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化山西:"携资走四方"的明清晋商为何没成为煤老板?

2018-05-12

作者 黄河新闻网

引言



自古以来,山西就以丰富的盐铁煤资源著称于世。在古代社会,盐铁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为战略资源而实行盐铁专营。反观煤炭,即便是“挟资走四方”的明清晋商也对独占山西全省面积40%的煤炭视而不见,鲜有闻晋商贩煤的故事,这与今天“以煤立省”的山西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明清晋商不去开发山西的煤炭资源,守着“聚宝盆”还要去“走西口”?

其实,明清晋商之所以没有大规模参与煤炭资源开发,既有精明的一面,也有目光短浅的一面。

精明的一面:发展煤炭贸易不经济


明清时期,精明的晋商之所以会对山西如此丰富的煤炭资源无动于衷,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煤炭开采技术落后,煤炭产量有限。明清时期,虽然对煤炭的认识比以前加深了,但开采技术仍然停留在人工开采阶段,加上政府对矿业发展的漠视政策,煤炭的生产仍然以小规模开发的“家庭副业生产”为主。

二是,传统“以农为本”思想的制约。开发煤炭必然会带来对土地破坏,明清山西土地贫瘠、地窄人稠,在人地矛盾尖锐的当时必然会对开矿挖煤产生排斥,也在一定程度阻碍了煤炭的生产。

三是,煤炭经济价值较低,运输成本高。相比茶叶,煤炭经济价值相对较低,但重量大。如何将晋煤外运成为制约煤炭发展的关键原因。由于山西地处内陆,交通运输以牲畜运输和黄河水运为主,运输的不便极大地限制了煤炭贸易的发展,故而明清山西煤炭销售区域也仅限于周边数省。

四是,市场对煤炭的有效需求低。虽然煤炭的需求得到了迅速增加,但受制于供给、运输条等条件,煤炭的有效需求无法支撑起煤炭贸易的快速发展。

1881年,中国大陆第一座现代化煤井(唐山矿一号井)建成并出煤。

目光短浅的一面:错失近代化

当历史的车轮将中国推入近代时,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煤炭业成为了“高大上”的新兴产业。正如《欧洲经济史》中所说:“采用煤炭作为家庭以及工业生产的燃料,使得英国踏上工业革命的道路。”同一时期的德国鲁尔区依靠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迅速发展,成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令人奇怪的是,有“中国第一商帮”美誉的晋商面对“古今未有之变局”却选择了漠视。当沿海地区修铁路,开煤矿大力发展近代工业时,晋商依旧默默固守着过去的商业模式,坚守着祖辈留下来的“万里茶道”和票号业,拒绝了近代化。


当新式运输工具铁路在山西出现后,煤炭的商业开发条件基本成熟,西方列强率先看到了商机,在山西大肆夺取矿山利权。此时的晋商才意识到煤炭的重要性,于是才有了1905年的山西保矿运动,之后诞生的山西保晋矿物有限公司,揭开了山西近代大规模兴办采煤业的开端。然而,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动乱年代根本没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允许山西转型发展煤炭产业。

山西煤炭资源分布图

山西:从“以煤立省”到再次转型发展

直到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发展,山西主动转型,凭借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力发展煤炭业,很快成为了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在晚了鲁尔区一个半世纪后山西终于实现了“以煤立省”的转型,也逐步形成了“一煤独大”的经济结构,“煤老板”这个特殊的群体也随之进入历史舞台。


只是在经历三次工业革命后,煤炭业早已不再是昔日的那个新兴产业。德国鲁尔区在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后也走上了转型发展的道路。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我国现阶段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一煤独大”也让山西“因煤而兴,因煤而困”,今天的山西正面临着一次新的转型发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