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阿明讲宁海|家园记忆之《桃源路上的桥》(四)

2017-10-28 TV宁海新闻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565qa6uj7&width=500&height=375&auto=0

随着时代的发展

辞旧迎新是必然

传承下来的老地名 老建筑

也随时可能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但总有些人

能唤起人们对历史和家乡的乡愁记忆和眷恋

一座城市它的记忆最动人……


家园记忆之《桃源路上的桥》

(四)

         从春浪桥往北大约不到百米的距离,也架着一座长约廿米宽约一米的无名小木桥。桥东,便是原宁海中学,桥西,有一座高墙黑瓦,大门朝东开的院子。这个院落叫“大利元”,大凡老底子宁海人,都知晓大利元是一家医治疔疮的祖传世家,当家的是一位慈祥和蔼的丁美莲老婆婆,经过丁氏阿婆医治痊愈的患者数以千计。有些人从皮肤内部生出毒疔,宁海人俗称“疔疮”,据说从疮口到心脏有一根红线,只要这根红线通到心脏,人就死了。那时人们简直是“谈疮色变”,大利元丁氏阿婆有一种祖传的中草膏药,解毒效果一流,加之她有一套“针刺挤血阻毒”的医技,凡经她手医治的疔疮患者,没有一个不痊愈的。丁婆婆从不主动向患者要医治费用,放多少钱,全凭患者自愿。如果生活困难,分文不取也是常事。

桃源桥繁荣景象(陈雪儿手绘图)

        说了这么多座桥,还没提到缑城最知名的“桃源桥”。不提宁海桃源桥,就等于不提北京王府井,不提南京夫子庙。不为过地说,桃源桥算得上是宁海的母亲桥。

弹棉花店

        桃源桥处于现在中大街和桃源路的交叉路口,桥东是东大街,直通东门花楼殿,桥西是中大街,直通西门杏树脚。中大街是当年宁海最繁华的一条街道,是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桃源桥的北侧,虽然没有中大街繁华的商贾店铺,但也有许多方便民众生活的小店散镶在此处。如张斌打铁店,国胜剃头店,弹棉花店,制秤店,木匠家具店等等。

卖货郎

        据说,解放前,桃源桥西北侧住有一对制作酒酿的老夫妇,祖传酒酿技艺,制出的酒酿又香又甜又醉,人称白酒板公,白酒板婆。白酒板是宁海人对酒酿的老话俗称。白酒板公有两个儿子,小儿子长大后当了空军,大儿子则继承了家里白酒板的营生。凭着精湛的祖传酿制秘方和诚信的行销方法,大儿子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不管刮风下雨、寒冬酷暑,总能见到他肩挑货郎担,游走在桃源桥到春浪桥之间的东西两岸,大家都亲热地叫他“白酒板老钱”。白酒板老钱长得目清眉秀,一件很合身的蓝色卡其布中山装,一条白色围裙,看上去不像一个卖白酒板的货郎,而像是一介白面书生。每当白酒板老钱歇放货担,总有一大群大人和孩子围拢过去,争相贪婪地闻着白酒板那诱人的醉香。可以说,五分钱一碗的白酒板,是那时人们最奢侈的享受。有些讲究的客人会要求在白酒板里加一只鸡蛋,老钱就在货郎担中点亮煤油炉加热。炉子烧热了,老钱就利索地把打好的鸡蛋倒入煮热的酒酿中。一大碗热气腾腾的白酒板卤蛋捧到客人面前,客人付一毛钱给老钱,便在旁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每每这个时候,旁边几十双围观孩子们的眼睛便会齐刷刷地盯住这位客人,看着他一口一口吃下白酒板卤蛋,各自咽下含在口中的馋涎。

宁中北乡同学全体留念 1944

        想起桃源路上的这些人事,依然还是新鲜如昨,栩栩如生。可记忆如新,现实却已翻天覆地。桃源路上的那些小桥流水炊烟早已不再存在,后人不遗余力,人定胜天,将旧貌变了新颜,取代小桥流水的,是坚硬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和人们日益匆忙的脚步。而且,就算剩了记忆,但也只是少数人的记忆了。大多数的宁海人,都不知道那条桃源路上曾有过什么,发生过什么……



预告

下期我们将播出,家园记忆之《留住记忆》(一)

敬请关注!


节目统筹:黄敏

特邀主持:阿明

摄像:胡宏波

制作:任敏

供稿:徐自读

图片来源:宁海县档案馆、网络

编辑:兔君君


阿明讲宁海 往期精彩推荐

阿明讲宁海 | 家园记忆之《桃源路上的桥》(三)

阿明讲宁海 | 家园记忆之桃源路上的桥(二)

阿明讲宁海 | 家园记忆之桃源路上的桥(一)

阿明讲宁海|有日思无日

阿明讲宁海 | 难望人家麻糍当夜饭,讲的是个什么道理?

阿明讲宁海 | “十八罗汉”的故事

阿明讲宁海 | 六月六狗洗浴,你知道为什么吗?

阿明讲宁海 | 这是一个“书呆子”的故事



看阿明往期节目,点击下方图片↓↓



更多精彩视频,点击下方图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