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过的书 | 为什么看社会学?

2017-02-24 Yuhe 雨荷

很高兴认识你!点击蓝字就可以关注我哦

 

为什么看社会学?


1、了解社会,享受社会生活: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我和别人的关系,叫做社会关系,我和别人的交往,叫做社会互动,约束我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叫社会规范。社会学主要就是研究这些的,了解了这些,能帮助我更顺畅地融入社会,更好地享受社会生活。


2、了解自己:人的自我认知,有一部分来自别人对我的评价,来自社会对我的看法,这面镜子,就是社会。


3、了解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社会调查是做商业决策、了解消费需求、掌握市场发展动态的基本调查方法。咨询行业常用的问卷调查、访谈、cold call,还有很多行业的due diligence,实地考察,就是社会学的常用研究方法。


 

我读过的社会学经典书籍


社会学的概念大多抽象,常常运用暗喻、隐喻、类比、指代等修辞手法来形容某些社会特征或者群体。而且社会学常和心理学、哲学、经济学有关,社会学的理论如满天繁星,所以我认真读过的社会学书籍只有十几本哈哈哈。

1、#乡土中国#


作者费孝通是中国知名的社会学家,通过实地考察,总结中国乡村经济模式,撰写了几本很有个人特色的通俗易懂的社会学书籍。中国在古代是农耕文明,现在依然是农业大国,所以中华文明带有浓厚的乡土情结,这和西方社会是非常不同的。


虽然他的书大多讲乡土文化,可是很多方面的描述可以解释,今天社会中关于社会结构、家庭、房子、社会组织中的种种疑惑。

“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文化的基础是同意,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

而且费老的文笔质朴,偶尔几个社会学概念,穿插在他娓娓道来的故事中,让我时不时点头“说得太对了!”“哦~原来是这样啊!”


更难得的是,你可以在费老的书中学到一些基本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可以运用在品牌营销、产品推广等一类事物上。

2、#社会心理学#


这是一本砖头似的经典教材书,可以遇到问题,去读案例,再读论述性的文字。


为什么会被误解,为什么被这个同事喜欢,被那个人讨厌,怎么让别人信任,怎么和别人沟通更能让别人更多地表达自己,如何影响别人,等等可以在书中找到启发。

3、#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作者Erving Goffman是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他首创了“拟剧论”,就是把社会比作一个大舞台,社会行为就是社会表演,社会成员在社会舞台上表演多种角色。所以这本书很多专业术语很抽象,他在此书中运用戏剧表演的用词,来阐述个人是如何向他人呈现自己,如何形成印象,stereotype下个人会坚持哪些表演并且不会做哪些表演,群体之间的互动,群体的形成和固化等等社会互动、社会冲突现象。


比如戈夫曼说:“在许多面具和各种角色背后,每个表演者往往都是一种孤寂的神情,一种裸露的未经社会化的神情,一种全神贯注、独自肩负着艰难而又险恶使命的神情。”

“当个体投射一种情境定义,并由此或明或暗地表称自己是某种类型的人时,迫使他们以他这种类型的人有权期待的方式来评价他和对待他。”

这本书的难点除了概念抽象以外,还常常提到一些形而上的哲学自我观念,所以这本书还能帮助我了解自我意识。

4、#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这本书算是我最早接触的社会学书之一,起因是2015年我看了一部香港艺术节上,内地某话剧团的话剧,就叫《乌合之众》,那场话剧表现手法新颖,非常引人深思,展现了1960s以来到当今社会,中国的一些历史大事记中群体的表现。


这本书的中心思想也许是,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总结的:大众缺乏理性,容易盲从的,依赖于信仰与权威的引导,用想象来判断,容易模仿他人。

这本书语言生动,不抽象,很容易让我联系到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群体因为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希望感动群体的演说家,必须出言不逊,信誓旦旦。夸大其辞、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这些都是公众集会上的演说家惯用的论说技巧。”

“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其激发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全看环境如何。一切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么性质。正是群体,而不是孤立的个人,会不顾一切地慷慨赴难,为一种教义或观念的凯旋提供了保证;会怀着赢得荣誉的热情赴汤蹈火。”

5、#理解媒介#

6、#娱乐至死#


这两本书可以放在一起读,这两本书是社会媒介理论,传播学中的巨作,在1960s这两位作者就预言到了今天现代社会的娱乐至死。


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提出了媒介即信息,媒介即认识论。他描述了电子媒介的社会图景,并对其发展趋势作出了某些预言。他预言到了,他将人的媒介一分为二,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其余一切媒介是人体个别器官的延伸。

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说:媒介即信息,媒介和语言一样,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

尼尔・波兹曼继承了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发展出了自己“媒介即隐喻”的议题,他在《娱乐至死》中大胆提出,“有2种方法可以让文化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

虽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谈的是20世纪后半叶电视改变了人们的公众内容和意义,那放在今天,大概就是社交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公众话语。

尼尔・波兹曼在书中尖锐地指出“电报对公众话语的贡献,就是使他变得无聊且无能。电报还使公众话语变得散乱无序,他带给我们的是支离破碎的时间和被割裂的注意力。”试试看,把这句话中的电报,换成一种社交网络的名字?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娱乐时代,尼尔・波兹曼曾经指出公众新闻节目的尴尬“新闻节目是一种娱乐形式,而不是为了教育、反思或净化灵魂。”想来公众号也是这样的,大部分营销号是取悦大众,吸引大众注意力的娱乐形式,很多新闻节目、杂志等严肃公众号就寂寥很多了。

 




 

最后,尼尔・波兹曼在1960s就提醒过我们,也许我们对世界的成功语言不是乔治奥威尔式的,而是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提到的:“零散和破碎的信息无法产生智慧和一贯的整体。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里,造成精神毁灭的敌人可能是一个满面笑容的人,而不是那种一眼看上去就让人心生怀疑和仇恨的人。 ”

 



微信名:Yuhe雨荷

微信ID:yuhe621

📓擅长自我发现,life project management的手账三年级生
🎼书籍杂食动物,喜欢classic art performances
🌱seeding rookie with growth minds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