后,他坦率地答道,办特区的建议酝酿于汕头,海外与港澳友人皆知,如果不办会损害信用,特区要招商引资必须注重信用,谷牧理解吴南生的考虑,建议将试办汕头特区稍微延迟,随后,中央在深圳和珠海设立特区,吴南生兼任深圳首任市委书记兼市长,另一位汕头人吴健民出任珠海首任市委书记。紧接着,1981年10月国务院批准在汕头市郊龙湖建立1.6平方公里的出口加工区即经济特区, 三年后加工区扩大为52.6平方公里,逐渐向综合性经济特区发展。关于为何将不临港澳台的汕头定为特区,邓小平同志曾强调“因侨而设”。
——中国“经济特区”的构想起源于汕头
2014年9月15日,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作为汕头经济特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的重大举措。外界普遍认为,这是继开埠和设立经济特区后,汕头迎来的第三轮大发展良机。“南澳I号”、“红头船”,彰显着汕头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依稀让人想起当年商船辐辏千帆竞发之盛况。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曾是中国联系东西方的交通要道,随着丝路基金的设立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等工作的推进,将成为新形势下中国对外开放重要战略布局。
——汕头崛起
汕头·新区
汕头传统经济形成纺织服装、工艺玩具等八大支柱产业和十七个产业集群。汕头各大“小商品交易市场”有“粤东小义乌”之称,具有适应跨境电商特色鲜明品种繁多的个人消费品生产能力。放眼粤东,则还有揭阳的五金、玉器、塑料鞋,潮州的陶瓷、婚纱、五金等等。
——民营经济发达的汕头
汕头 山·海·岛
汕头是我国首批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出台了国内首个特区电商立法《汕头经济特区电子商务促进办法》及其《实施细则》。2014年汕头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连续四年增速超过50%,2014年规模超600亿元,快递业务量位居全国第37位,网商密度居全国23位。此外,国际海缆汕头登陆站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海底光缆登陆站。
为强力支撑汕头经济发展,李嘉诚先生多次表示对汕头大学的支持将超越他生命的极限,目前对汕大的支持款项已逾80亿港元。并出资十多亿港元创办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
——大数据时代里的汕头
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
来源 | 汕头市委宣传部、中新社广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