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有在美术馆哭过吗?”

讲故事的 开眼Eyepetizer 2023-10-19



我们为什么去美术馆?
非封面人物





在音乐剧「梁祝的继承者们」中,有一首歌叫「你有在美术馆哭过吗?」
歌词里写着:我看见了圣殇 我看见了召唤/我看见了废墟 我看见了荒园...好像在美术馆里藏着所有,会老去的生活、不褪色的红尘。
那,我们为什么去美术馆呢?
找寻灵感的最快路径、像打扫一般的脑袋放空、为了一张自拍的虚荣心...都让我们走进了美术馆。

8 月 8 日本周六下午 4 点

和 #开眼在现场# 一起,和陈丹青聊一聊

「我们为什么去美术馆」

点击上图进入小程序,预约直播


白鹿|美术生

我是个美术生。对于「我们为什么要逛美术馆?」这个问题,我想先说说大家为什么不逛美术馆。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觉得,看不懂,没意思。
即使是我,在美院熏陶了 4 年,也依然对艺术一片空白。毕业之后第一次跟我妈一起去逛美术馆,她突然问我「这个作品表达了什么」的那一刻,我也会尴尬和羞愧。
上海宝龙美术馆
看没看懂重要吗?我觉得在艺术鉴赏这件事上,大家对美术挺有偏见的。你见过有人因为觉得音乐高级就不听歌吗?见过有人觉得文学高级就不看小说吗?没有。
反而在那些领域,大家的评价都给得非常随意。这个歌听不懂,垃圾。这个小说看不懂,无聊。但你要说我们看看这幅画,很多人的反应就是,哎呀不行不行看不懂。
好歹先看一眼再说不懂也行啊。
北京红砖美术馆
我们好像默认看画是一件门槛很高的事,但明明日常生活中就经常进行「艺术鉴赏」:逛淘宝的时候,看到那些印着名画的门帘、床品四件套、手机壳、水杯,我们会说这个比那个好看,那个比这个颜色洋气,这不就跟逛美术馆一样吗?
再用电影打比方:不怎么看电影的人,也能看看演员美不美,场面大不大气,情节好不好笑。对电影有点了解的人,会看演员的表演方式和别的戏有没有不同,这俩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仇人那演情侣有没有出戏,导演本人那么严肃怎么拍片这么搞笑等等。
每个人都能看出点不同的东西。
武汉合美术馆
所谓内行看门道,之所以不是内行的我们也会去美术馆,因为美术馆里也有很多「热闹」可看。
比如这个画家和那个画家是朋友,那个画家是这个画家的粉丝。还有那些,意淫自己是伟人转世,梦中情人被豪门少爷抢走,被批评后搞叛逆开始疯狂画小黄图,诸如此类背后的故事。爱恨情仇,狗血八卦,应有尽有。
重庆罗中立美术馆
现代艺术家的展就更有意思了,不认识不了解也没关系,基本去了都不会后悔。你能体会我第一次兴致勃勃地走进美术馆却看到一天花板倒吊的人吗?去到一个展馆,谁都不知道会看到的是恐怖现场还是童年阴影,竟然有种盲盒的惊喜(吓)感。
张大力艺术展
印象比较深的还有徐冰的艺术展。艺术家把英文单词写成汉字的字形,还搞了个房间,简直跟我小时候参加的书法培训班一模一样。你看,童年阴影不就变成童年美好回忆了吗?
徐冰艺术展
最后,就算对展出内容无论如何都没有兴趣,至少美术馆没什么人,空间大,很多还不要钱,总是个拍照好看的地方。


假面骑士 KABUT|社会学留学生
我现在在日本留学,主攻的是社会学。
常去的美术馆:上野の森美術館、国立西洋美术館、東京都美術館、金泽 21 世纪美术館,这几个美术馆都很推荐。
上野の森美術館
国立西洋美术館
去年有幸在上野の森美術館看了梵高的画展,如果喜欢印象派的画去国立西洋美术館会有惊喜。我现在虽然住的近,但是因为东京的疫情最近不敢去逛了。国立西洋美术馆里莫奈、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德加、塞尚、马奈的画都有收藏。
给美术馆打分我倒是没有想过,但我一般会分为两种。一种是「有空的话可以去逛逛的」,还有一种是「一有机会就得再去的」。而这之间的区分标准有三个:藏品的丰富程度、美术馆举办各种展览活动频率、是否有买精美的周边。
而在任何艺术形式上,我觉得内容才是重点,其次是表达方式。
東京都美術館
金泽 21 世纪美术館
我认为唯一能影响我们对艺术作品理解的,是自身对于美的认知。
比如我喜欢莫奈的作品,因为能给我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光的振颤、水的波动、空气的透明、树叶的闪烁,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因此也美得纯粹。这也是为什么我不喜欢复杂的、抽象的艺术作品的原因。
在我看来这个世界本已经够复杂了,为何艺术也要如此呢?那些苦涩的就留给诗人们去表达吧。


已注销|纪录片实践硕士
比起去研究一件艺术作品的诞生过程,去参观美术馆时,我会更想近距离观察一下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局部。
这一点其实在一些热门的博物馆里很难实现,人们通常要排很久的队才能看到一个展品。但在美术馆中,我完全可以看了又看。那里开阔的空间,就是供人在其中尽情舞蹈的。
Tate Modern, London
每个人都有自己逛美术馆的独特路线。我的话,会先从建筑本身看起,环顾四周,然后大踏步走进去,像走红地毯那样富有仪式感。进入展厅后,先按照顺序看完,再挑重点各个击破,仔细阅读作品旁边的简介和背景介绍。
Tate Modern, London
大概是受所学专业的影响,我的确会更偏好那些用摄影和音视频形式搭建的展览。也可以说我关注「形式」大于「内容」吧。
另一个由专业带给我的影响,是我会在美术馆中寻找不同的角度,从而达到不同的观看体验,就像我们在拍摄时知道更换各种机位才能拍到全貌一样。当然了,我的眼睛如何观看,也取决于展览要我看什么。
Tate Modern, London
但如果说我从美术馆中得到最多的东西,应该是展览中视觉符号、光影的运用吧。那些元素可以启发到喜欢摄影的人、设计海报的人,甚至想要开演唱会的人,对一个导演的影响就更不用说了。
How Art Became Active, Tate Modern, London
在看过的美术馆中,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伦敦 Tate Modern。它有几层楼,每一层都是一场展览。我在那里看过安迪·沃霍尔和其他一些当代艺术展,最喜欢的是那场「爆炸发生之后」。

Marilyn Diptych, Andy Warhol, 1962

虽然碍于知识积累和自身经验的限制,不可能把每一场展览都看得非常明白。但遵循着在生活中找寻素材来进行创作的原则,通过刻意或者无意地观看、积累,最终能够在合适的时候实现输出,那就太好了。



西村利津|国画专业

我是学国画的,自然去美术馆多些,多半是学习。

去年 9 月,我在济南的山东美术馆里,看全国美展的国画作品展。那年因为是建国 70 周年,全国各地的作品都特别多,光是现场就有 600 多件。

山东美术馆

我因为学这个,每次看画的时候多少能知道作者在一幅画背后的付出。而在全国美展的作品中,每一幅作品背后都有着巨大的前期投入,不管是精力还是财力。

但是不管投入多少,都不要带着「投入好多肯定是幅好画」这样的想法去看画,不然审美会越来越片面的。而要评价一幅画好不好的标准挺简单的,你觉得好就是好,你觉得不好就是不好。

比如那次全国美展上,我就很喜欢这幅画。创意很棒,是这个时代该有的国画形式。

《中国》魏百勇·山东 240cm x 200cm.

国画真的有很多的表现形式,不管是传统的、日本的、结合西方美术的、现代的,这些美术观念糅合在一起就会有很丰富的表达。就算是齐白石老先生的虾,张大千先生的泼墨,徐悲鸿先生的马,都是国画的许许多多表现形式中的一种。

几年前,专业老师带我们看忻东旺先生的美展时,我们也不知道要怎么去欣赏。老师告诉我们:自己去解读、品味作品表达的意思,才是绘画、看画里有意思的事情。

我当时看画,和大家想得都一样,这个人画的好奇怪,脸都扭曲了,鼻孔怎么这么突兀啊。我有点接受不了。别问我这幅画画得好不好,问就是我也没看懂。

忻东旺《早点》 200cm×190cm 2004年 布面油画

忻东旺《金婚》 160cm×80cm 2008年 布面油画



编辑_德克斯特、yini|图_网络



8 月 8 日本周六下午 4 点
和#开眼在现场# 一起,听陈丹青老师聊聊美术馆
以及在那个空间中各取所需的人们

扫描下图中二维码,预约直播





在评论区
  你们呢?为什么去美术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