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余老师和你聊餐饮】006期|中餐,你到底该不该标准化?

2017-12-21 余章荣 勺子课堂

☝点击上方音频的绿色按钮收听

—— 这是余老师的第 006 次餐饮分享 ——


▶ 本期余老师和大家聊聊在一个中餐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运营和产品到底要不要进行标准化的话题。


以下是音频的文字版内容,不方便收听语音的掌柜可以阅读下方文字。


公众号内回复“餐饮”可查看往期内容。

01.

中国餐饮行业是一个入门门槛相对较低的行业。最近几年,国家提出了“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号召,据说有 40% 的人创业项目,选择了去开餐厅了,这也说明了,中国的餐饮行业,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成为规模化的行业。简单说,也就是我们进入餐饮行业的技术门槛低,资金成本也低,我们开 1-2 家餐厅相对还是容易,但是,想要持续开出十几家店,甚至成为百店连锁的品牌,那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

餐饮企业要持续发展,标准化成为一个重要的基础。那么,中餐是否可以实现标准化?一直以来这都是餐饮老板们讨论热点。

02.

我认为,在中餐连锁的标准化体系里,我们可以把它再细分成几个模块,也就是:顾客服务体验的标准化,员工岗位流程的标准化,门店运营管理的标准化以及产品操作或中央厨房工艺流程的标准化,这四大模块,就构成了餐饮标准化系统。关于服务体验,岗位流程,运营管理的标准化,我认为大家争议不大,唯独在产品标准化上,大家有更多的讨论。

所谓标准化,首先就是要建立一个标准,有了标准,才有复制的可能性。中餐的产品标准化,从根本上来说与食品工业的加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中餐产品的标准化更多地体现在食材规格、产品操作的标准化,以及中央厨房与餐厅之间在工艺流程上如何实现互补,最后来完成一道菜品。这道菜,即还原了食物美味,又可保持品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所以说,中餐的产品标准化绝对不是说,由中央厨房生产,到餐厅直接售卖,这一工业化生产的产物。

巴奴毛肚火锅创始人杜中兵说过,消费者需要的标准化并非是为了流程简化、操作简单而打造的纯工业化产品,但是,也并非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全部放弃工业标准化。

中餐的标准化,是要解决非标准化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烹饪中:少许、慢炖、小火、若干、半勺等等,这些我们都要逐一被量化和标准化,找到适合的标准,适合的定量工具,适合的操作流程,最终,通过标准化来打造产品最佳且稳定的味道、口感和颜值。

中餐通过标准化所打造出的产品,更应该是美食,而非单纯的工业化食物,这些标准化和流程,保留了“人”赋予食材更好的品质和生命力, 这应该才是我们要的中餐标准化的最终目的。

03.

日本有许多百年餐饮老店,代代相传,我们常说,日本人对产品拥有匠心精神。是的,我们如果深入去思考,什么是匠心呢?匠心精神,不同样是一种极致的标准化的体现吗?在标准化流程之下,衡量一个厨师是否优秀,已经不再是看个人厨艺的高低,而是评估他是否能够稳定且正确的把一个产品,一道菜的标准流程做好,执行好!

中国餐饮的标准化依旧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看到,第一批做到标准化的品类,主要集中在快餐和火锅。比如,代表快餐品类的味千拉面、真功夫、乡村基等,代表火锅品类的海底捞、呷哺呷哺、巴奴、左庭右院等。这些品类有着先天标准化的优势,所以快餐和火锅走在了餐饮标准化的前面。

在最近的几年,在中餐里,同样也出现了相对高度标准化,同时又兼顾到产品体验的中餐品牌,比如,我们熟悉的西贝。中餐之所以不容易标准化,最大挑战是在于菜单和产品“大而全”。每一道菜对于厨师的依赖度都极大,整个烹饪过程,步骤复杂且随机性极高,这样自然无法保证菜品的稳定性了。西贝在三年前,将菜单中的 120 道菜品,减少到了45 道,这样,也就很大程度降低了标准化推进的难度。接着,西贝可以集中更多的资源,更多的精力,不断的聚焦于产品的优化、升级和迭代上,进而逐步实现了“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的品牌战略!

我认为,中餐连锁是否标准化,实际是一个伪命题!标准化,是餐饮企业规模化的前提,唯有建立“标准化、系统化和制度化,企业才能持续做大和做强”!


  推荐阅读.

关于中餐标准化的相关内容,余老师还建议你阅读: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勺子课堂APP500万餐饮人一起学习餐饮干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