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8年4月2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天天讲道德,就会有道德吗?

2017-04-28 北游 北游说事儿


图:James Jean




文 / 北游



当然不一定会有。因为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事实是不为你的愿望所左右的。你有好的愿望,并不意味着会变成现实。现实比愿望要复杂的多。


其实一直以来国人的道德观是“虚构的”,不是真实的,是高高在上让一般人望之却步的。久而久之,很多人反感之、甚至厌恶之。其实不是道德的要求本身有问题,而是国人的“道德观”出现了偏差。


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全社会会在一些突发事件中,萌发非常强烈的观念冲突,这其实就是这种道德观的偏差在面对现实的一种无所适从。


国人虚构的道德观是怎么回事呢?


比如要求别人舍生救人,自己在公车上见到小偷从不滋声;

比如天天骂贪官,说不定自己经常都在给领导送礼;

比如恨不得杀死制造地沟油、毒奶粉的人,自己却对于本企业的假冒伪劣心安理得......


这些道德要求从来不会在社会上实现的原因,是因为这些要求都是给别人的,从来不是对自己的,是用来讲的,不是用来身体力行的,所以不用考虑是否实现。说的再明白点:就是这个道德观并不是以实现为目的,而是以“表演”为目的的。所以,不能实现,本来就不奇怪。


道德不是教条,不是写在书本上的,不是个人头脑中把玩的玩意儿,而是实实在在体现在社会中的。随着历史阶段和客观条件的变化,道德本身也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


原始社会的人赤身裸体走在大街上,能说他是道德败坏的吗?显然不能。因为普遍的赤身裸体的客观条件决定了这并非不道德的行为。而现在我们这样说,是因为大家普遍都穿衣服,而赤身裸体走在大街上,侵犯了普遍意义上他人的权利,所以这是不道德的行为,而不是因为赤身裸体本身是不道德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这个道德的具体内容如何变化,其普遍性和普适性的关于正义的观念和共识,这个特点依然是有效的。


判断一个社会的道德观是否是虚构的,就是看这个道德是否具备普遍性的现实基础。如果符合,OK,这个道德观就是实在的;如果不符合,那么这个道德观就是虚构的,只会生产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关注 北游人文人文 历史 政治哲学/经济 健康 艺术美学





推荐阅读 : 为什么权大于法——浅析中西法律文化传统


上篇文章 : 一段性感的扭扭舞,一段感性的探戈,两部伟大的电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