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文革”时期的票证,有多少人还记得!(视频)

2017-05-24 平民读历史

文革时期票证的故事


四十岁往上的人兴许还会记得,“文革”时期不仅文化娱乐生活单调、苍白,就连生活必需品亦是颇为匮乏。粮、油、布、棉、要票;蛋、肉、糖、碱凭证;茶、鞋、袜用券;另外蔬菜限量;牙膏、电池以旧换新。一度控购最严格、最紧张恐怕应属白炽灯泡了,不仅要用旧物换,且灯口上一定要有各区、县的名称印章方可有效。为此许多家庭早晚开、闭灯的活变成了家长们的专利,惟恐毛手毛脚的孩子们将灯泡拽坏。要知道那时每年每个家庭仅配给一盏可用来更换的灯泡。

  当然那年月也有充裕的——人世间最为珍贵的时间。不上课的半日,我们便成了自由翱翔的小鸟。一次与同学去距家五、六里之外的芦苇塘游泳,一泓湖水莹透清澈,寂静的田野景色十分诱人。渡到对岸,在一片低洼的地方是座由碎玻璃、破砖瓦块组成的垃圾场。在哪儿居然奇迹般发现了数个打印有“朝阳”二字的螺口灯头(估计是谋单位丢弃的)二一添作五,意想不到的收获,好不快哉,于是雀跃、呐喊、狂奔。

  兜儿揣着六个“宝贝”,拖着软绵绵的双腿,伴着凉飕飕的夜风回到家,早已是掌灯时分了。当双手将“宝贝”呈到正忧心如焚的母亲面前,她满脸怒容即可烟消云散,乐滋滋合不拢嘴。

  饭毕。经过全家讨论、最后母亲定夺,翌日由母亲带上我将其中的两个灯口分送给邻居赵爷家、何婶家。

  何家与我家,即使邻居又是同乡。平日素已精打细算而著称的女主人,这次背着自家的六个孩子,赏了我一大捧除年节之外很难见到的花生。

  介比的赵爷是位已年逾古稀、体弱多病的孤老人。听母亲讲:在饥不择食的日子里,老人家曾接济过我家五个便箩卜、一个大南瓜。“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一祖辈传下来的美德,在母亲身上体现的淋淋尽致。她时常帮老人缝缝补补、洗洗涮涮,干些琐碎的家务。并教育我们也要这样做。

  慈祥、倔强相兼的老人当看清楚灯口上的字后,吃力地连连用颤抖的声音道谢。

  余下的“宝贝”,母亲像《西游记》中子母河畔的老婆婆收藏堕胎泉水一样,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成为家中馈赠亲友、弥补所欠人情的最佳礼品。

 眼下各种票、证、券皆完成了各自的使命之后,光荣退役了。对比今昔,真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距今已经遥远的那个年代的这件小事,偶然忆起,一股难言状的酸楚便笼罩着心境,然而在如何做人、勤俭持家等方面,它给我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终生受益。

  走过泥泞路的人,会更加珍惜坦途。


文革时期的“忠字舞”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158hws5g3&width=500&height=375&auto=0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351sco83n&width=500&height=375&auto=0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325zydshl&width=500&height=375&auto=0

文革时期的票证大全

关于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