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洪家行迹》宿松县佐坝乡“洪氏祠堂”访记

2017-04-25 天下洪氏一家亲 洪氏文化



洪毅老先生(76岁)此次来松主要目的:一是寻亲睦亲,探访洪氏古迹,二是传播洪氏家风家训(中纪委洪氏家训片),教育后裔发奋读书,宏扬洪皓、洪适、洪遵、洪迈“四公”爱国治家精神等。

有威望的洪麟玉、洪红专、社区洪主任,宿松洪宇等宗亲交流。

有威望的洪麟玉,今年73岁了,对于家族事业相当热心,他希望年轻人团结一起,学习祖训,共筑祖宗大业,实现荣昌。

近年来国家对家风建设的重视,以及家文化是传统文化重要内容之一,洪氏文化要充分挖掘祖宗属地化传统文化及洪氏匠人的传统工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传承及发展的工作。热情的宿松宗亲一起交流学习,

洪毅在交谈中,希望宿松宗亲建立自己的宗祠,希望长辈引导,年轻人多多支持。传播洪氏文化。

建议洪氏组织会议。1.本地洪氏的团结,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2.大会建立组织,联动全国各地的洪氏宗亲的作用3.对接洪氏文化专业研究人员,更好了解洪氏根祖文化。4.洪氏宗亲活动的商业链接属性。

宿松县佐坝乡“洪氏祠堂”简介

宿松县佐坝乡“洪氏祠堂”简介

洪氏祠堂地处安徽省宿松县佐坝乡洪岭村,坐西南朝东北,三进五重,属于古代徽派建筑物。

   1378年,洪氏祖先定居宿松县南乡白门楼。1486年,因人口兴旺,洪氏族人们在白门楼西北向一个有茂密树峦叫“老虎地”的地方(今洪岭),初建茅房三间,逐渐发展壮大。清嘉庆年间,洪氏祠堂建成占地700多平方米,三进五开间,抬梁式砖木结构。门厅宽4.4米,中堂由两个天井隔为上下两个6米宽的大厅,两边设有厢房、绣花楼,大门外建有一飞檐门楼,大门口有一幅对联,据传为当年洪秀全所赐,联曰:“万载蒸赏地,三洪忠孝家”。厅内能融千人集会。地板由古代青石板、麻石条铺设。主厅五重南边有一块8米×4米的地方是洪氏先人用糯米饭和磁片夯实的地砖镶嵌而成,此处冬暖夏凉。盛夏时节,饭菜置于此处不变质。洪氏祠堂气势雄伟,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了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洪氏祠堂,坐西南朝东北,合理安排通风、采光、排水系统;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入中心,以雕梁通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最具徽派建筑特色的马头墙,小青瓦依然可见。据族谱记载,自清光绪至民国九年曾有五人获皇上赐贞节牌坊‘节制松云’,其中民国九年(1920年)的贞节匾和当时的内政部颁发的褒章证书较好只惜原件难觅,只有影印件。洪氏祠堂是洪氏族人开展祭祀、育人、集会的场所,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1952年,洪氏祠堂被洪岭公社借用,作为洪岭公社粮站的仓库,直到1976年。因此,洪氏祠堂在“破四旧”浩劫中躲过一劫,完好保存了古代建筑原貌。

改革开放后,国家政策不断完善,1984年洪岭大队革命委员会,根据有关政策,向上级单位申报,经宿松县人民法院批准,原洪岭公社粮店仓库所有权归还给洪氏宗族。

洪氏祠堂还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场所。中国共产党在宿松县的创始人徐文藻烈士与洪氏是表亲关系,洪氏是此地大户人家,一般外人不敢干扰,徐文藻烈士从武汉受党组织之命,回乡在此建立第一个农会组织。曾经在洪氏祠堂举办农民讲演所,召集过许多先进人士集会,发表革命演讲,宣传剿匪抗敌行动纲领,发动群众同国民党反动派作坚决的斗争,并在此同太湖县、黄梅县的中国共产党人一起开展革命运动,给国民党反动派重大打击,具有一定的时代革命意义。

洪氏祠堂,由于多方面原因导致房屋年久失修,部分木质材料被虫蛀毁,少量桁角松动移位,部分墙基松软,墙壁出现了裂缝,若不及时抢修,会毁于一旦。为保护文物,2005年中秋节洪氏族人们组织修膳委员会,筹备资金,材料,邀请技术人员,经过科学预算,精心施工,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于2006年清明节洪氏祠堂圆满完工,重放光彩。

洪氏祠堂走过了近两百年的历史,族人们秉着“三瑞堂”号,高举“三陪凤阁家声远,四上銮坡世泽长”南宋名丞洪皓公报效祖国、忠心爱国的旗帜。发扬革命先烈徐文藻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献身革命的精神。倡导“传承文明家风,建设美丽新农村”的时代新风。“洪氏祠堂”在2011年被宿松县人民政府定为“宿松县文物保护单位”。洪氏祠堂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上发挥着新的作用。


注:1、“三瑞堂”。出自皓公及其“长适,次遵、三迈”三子事迹。皓公字光弼,出生于北宋哲宗赵煦年代(即公元1088年)。公少有奇才,怀有经略四方之志。政和五年(即公元1114年),公二十六岁便中了进士。他在首赴海宁上任时,蠲免赋税,体恤民情,时年所辖境内突有“荷、竹、桃”春季盛花之奇观,再现“荷花、竹干、桃实”连理之祥瑞。尔后应验了适,遵、迈三子齐躯显贵于(南)宋廷。后来族人为之纪念,定洪氏堂号为“三瑞堂”,后世子孙永享此美誉。

2、“三陪凤阁家声远,四上銮坡世泽长”。出自(南)宋孝宗皇帝赵眘下旨“皓”诰文的起因。孝宗皇帝下旨诰文以表追彰皓公忠贞精神,并赐坊额一匾。公次子遵感之,为匾额拟对联一副曰“三陪凤阁之游,四上銮坡之直”,横批“兄弟在望”。望什么?兄弟们望恸令尊此时已逝去了整六年,方获得如此殊荣,有不尽伤感与缅怀;另望君主终有所悟,感圣上对他们父子的恩赐。后族人为之起念,初定祠堂对联曰“兄弟在望、三陪凤阁家声远,父子相承、四上銮坡世泽长”。由于嫌有点繁,不够庄重,谨慎定为“三陪凤阁家声远,四上銮坡世泽长”[三陪:指的适、遵、迈三公。凤阁:南宋博学鸿词科(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四上:指皓公,适公,遵公,迈公父子四人。銮坡:指宋南朝庭翰林院。(为皇上起草诏书的机构。)

洪群武、洪红专撰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