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只管今朝畅饮,哪怕后会无期

2016-12-10 郑在读书



本文首发于

“读者”(ID:duzheweixin)

作者 / 行之


01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李白旅居到湖北安陆,当时已经27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多数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到处游历。这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12岁的孟浩然。李孟二人一见如故,喝酒撸串,旅行作诗,不在话下。

 

开元十八年的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找人代信,约孟浩然在今天的武汉相会,要送一送他。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和李白在黄鹤楼周边,吃了顿离别饭。饭后,李白亲自把他送到江边,望着他的帆船远去,写下了一首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02


转眼十年岁月,这时候孟浩然已经隐居在自己的老家襄阳,患了一种叫背疽的疾病,经常有好友来探望。从黄鹤楼李白送他下扬州到这期间的十年,李白只再见过他一次,同时写下了另一首诗,《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开元二十八年,另一位大名鼎鼎,叫王昌龄的诗人南游襄阳,来拜访孟浩然。当时孟浩然特别高兴,设宴款待,和王昌龄推杯换盏。这宴席上有一道菜历来是襄阳人宴客时必备的美味佳肴,即汉江中的查头鳊。

 

本来孟浩然得了背疽,最忌吃海鲜,但是当时和王昌龄喝酒喝嗨了,把忌口的事就给忘了,吃鱼吃了个痛快。结果本来孟浩然的背疽都快好了,这场宴席后,却又复发,病情恶化了。王昌龄还没离开襄阳,他就病逝了。

 

这一年,孟浩然52岁,而李白40岁。孟浩然病逝的时候,李白还在南阳游玩,他完全不知道他的老朋友已经和他永别了。


03


王昌龄怎么也没想到,到襄阳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这一年,他42岁,带着无法纾解的悲痛继续打马上路,却没有想到,此后在巴陵意外地遇见李白。

 

当时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他们惺惺相惜,趁着月夜,坐在江边的小船上,一边泛舟一边喝酒,聊着聊着,聊到孟浩然的病逝,两人抱在一起痛哭流涕。月光洒落的江面上,只有两个男人伤心的哭声久久回荡。

 

李白恍然想起十余年前,在烟花三月的黄鹤楼下,他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的帆船渐行渐远,那天的暮色十分好看,辽阔的江面和遥远的天空连在一起,江水像是在天际流动一般。

 

王昌龄和李白分别的时候,写了一首诗《巴陵送李十二》送给他: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王昌龄这一送,和当年李白送孟浩然是如此的相似。只不过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变成了“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04


在今天,当我们翻开唐诗,会发现很多名篇都是有关送别的。而且往往这些诗句都写得至情至性,感人肺腑。比如:


王勃在长安送杜少府,写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维在渭城送元二,写的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高适在睢阳送董庭兰,写的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岑参在塞外送武判官,写的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基本上,判断唐朝诗人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看他们之间有没有写过送别诗就知道了。送别诗写得越深情,就说明关系越到位。


05


在今天,人们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很多人把陪伴当做一个人在不在乎自己的衡量标准。那是因为今天信息和交通都很发达,陪伴有很多种方式。电话,视频,微信,都是陪伴的一种方式,实在想见面了,也无非是一张机票可以解决的事情。

 

但是在古代,陪伴并不是用来衡量一个人在乎不在乎自己的标准。因为那个时候信息和交通都太闭塞了。那个时候车、马、邮件是真的都很慢,要见一个人是非常难的。所以不管是亲人,朋友,还是恋人,一旦告别,就意味着下一次的相遇,要花费很大的成本。

 

所以母亲给儿子送别时,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因为母亲不知道儿子什么时候能够回家,衣服一定要缝得牢一点,好让他能多穿一阵子。

 

朋友给故人送别,是: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因为朋友不知道下次什么时候还能再聚,所以一定要趁相逢多干一杯酒。


06


在古代,我若在乎你,并不是一直陪伴你。因为陪伴太难了,家书抵万金的年代,多少人见上一面都是奢侈。

 

在古代,我若在乎你,便是把和你的每次相见,都当做最后一次。

 

今天的人们,很习惯说“下次”,“改天”,“到时候”。古人不习惯这些,因为以他们的条件,要和在乎的人见上一面并不容易,所以要干什么,千万别等下次,因为“改天”可能就是一辈子。

 

所以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到时候”,究竟是什么时候。所以若见面了,高兴了,就趁现在尽欢吧,千万不要辜负了美酒和月光。


07


日本的茶道里,讲究“一期一会”的精神。一期是一生的意思,一会是表示仅有的一次相会。

 

一期一会所传达的观念,是人在生活中,应当把和眼前人的每一次见面,都当做最后一次。因为如果一生的时间,只能和对方见一次,往往要以最好的方式对待对方。这样的心境,包含着日本传统文化中的无常观,放在通俗的语境来说,就是“活在当下”。

 

古人深谙一期一会之道,好友相逢,往往要把酒言欢,不醉不归,分别的时候有极强烈的仪式感。这种特质经过诗化后,到了武侠小说里就尤为明显。

 

基本上,在武侠世界里,一见如故的人头一句招呼都是:“在下某某,敢问阁下尊姓大名?”等到互报名号后,该吃肉吃肉,该喝酒喝酒,从来不婆妈。

 

武侠世界里的人,看起来都豪爽,都自来熟,好像根本不需要花时间相互了解,就能成好朋友。

 

段誉和乔峰在酒楼里初次见面,莫名其妙就干了几十碗大酒。郭靖和黄蓉在饭馆里初次见面,莫名其妙就把全部家当送给了人家。虚竹和梦姑在地窖里初次相会,双方连彼此脸都没看清,就莫名其妙爱得死去活来。

 

很多时候,武侠小说好看就好看在它的莫名其妙。这莫名其妙不是没有来由,而是简单,直接,荡气回肠。

 

武侠世界里的聚会,几乎每次都要尽兴,喝要喝够,打要打够,爱要爱够,恨要恨够。很少有人会说今天很忙,改天再约。而分别的时候,往往只是淡淡的一句“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咱们后会有期”。

 

这种珍重和潇洒,恰恰是今天人们所向往的。


08


武侠的意境和风骨,和唐诗宋词的韵味在很大程度上是类似的。都是活在当下,一期一会。

 

因为未来充满未知,所以大家彼此默契,只道莫问江湖路,但尽杯中酒。

 

这种生活哲学,即便放在现代,也丝毫不过时。


09


毕业后,我有过一些旅行,总在路上碰到一些新的朋友。在青年旅舍里,每天人来人往,见面的人从来不问多余的事情,看得顺眼,彼此便聚在一起唱歌,喝酒,吃饭。大醉了之后,第二天清晨,各自背上行囊去下一站。等到分别的时候,才想到,原来连对方的名字都不曾知道。

 

路上的人,最懂得一期一会的道理,在茫茫江湖中,不愿意把太多时间花在探问对方上,而更愿意把酒言欢,只说诗和远方。

 

因为江湖中的相遇,很可能只相遇一次,那么一定要做更喜欢的事,最开心的事情。这样,即便是告别了,这一次相遇,也足以铭记一生。


10


我们虽然都希望亲人们长命百岁,朋友们永不分离,恋人们白头偕老。但我们知道,很多人迟早会离开的,会相忘于江湖。缘来则聚,缘尽则散,命运如人生一双布光的手,我们控制不了它,却能珍惜每一个当下,以有限的时间挑战无限的永恒。

 

把与眼前人每次的相见,都当做最后一次,是对岁月,对缘分最好的尊重。那么即便离别到来,我们也能释然地说一句: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咱们后会有期。



往期热点文章推荐:

30而立,立的到底是什么?

你的名字:我是不是在哪里见过你?

主播訫薇 | 我一个人,只是忽然很想你

我不是潘金莲:生命短暂,别总和烂事纠缠

留言 | 有没有一件小事,让你觉得世界很善良?

“你看起来不像个好女孩。” “对呀,关你屁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