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姑苏雪 | 浮生几度沧浪水,静看沈复与芸娘

梧叶清嘉 苏白学堂 2019-06-04

究竟是哪一座 雪桥

可以通往一个新鲜的故事

譬如在一个 命定 的时刻,让雪

落入生命里来

| 摄影 伽楠 | 诗 柿柿 | 

我多年前曾前往沧浪亭观兰展,顺带便游玩。往来于竹径曲榭间,感其精致秀美,自北宋始建至今几经兴废,却依然透着万千灵气。

后来看沈复《浮生六记》,三白笔下那与妻芸娘的耳鬓相磨、浪漫风韵令人印象深刻,按照沈复在书中所记,他与芸娘的那段你侬我侬、满含情愫的恩爱夫妻生活就发生在沧浪亭。

当年杨引传自苏州一冷摊得《浮生六记》残稿,所谓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然今六记仅存四记,末两卷已经佚散。

沈复通篇文字隽永,尤其在描写其与芸娘的生活点滴时,笔墨之间无不透露出缠绵哀感,一往情深。林语堂读之叹曰:芸娘之美不可及,芸娘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芸娘初嫁入沈家时,他们居住于沧浪亭爱莲居西隔壁,板桥旁有一轩临水,名“我取轩”,取“清斯濯缨,浊斯濯足”之意。檐前老树一株,浓阴覆窗,映得人面俱绿,隔岸的游人往来不绝。

沈复当年与芸娘消夏于此,终日课书论古,品月评花。沈复书中写道:自以为人间之乐,无过于此矣。这样一对夫妻,于沧浪亭畔,有如梁鸿孟光举案齐眉,举投颦笑之间皆是情愫。

芸娘自幼聪颖明慧,学讲话时,听讲一遍《琵琶行》便能背诵,然其幼年丧父,稍长便以女红供给一家所需。

沈复三岁时候随母探亲,舅舅家的女儿芸比他大几个月,唤其淑姊。芸娘聪慧赋有诗情,沈复遇到这般才思隽秀的姐姐,顿生好感,不知不觉产生了爱意。

他告诉同行的母亲:“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  自此后,沈复便常往舅舅家,与他的淑姊畅谈诗词文赋,互相视为知己。

又有次沈复晚归,芸娘为其单独准备了暖粥小菜,却不知被芸堂兄撞见,芸羞得夺门而出,沈复却也赌气不再来了。这样的小事也被沈复详细记录在书里,文字间也毫无不满之意,朦胧的少年情愫展现得淋漓。

新婚后的芸娘初甚缄默,终日也无怒言,事上以敬,处下以和,生活井井然未有所失。如此一对伉俪,情浓意深,好似给这沧浪亭也平添了万分浪漫。

那一年的七夕,芸娘设香烛花果,与沈复同拜天孙于沧浪亭我取轩中,沈复亲自刻了“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沈复执朱文,芸娘执白文,以之为二人往来书信之用。

说芸娘是可爱的,那是因为她聪慧又得体,然而我觉着她的可爱更是在那种即便家境贫困却依旧能平淡不乏雅致的情趣上。

夏日,她能制作香飘缠绵的荷花茶;她也能租了路边的馄饨担子为出游的丈夫和朋友们准备野食;她甚至还着了男装,同沈复出门夜游。纵使家境不甚宽裕,她便在院子里种些蔬果,做些女红,闲时,夫妻两还能柳荫垂钓,月下对酌,生活可乐又不乏雅致。

《浮生六记》中,沈复笔墨间无不透露出对妻子芸娘的深情,虽说文字大都在表达思念以及她的早逝带给他的无尽伤悲,但也不乏快乐的回忆,而那些耳鬓厮磨的浪漫时光正是他们住在沧浪亭的那段日子。

可以说,沧浪亭承载了沈复和芸娘多少的回忆,正如书中芸娘所说:“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

她还是先他去了,“今世不能,期以来世”,多年前沧浪亭里对来世的承诺似乎还在眼前。

那年银烛高烧,粉颈低垂,帷帐里的她鬓边是茉莉香。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从,可好?

- FIN- 

撰文 / 梧叶青岚

后期 / 佐为Sai

图片/ 雪景摄影师 伽楠

其他图片来自网络

丁酉腊月,苏城大雪

一片落雪

是一片千年古城的记忆

十年一梦姑苏雪

用镜头,用诗歌,用故事

我们为你记录下这场银白色的梦

细腻的文字隐藏在白雪之中

将这片姑苏雪捧在手心

重回那一座银装素裹的姑苏城

沧浪亭   盘门三景   艺圃   耦园

十张有声明信片,十首苏州话古诗词吟诵

一不当心一留情,踏过宋元到明清

“姑苏雪音画卡”淘口令:¥lHTjbkf8LHG¥

  往期导读  

耦园住佳偶 | 落雪

 艺圃与文徵明 | 清风明月本无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