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隋末农民起义:长白山“知世郎”王薄

2018-02-24 自强不息 平民读历史

  隋炀帝的暴政终于将老百姓逼上梁山;打响反抗暴政第一枪是自称“知世郎”山东农民王薄,山东农民起义引起了连锁反应,使得中原大地烽烟四起,民变四起。隋炀帝的暴政不仅使得民心尽失,与此同时,利用集团内部的矛盾也在此时爆发,杨玄感在隋炀帝的后院燃起一把大火,虽然被镇压了下去,但是宇文化及的在江都的兵变竟用一根白绫结束了一代暴君隋炀帝的生命,自此天下陷入更大的混乱,各地起义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瓦岗寨的李密崛起,有望成为最后稳定局势的人物,然而随着势力壮大,瓦岗寨内部开始分化,李密并无领袖的胸怀,以至盛极一时的瓦岗寨起义烟消云散,最终稳定乱局却是太原留守李渊。


  知世郎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隋朝跟之前的秦朝有着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秦朝大兴土木,隋朝也大兴土木,秦始皇好大喜功,隋炀帝也好大喜功,秦朝二世而亡,隋朝也是二世而亡。但是毕竟大同中还有小异,秦朝的灭亡固然因为秦二世胡亥的昏庸无道,但是跟赵高也有很大的关系,而隋朝却是被隋炀帝一手断送的。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隋朝的的大乱也是有个过程的,并非一开始就陷入动荡的。其实隋朝的江山是通过和平演变得来的,没有战争,平稳过渡,甚至一度出现了“开皇之治”盛世,基础还是很好的,不至于这么快就完蛋,但是铁打的江山也经不住隋炀帝折腾来折腾去。


  自隋炀帝上台以来,他不断的大兴土木和对外战争,老百姓已经不堪重负了。其实早在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就发生过反抗隋朝暴政的起义,不过因为规模小,影响有限,没有引起隋朝政府的重视,只当做一般的官民冲突来处理,但是接着又发生了尉文通王万昌的抗暴运动,参加起义的人数已经有几千人了,不过毕竟还是动摇不了武装到牙齿的隋朝统治者,所以隋炀帝并没有调整对内和对外的政策。


  对外隋炀帝还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对高丽用兵,对内还是横征暴敛,尤其为了征讨高丽,抓壮丁和强征农民的马匹耕牛,官民冲突不断。隋炀帝派幽州总管元弘嗣往东莱海口打造船只,这些贪官酷吏,根本不管民工的死活,只要赶工期完任务,强迫工匠在水中昼夜劳作,好多工匠腰以下溃烂生蛆,大量的民工死亡。这年山东又连发洪水,颗粒无收,农民饿肚子,可是官府还要征粮,农民根本拿不出粮食,但是当官的哪里管这些,他们都想着趁机捞一把,对老百姓的盘剥更是变本加厉,终于把农民逼上梁山了,没有活路的农民只能铤而走险,于是隋末大起义终于在山东拉开了序幕。


  敲响隋朝丧钟的大起义当属邹平(今山东邹平)人王薄所领导的长白山(在今山东章丘境内)起义。王薄自称“知世郎”,意思是对天下事无所不知。他所作的《无向辽东浪死歌》,说出了广大受压迫农民的心声,是当时反隋抗暴最好的宣传歌,歌词是这样的: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绵背裆。

  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在王薄的号召下,起义队伍迅速壮大,到了 大业八年(612年),义军队伍已经发展到数万人,声势浩大,屯驻于泰山下。 大业九年(613年),隋将张须陀率领郡兵在泰山下进攻王薄,王薄的军队毕竟乌合之众,加上他本人有没有什么作战经验,所以打不过政府的正规军。张须陀连败起义军,将王薄的数万起义军打散,从此王薄起义军被打成了游击队,王薄转战于山东各地,后来投降了唐军。


  “知世郎”王薄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他的起义引起了连锁反应,起义的烽火迅速燃了起来,已成燎原之势。紧随王薄之后的还有官宦子弟刘霸道,也拉起了一杆子队伍,竖起反隋的旗帜。又有漳南(今山东武城)人孙安祖,自号将军,领数百人,发动起义,得到同县人窦建德的响应。与此同时还有鄃(今山东夏津)地人张金称,聚众河曲(今山西芮城西风陵渡一带)宣布起义。此外还有蓨(今河北景县)地人高士达,也在清河(今属河北)起义。最先的农民起义主要集中于山东,但是隋炀帝还是一意孤行,不顾后院起火,继续对高丽用兵。而等到大业九年(公元613年),也就是隋炀帝发动第二次征高丽后,起义已经蔓延到江苏、河南、广东、陕西等地,由原来的啸聚山林,到攻城略地,起义队伍从几百人几千人,发展了后来动以万计。

  到了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局面已经不可收拾了,抗暴运动已经扩展到安徽、甘肃等地,一时间,群雄并起,纷纷称王称帝。此时,扶风人唐弼,推立李弘为天子,自称唐王,延安人刘迦论,自称皇王,离石胡人刘苗王,自称天子,鄱阳人操师乞,自称元兴王,战死后其部将林士弘自称皇帝,国号为楚……。此时最具规模的农民起义军主要有三支,即翟让、李密领导的河南瓦岗军和窦建德领导的河北军,此外还有杜伏威、辅公祏领导的江淮起义军。民变四起,隋炀帝扑火已经太晚了,隋朝即将灭亡的命运已经无法挽回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