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法趣】古代官员是如何当好“河长”的?

2017-12-27 法治瑞安

如今,“河长”这个词已经家喻户晓。在“河长”们的带头努力下,一条条被污染的河流恢复了原本的清澈。

其实,“河长”官职古已有之。在五帝时期,虞是最早掌管山林水泽的官员,而最早被任命为“河长”的,是大禹的父亲鲧。但是,面对滔滔洪水,鲧没有良策,仅仅用堵的方式去抗洪,结果因治水不力被斩首。他的儿子大禹接着被任命为“河长”,继续治水。由于大禹采取疏导的方式去治水,最后成功了。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因为担任地方官而兼任“河长”的官员数不胜数,他们积极履职,为治水防汛抗洪做出了突出贡献,涌现了不少优秀的“河长”。


“河长”李冰是个水利专家


  战国时期,秦惠文王九年,秦国吞并蜀国后,为了彻底治理岷江水患,派精通治水的李冰任蜀郡太守。

  李冰到蜀郡后经过考察发现,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县附近,进入一马平川,水势浩大,往往冲决堤岸,泛滥成灾;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加剧水患;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常造成东旱西涝。在了解水情、地势等情况后,李冰决定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从而根治水患。

  李冰制定了治理岷江的可行规划,决定在灌县(今都江堰市)附近修筑都江堰。整个都江堰工程是由分水堰、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工程组成的。它规模宏大,地点适宜,布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种作用,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见的奇迹。

  为了筑分水堰,李冰让竹工编成长三丈、宽二尺的大竹笼,装满鹅卵石,然后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终于战胜了急流的江水,顺利筑成了分水堰。此法就地取材,施工、维修都简单易行。而且,笼石层层累筑,既可免除堤埂断裂,又可利用卵石间空隙减少洪水的直接压力,从而降低堤堰崩溃的危险。这个分水堰很有特点,前端开头犹如鱼头,所以取名叫“鱼嘴”。“鱼嘴”是在宝瓶口上游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堰,它将岷江分为内外江,起到了航运、灌溉与分洪的作用。

  都江堰的修成,不仅解决了岷江泛滥成灾的问题,而且从内江下来的水还可以灌溉十几个县,灌溉面积达三百多万亩。从此,蜀地才有了“天府之国”的美誉。


“河长”韩愈撰文驱赶鳄鱼


  唐代韩愈,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文学家,其实他还是一位优秀的官员。元和十四年,因进谏惹怒了唐宪宗,韩愈被一纸诏书贬到数千里外的广东潮州任刺史。他自然担当起潮州“河长”的重任。当时的潮州,文化落后、气候炎热,被称“蛮烟瘴雨”之地。更为严重是:这里的河道里鳄鱼为害,危及百姓生命。韩愈到任后,了解到这个情况,立志除鳄治瘴。

  韩愈写下了《祭鳄鱼文》,并在河塘边念完焚烧。文中写道:“鳄鱼有知,其听刺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鲸、鹏之大,虾、蟹之细,无不归容,以生以食,鳄鱼朝发而夕至也。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意思就是限令鳄鱼立刻滚蛋,滚到潮州南部的大海去,并限时七日,期限到了还不走,就“操强弓毒矢”对付它。

  也许是巧合,韩愈对江念完祭文后,奇迹发生了,当天晚上,一场热带风暴袭来,不到几天,鳄鱼栖息之地就干涸见底,鳄鱼不得不向西边迁徙60里,加上韩愈组织民众不时在溪边击鼓敲锣,鳄鱼受到惊吓和骚扰,也就渐渐远离人居地带。


“河长”包拯清除防汛障碍


  大家都知道包拯是北宋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典范,他在地方任职时尽心尽责,尤其是当“河长”更是干得风生水起、成效卓著。

  包拯在权知开封府时,流经开封惠民河边住着很多皇亲国戚,他们把惠民河围圈起来,养鱼种荷、建水榭凉亭,使得本来就只八丈宽的河面挤得只剩四丈宽了,甚至有的地方还不到一丈宽。特别是当朝张贵妃的叔父张尧佐,他的府宅正好建在惠民河进入汴水的岔口上,而他圈占的青莲池又使得惠民河最窄处只剩七尺宽。惠民河的水一流到这里就被堵,雨季时河水倒灌进城。住在城外堤下的权贵就各自役使民夫将府宅周围筑堤拦水,使得惠民河越来越窄,水位越来越高,致使汴京常常被淹。

  包拯上任后,在摸清惠民河的障碍情况后,为了防汛安全,立即下令拆除河障。但张尧佐仗着自己是皇亲国威,根本没把此令当回事,拒不执行。

  包拯没有退让,敢于碰硬,派出吏役首先把张尧佐拦在惠民河上的青莲池铲除了。河水马上咆哮着注入汴水。大家一看国丈的青莲池都没保住,哪个还敢再吱声。

  开封城内的水果然退去了,全城百姓欢呼雀跃。宋仁宗接着下了一道圣旨:住在惠民河边的人,不许圈池养鱼,建亭榭楼台,阻碍河道,违者重重治罪!从此以后,惠民河畅通了,开封城再没被洪水淹过。


“河长”于谦筑堤治理黄河


  明代于谦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好官清官和著名将领,他在任职地方时,同样把“河长”职责发挥得淋漓尽致。

  明宣德六年,担任兵部右侍郎的于谦受命到河南、山西两省任巡抚。黄河流经河南地段,特别是开封境内,由于淤泥沉积,形成了“悬河”,造成十年九灾,冲毁农田、房屋、人畜无数。于谦决心解决这个问题,把“修筑堤防,发展农业”作为一项主要任务。

  据《明史·于谦》记载,为了遏制黄河水患,“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于谦召集沿黄河两岸省、州、府、县各级官员开会,动员大家说:“今召诸位到衙所,商议治黄水患大计,我有一想法,就是集各地财力、人力,加高加宽两岸防洪大堤,并在堤上遍植树木、荆棘、草皮,防水固堤。大堤修成后,每里设一‘亭’,选派得力人员为‘亭长’,专司河防事宜。”

  经过数月的艰苦努力,数十公里的黄河大堤初具规模,充分起到了遏制水患的巨大作用。于谦在河南期间,黄河在河南境内只溃决3次,而开封附近一次也没有。

  明正统八年,于谦针对开封郊外的总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的实际,决定在城外西、北、东三面筑一条护城大堤,永除开封水患。这项利民的奏章,很快得到皇帝的御批,经费也拨了下来。于谦立即组织安排修筑护城大堤。于谦同官兵、民工一道运土方、装沙袋、垫秸秆,并且严把工程质量关。经过近一年的紧张施工,大堤终于大功告成,开封古城又添了一道抵御洪水的坚固屏障。



来源:浙江法治在线

小编:Y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投稿,邮箱:rafzb@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