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汉末董卓之乱后,中原大地陷入了长期的军阀混战,局面一度不可收拾,各路诸侯为了争夺地盘,发动一次又一次惨烈的战争。军阀们互相攻伐,大大小小的仗也打了不少,最终的结局却是多半被淘汰出局,能进入决赛的都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物。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及夷陵之战,被称为是三国历史上的三大战役,其中赤壁之战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

  赤壁之战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础,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过赤壁之战在《三国志》一类的官史上不过寥寥数笔,但是戏剧舞台上,却是精彩纷呈,这多半是因为官史上没有详细的记录,戏曲作家和小说作家才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编造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虽然这些故事不一定可信,但是就艺术而论,却是相当成功的,尤其是明代小说《三国演义》大篇幅的描写了赤壁之战,其影响远远的超过了《三国志》一类枯燥的官史,以至于人们一直以为《三国演义》就是真实的三国历史。

  《三国演义》所描写的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鲜明,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给读者或者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我们脑海中的三国人物都是演义里的形象。《三国演义》有明显的倾向性,很多人物被严重歪曲。演义的作者是以蜀汉为正统,为了重点突出刘备集团,对曹魏集团和孙吴集团基本上是持否定的态度。对曹操更是严重的丑化和妖魔化,而对孙吴集团主要是矮化。其中孙吴的集团被矮化最严重的是周瑜,其次是鲁肃。在演义中诸葛亮被塑造成为活神仙,而周瑜被完全歪曲的成为一个小肚鸡肠的凡夫俗子,除了一味的对诸葛亮羡慕妒忌恨,没有多少突出的表现,可以说是才能平平,完全就是诸葛亮的配角。诸葛亮也不知道搞好团结,周瑜越是嫉妒他,他越是要卖弄自己的各种小聪明。在赤壁之战后诸葛亮继续跟周瑜斗法。诸葛亮更加频繁的卖弄自己超人的智慧,周瑜更加羡慕嫉妒恨,但就是斗不过诸葛亮,一次又一次被诸葛亮打败,周瑜毫无办法,气得干瞪眼。终于在气到第三次的时候,心理素质不及格的周瑜被诸葛亮气得吐血三斗,尽然活活的给气死了,这就是有名的三气周瑜的故事。

  同时,演义中不仅将周瑜被刻画成了一个小心眼,而且为了进一步贬低周瑜,抬高诸葛亮,作者将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功劳也一股脑儿算到诸葛亮的账上,好像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曹操靠的全是诸葛亮呼风唤雨。小说作为文艺作品,有时候是可以用来做宣传的,宣传的东西事实一再证明是靠不住的,甚至在很多时候宣传是当不得真的。自然,戏曲舞台上的那个周瑜肯定不是历史上那个领导以少胜多战役的周郎。基本常识告诉我们,周瑜作为孙刘联军与曹操作战的前线总指挥,绝非泛泛之辈,这场战役最大的功臣也只能是周瑜,而绝非诸葛亮,因为只有总指挥才有立下汗马功劳的机会,诸葛亮不管多么用兵如神,他也没有直接指挥军队跟敌人对阵的机会。

  其实诸葛亮此时不过是刘备集团的代表,刘备集团的军队指挥权也不在诸葛亮手上,他对战争的影响还是很有限的。另外,赤壁之战的时候诸葛亮跟周瑜未必就有那么多接触的机会。在赤壁之战前后,诸葛亮跟孙权方面接触更多的是鲁肃,而不是周瑜。实际上在三国历史上,诸葛亮真正成为主角是在六出祁山的时候,刘备死后才是他的舞台,诸葛亮治蜀伐魏才是他得意之作,火烧赤壁是周瑜一生的大手笔,诸葛亮不过是这出大戏的配角。

  戏曲舞台上或者影视剧里的周瑜形象都不是很好,至少才干方面是处处输与诸葛亮的。但是实际情况周瑜才是赤壁之战的主角,是他领导孙刘联军跟曹操对决于长江之上,以少胜多,火烧赤壁,大破曹军,赢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如果周瑜不是英年早逝,很可能是后来跟刘备争夺益州的最大对手,有周瑜在,刘备未必就能那么轻易的将益州抢到手。

  对于刘备来说,周瑜是劲敌,周瑜英年早逝,刘备成功的道路上就少了一块大石头。而对孙权方面来说,周瑜的英年早逝是巨大的损失。孙氏集团的成长壮大,都离不开周瑜的支持。周瑜可以说是孙氏集团的开业功臣。孙权的哥哥孙策起兵之初,首先得到了周瑜的鼎力支持。周瑜是世家子弟,他利用家族的资源和影响力,一路追随孙策,忠心耿耿,帮助孙氏兄弟称霸江东。可以说。周瑜对孙吴集团也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等到孙策遇刺身亡,周瑜全力辅佐孙权,与张昭一文一武,是孙氏集团的左膀右臂,帮助孙氏集团在江东站稳脚跟。尤其是在赤壁之战前后,周瑜与鲁肃力排众议,主张抗曹。鲁肃的意见当然也很重要,孙权本人更倾向于战而不愿意投降也是关键因素,但是说到底,最终决定战和降的有时候不是人的意志所能决定,实力才是重中之重。周瑜是孙吴集团的大都督,尤其是在孙权不愿意投降,而想跟曹操一决雌雄的时候,还是要需要依靠周瑜。周瑜也是主战的,更加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

  孙氏兄弟都是少年英雄,但是孙权此时毕竟还不到三十岁,没有太多的作战经验,对付黄祖之流的地方军阀绰绰有余,但是自己跟曹操实力悬殊,对抗强大的曹操,说实在的,孙权还真的没有胜算的把握,简直就是心里还没底。更主要的是此时曹操已经拿下了荆州的襄阳,江东赖以抵挡曹军的长江天堑已经发挥不了作用了。因此在曹操还没有打来,就引起了江东方面的恐慌,投降之声四起,在这一片的投降论调中,连在江东集团里很有影响的张昭都带头主张迎曹。有野心也不甘心父兄的事业在自己手上终结的孙权面临着重大的抉择;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不打,不甘心居于人心。打,实力不够,没有胜算的把握。说到底心里还是没底!

  就在迎降曹操在江东集团还很有市场的时候,周瑜坚决抵抗曹操的态度给犹豫不决中的孙权吃了一粒定心丸,尤其是周瑜一番透彻的分析,让孙权最后拍板,决定跟曹操对抗到底。周瑜可以说是知己知彼,他为孙权就天时地利人和做了详细的分析。他表示他有把握以少胜多,他认为当前的形势不利于敌人,而是有利于我们。周瑜的自信给了孙权信心和勇气。这当然也让孙权决定跟刘备缔结同盟关系,以对抗共同的敌人。所以如果要问,最终促成孙刘联手对抗曹操的是谁?那么标准的答案只能选周瑜,而不能选诸葛亮,诸葛亮不是促成孙权跟刘备联手对抗曹操的关键人物。能影响集团最高层作出决策的也只有这个集团内部的重要人物,绝不会是其他集团的重要人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