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6月20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乌克兰青年朝二战老兵行纳粹礼,为啥俄罗斯年年搞阅兵?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铁血胖兵 Author 胖兵本兵

文 | 铁血胖兵

只做优质军事内容,让你获得军事知识,充实军迷每一天,一万期的长征路。

众所周知,俄罗斯是一个军事文化极为浓厚的国家,每年都要举行的胜利日阅兵就是这种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也是吸引全世界目光的视觉盛宴,但频繁阅兵难免会让人感到审美疲劳,感觉他们不是在阅兵,就是在准备阅兵。

对于观众来说,在阅兵中最为期待的部分无疑是新型武器装备的惊艳登场,可装备的更新换代是个漫长的过程,要想让每次阅兵都有新花样是非常困难的,像T-14、苏-57这样的“新”装备虽然在亮相之初刷足了流量,但几年下来早已没了新鲜感,更不用说T-72这样的老面孔。

▲ T-14“阿玛塔”主战坦克

于2015年胜利日阅兵亮相

可至今也没装备多少

(后面是胜利勋章模型)

本期内容胖兵依然不炒冷饭,而是力求用尽可能简单的文字勾勒出战斗民族阅兵文化的起源、发展,让大家用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这座承载了百年记忆的阅兵场。

---------------------------

俄罗斯史学界将本国阅兵活动的历史沿革依据政权存续的时间线分为苏维埃俄国、苏联、俄罗斯联邦这三个时期,也依据其历史意义分为红场阅兵和胜利日阅兵两个阶段,接下来胖兵会为大家逐一解读。

苏维埃俄国时期(1917.11.7——1922.12.29)

苏俄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但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意义却非常重要,俄罗斯的阅兵传统也发端于该时期。

1918年5月1日,苏维埃红军为庆祝国际劳动节在莫斯科举行了首次红场阅兵。这次阅兵分为两部分,“主会场”位于克里姆林宫前的红场,当地驻军和工人在此受阅,还有一架莫斯科航校教官驾驶的飞机从红场上空通过,并向在场观众抛洒了宣传单。

▲ 1918年5月1日

红场阅兵中的骑兵部队

“分会场”则位于莫斯科西北郊的霍登卡广场,受阅部队包括莫斯科第1步兵师、拉脱维亚第4步兵师、华沙革命军等几支部队在内的步兵、骑兵、炮兵、水手等军兵种。

受限于当时的物质和场地条件,这次阅兵的规模并不大,但却极大振奋了苏俄人民建设共产主义新社会的积极性,也让战斗民族患上了不阅兵就不舒服综合症。

当年11月7日,红军为纪念十月革命一周年,在红场举行了一场更为盛大的阅兵式,受阅队伍中增加了军校生、预备役和军乐队。

▲ 1918年十月革命纪念日阅兵,列宁出席

与我们的一般印象不同,当时的阅兵并非以展现军力为目的,而是为了凸显浓烈的共产国际氛围,既没有约定俗成的定式流程,也没有相关法律的明文规定,所以阅兵的具体时间和形式存在很大随意性。

比如在随后的1919年中,苏俄政府分别于3月7日、5月1日、5月25日、6月11日和11月7日举行了五次阅兵,但当局还是没有把为什么阅兵和什么时候阅兵这两个问题定下来。

直到1922年,5·1国际劳动节和十月革命纪念日最终被确定为阅兵的唯二主题,每年只为此阅兵两次,不再因为共产国际代表大会第X次会议顺利召开、共青团员和工会响应义务军训就搞阅兵,算是正式确定了红场阅兵的和形式和基调。

▲ 1922年十月革命纪念阅兵

苏联时期(1922.12.30——1991.12.26)

这一时期虽然是整个阅兵史中时间跨度最长的部分,但在苏联存在的69年当中,阅兵的主题意义基本没有改变,也沿袭了苏俄一年两阅的习惯。

不过随着国力增强、技术进步,受阅部队的规模逐渐扩大,武器装备也日新月异,再加上冷战时期特殊的对抗方式,许多阅兵都被赋予了更为具体和丰富的政治意义,因此对研究苏联与苏军都有一定参考价值。

▲ 1990年胜利日阅兵中的路基弹道导弹

这东西是给谁看的大家都清楚

从1923年到卫国战争爆发,新生的苏联连续18年举行阅兵式,只有1924年因列宁逝世未举行劳动节阅兵,尔后分别在1925年和1934年为纪念红军成立7周年和庆祝全国铁路安全大会召开,增加了两次小规模的骑兵和铁道兵检阅,其余时间没有特殊情况发生,直到二战开始。

▲ 1924年红场阅兵上的

法国雷诺FT-17坦克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集结重兵向苏联发起全线进攻,二战中战斗最激烈、伤亡最惨重、消耗资源最多的苏联卫国战争正式拉开帷幕。

德军在战争初期的行动都十分顺利,在当年冬季已兵临莫斯科,因此有苏联官员建议暂停每年11月7日举行的十月革命纪念日阅兵,让军队全力投入战斗,但斯大林却不认同这种想法。

他认为阅兵对提振全体苏联人民的士气非常重要,眼下大敌当前,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如果主动取消每年都例行举办的阅兵式,必然会动摇人们对胜利的信心。

▲ 德军在围攻莫斯科的

“台风”行动中歼灭了大量苏军

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

其实这一点很好理解,好比一个大公司每年都要开年会发红包抽奖啥的,今年遇到一些经营上的问题就不办了,员工难免会暗自思忖是不是“要凉”,搞不好就写辞呈跑路了。

另一方面,阅兵也是在向国际社会展现苏联血战到底、绝不屈服的决心,有利于争取到更多的国际援助。斯大林非常清楚,美国还在观望形势,一旦外界认为苏联必输无疑,则一切外援都将化为泡影,所以更加不能示弱。

在他的坚持下,1941年11月7日的阅兵照常举行。本次阅兵有两个亮点,一是崭新的T-34和KV-1坦克首次出现在红场上,它们很快就会被证明是对抗纳粹的有效武器。

另一个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受阅部队在阅兵结束后直接开赴前线作战。

▲ 1941年11月7日

受阅部队通过观礼台便向车站集结

准备开赴前线

然而这次阅兵到底是在紧张的战争期间进行的,组织工作多少有些仓促。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收藏的资料显示,当时大家本以为阅兵会被取消,毕竟德国人已经打到首都跟前了,按理说应该全力以赴投入作战才对,所以根本没有进行摄制准备,导致斯大林对红军将士发表讲话的画面没能拍到。

为弥补这一缺憾,当局在阅兵结束后进行了补录。由于不能在列宁墓上“公开表演”,工作组只好在室内用胶合板拼装出一个简易仿真模型,并将其涂成大理石砖的颜色,供斯大林再次“发表讲话。”

▲ “脑补”斯大林检阅部队的素描画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所有关于斯大林在1941年11月7日阅兵式上发表讲话的画面与录音都是摆拍,专门为此摄制的短片《斯大林的讲话》也是用这些摆拍镜头和阅兵式上的真实画面剪贴而成,这就是为什么在相关画面中斯大林背后不是露天场景,与实际阅兵环境显得格格不入,且身边也没有其他军政要员出现的原因,因为只有他一个人参与了补录。

▲ 补录画面,影带被剪刀裁开重新整理贴合

但无论如何,这次阅兵还是鼓舞了苏联军民的战斗意志,也在战争史上传为一段佳话。此后卫国战争进入了最为艰苦卓绝的阶段,苏联举全国之力进行战争,因此1942-1944这3年均未举行任何阅兵仪式。

直到1945年,穷途末路的纳粹德国败局已定,苏联国内的紧张情况得到很大缓解,因此恢复了5·1劳动节阅兵。

这次阅兵堪称苏联陆军的顶级大杀器移动展,IS-2重型坦克、BM-13N“喀秋莎”火箭炮、Ya-12火炮拖拉机牵引的122/152毫米榴弹炮、ОТ-34喷火坦克等重装备纷纷亮相,剑指柏林。

▲ 1945年5·1劳动节阅兵

阅兵结束后没几天,德国最高统帅部在希特勒饮弹自杀后宣布无条件投降,苏联取得了卫国战争的最终胜利,而5月9日这一天也被定为胜利纪念日。

随后,斯大林在一次晚宴上表达了自己希望举行一次规模空前、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阅兵式,并邀请来自全国的科学家、艺术家、工人和农民代表前来共同参与庆祝的想法。

苏联政府很快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开始推进阅兵的筹备工作。

1945年6月24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阅兵式如期在莫斯科红场举行,大胜归来的苏联红军组成浩大的受阅队伍,在鲜花和欢呼声的簇拥下通过阅兵场。

这次阅兵的亮点非常多,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展开详解,所以胖兵将一些有意思的信息罗列如下:

受阅部队规模达3.5万人之众,装备共1850件;

▲ 1945年6月24日的盛况

原计划在阅兵中展示插上帝国大厦的胜利旗帜,但因在柏林插旗的战士负伤未能成行,该旗帜被转移至武装部队博物馆保管,直到1965年才在阅兵中展示出来;

200面缴获的德军战旗被抛在列宁墓前;

▲ 伤害性极小,侮辱性极大

1400人的军乐队由38个乐团组成,仅指挥就有50位,伴奏曲目共36首,总时长122分钟;

莫斯科布尔什维奇卡制衣厂在40天内赶制了15000件新军服;

100多名摄像师全程拍摄并制作了纪录片——《胜利大阅兵》,该片是苏联最早的彩色影片之一,也发行有黑白版本,2020年使用AI技术修复上色后重新公映。

这次阅兵创造了胜利日阅兵这个全新的阅兵主题,但因意义非凡,整个苏联时代也只在1945、1965、1985和1990年举行过四次,而首次胜利日阅兵与1941年十月革命纪念阅兵被认为是苏联历史上最重要的两次阅兵。

▲ 1985年胜利日阅兵

二战结束后,苏联恢复了一年两阅的传统,但是从1969年开始不再进行5·1劳动节阅兵,仅保留十月革命纪念日阅兵,直到解体也没再变动。

值得一提的是,冷战时期的红场阅兵仅在形式上保持原本的纪念意义,其实际内容已经成为美苏角力的风向标,人员与装备构成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当下的对抗需要而专门设计的。

俄罗斯联邦(1990.6.12——)

现代俄罗斯的阅兵历史虽然比较短,但内容略显复杂,这是由重大历史事件引发的国家动荡与对外政策剧烈变化所导致的。

重新走回资本主义道路的俄联邦不再纪念十月革命,因此取消了11月7日的阅兵,也没有恢复国际劳动节阅兵,而是将只举行过四次的胜利日阅兵作为每年的保留节目,算是在民族尊严和意识形态中找一个平衡点。

▲ 另外,俄罗斯将此前的一年两阅统称为红场阅兵,今天的阅兵就只称为胜利日阅兵,以此区分不同的历史时期

需要注意的是,苏联解体后各加盟国都元气大伤,俄罗斯也在ICU插管,没有余力进行这么大规模的国家活动,因此直到1995年才进行第一次胜利日阅兵。

▲ 俄联邦的首次阅兵完

全可以用惨淡来形容

由于叶利钦的亲西方政策,新的胜利日阅兵实际上一场游行表演,不仅规模小而且没有重装备,只能靠退伍军人拿点情怀分,形式大于内容。

当然俄罗斯国力严重不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即便强如普京也是无可奈何,只能什么条件办什么事。在最困难的那几年,外界甚至认为阅兵就是俄罗斯人回忆往昔荣耀的精神伏特加,多喝两口梦里啥都有。

这种贫弱的无力感一直持续到2008年才一扫而空,国内的经济秩序整顿的差不多了,能源价格也涨起来了,俄罗斯开始重秀新肌肉。

当年的胜利日阅兵,俄军部队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眼前,新制服、新旗帜、翻修一新的红场,昭示着这支拥有光辉历史的军队正在复活。

除了队伍面貌焕然一新,装备阵容也堪称豪华,包括T-90主战坦克、BMP-3步兵战车、BMD-4空降战车、“龙卷风”火箭炮、S-300防空导弹、伊斯坎德尔导弹、图-160和图-95MS轰炸机在内的俄系顶级装备纷纷出场,那个虎背熊腰的战斗民族又回来了。

▲ 2008年重装登场的“联盟”自行火炮,这才是战斗民族的风格……嗯?背后有镰锤?原来是苏联卫国战争一级勋章,那没事了

2015年,俄罗斯为庆祝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与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专门邀请了31位外国领导人和来自10多个国家的700多名军人赴俄参与活动,其中就有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

▲ 2015年,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

参加胜利日阅兵

------------------------------------

有人说,俄罗斯直到今天仍在阅兵,而且每年都要来一次,会不会有点劳师糜饷?毕竟腰包里不富裕,把钱省下发给买不起列巴的穷人不好吗?

的确,今天的俄罗斯并不强壮,全国GDP还不如一个广东省,短期内也没有卷入大规模战争的可能,为何还要如此注重形式呢?其实这与俄罗斯面临的国际环境有关。

相信这几年大家都感受到了,西方国家通过和平演变、颜色革命的方式不断渗透、干扰其他国家的行为有很强的破坏力,而俄罗斯已经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了大半个世纪的岁月,深知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性。

对于仍在寒冬里咬牙坚持的俄罗斯人来说,阅兵可能真的是一瓶能取暖的伏特加,但也更是统战工作的组成部分。

看看隔壁已经彻底倒向西方的乌克兰吧,沉醉在所谓“民主”的美梦中自甘堕落,拆掉轰炸机、废弃核弹头,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从东欧粮仓沦为东欧子宫,国民经济遭到毁灭性打击,整个国家被少数吸血寡头所控制,底层劳动人民又开始挨饿受冻,历史进程在这片原本富饶的沃土上倒退了一个世纪。

▲ 是不是很眼熟?掌控乌克兰的寡头资本家伙同美国出卖了全乌克兰人民,制造对立、掀起暴乱

今年的胜利纪念日,一名乌克兰青年竟然朝二战老兵行纳粹礼,这是何等的无耻?一个不尊重历史、不尊重英雄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而这也正是西方国家无所不用其极想要实现的。

▲ 这名青年的举动非常恶劣

但当局大概不会追究

很不幸,他们成功了。

去年,新冠病毒开始全球大流行,俄罗斯也是重灾区,可普京再三思量还是决定举行阅兵,他看到了新纳粹主义在欧洲遍地开花,也看到了美国篡改历史、为战犯洗白的罪恶行径,所以不能放松意识形态斗争,暂停凝聚人民向心力的阅兵仪式。

▲ 2020年俄罗斯坚持举行胜利日阅兵

每年都阅兵是否合理,我想这个问题只有俄罗斯人才有资格回答,但这种通过军事文化、历史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学习的。

参考资料:

«Политологические науки»:Символическая борьба с советским

ВОЕННЫЕ ПАРАДЫ КРАСНОЙ И СОВЕТСКОЙ АРМИИ

прошлым: парад в контексте политики памяти

Первый парад Красной армии в фотографиях

ДВАЖДЫ ПОБЕДНОЕ

本文系涡轮斩舰刀为铁血胖兵独家撰稿,版权所有!


最近一段时间,恒河边葬火熊熊,照亮了亚洲最大的“皿煮国家”。然而,就在印度政府都无力洗白的当下,却有这样一个“被骗到印度做妾”的中国女人,朝着自己的祖国发起了攻击...关注铁血网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印吹”查看详情。



战斗民族,已经“死”了...
怎么回事?歼20惊现美国绝密军事基地 !全都吓坏了!
辽沈战役中,解放军内蒙古骑兵师有多彪悍?
关键时刻,英国的这一特殊举动,意味着什么?
疫情泛滥,印度“牛比人命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