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场所 | 玩耍进化论——鱼、爬虫、猴子还是人类?
自创 | 资源 | 视野
Cases · Cooperation · View
- 宝贝,今天你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啊?
- 妈妈,今天我们在幼儿园玩得很开心!
- 你们玩了什么呢?
- 我们玩了秋千,爬网和平衡木,可好玩啦!
- 只是玩吗?就没学什么吗?
那么到底对一个孩子,怎样才是最好的学习呢?为什么在欧洲许多拥有先进教育理念的国家,比如瑞典,丹麦,芬兰,德国……都特别强调让孩子尽可能多地,自由自在地玩耍呢?
那是因为,欧洲儿童教育研究发现,孩子健全感知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其中,必要条件与国内琳琅满目的所谓“起跑线教育”完全不同,而是让孩子有7到8年自由活动和玩耍的经历,这个短暂的阶段被认为是孩子智力、社会化和个性发展的基础。
「 淘气背后有科学?」
当孩子很小的时候,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淘气包”。看到草地就打滚儿;有路不走,非要走路沿,花池边;有台阶不走,非要走那旁边窄窄的斜坡;这里摸摸,那里拍拍,这里闻闻,那里钻钻……实在是令人头疼。
其实……这些淘气行为的背后,是儿童脑发育特有的活动需求在推动。因此,这些淘气行为不仅不该禁止,还要多加鼓励和引导,并专门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场所让孩子们尽情地淘气和玩耍。
「 你所不知道的“儿童脑“ 」
从呱呱坠地到成长为一名大童,在短短几年间,孩子的大脑发育经历着堪称飞跃式的变化。而对这个人类最重要的特殊时期的研究,以及相关的运动教育学,起步不过短短百年时间。
结合匈牙利著名的儿科医生、研究者和理论家艾米·派克勒(Emmi Pikler),美国神经学家、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脑进化与行为实验室主任保罗 D 麦克莱恩(Paul D.MacLean)的“三脑理论”,我们可以假设儿童的大脑发育具有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 三位一体大脑(triune brain)假说
鱼儿一样的胎儿阶段
胎儿阶段形成的大脑在医学和教育学研究上也被称作鱼脑(鱼类的大脑也具备相似功能),它主要提供自我与物种保护的神经机械机制,维持生命的基本功能。
由于具有“鱼脑”及相应的活动特征,刚出生的婴儿并不怕水,在水里更为活跃,可以很容易地学会游泳。
两栖动物一般的婴儿阶段
胎儿出生以后,仿佛鱼来到了陆地上,需要像两栖动物进而像爬虫类一样学习如何适应陆地上的活动。
最初的0~6月龄婴儿通过学习蠕动和翻身,初次把鱼在水里的技能运用到陆地上;6月龄以上的婴儿,小脑迅速发展,并开始模仿两栖动物和爬虫类的运动——抬头匍匐和手脚爬行。
在爬行时,婴儿开始感觉到身体蕴含的能量和对自身的控制力,并因能达成的一些小目标而建立最初的成就感。这个阶段的运动对神经网络和注意力的发展非常重要。
过早开始站立或行走是不被提倡的,因为这意味着原始反射得不到足够的发展,从而产生多动,注意力不足或自主学习、独立做事的能力不强等问题。
哺乳动物一般的低龄幼儿阶段
从15个月到4岁属于低龄幼儿阶段。这个阶段孩子主要发展边缘脑(也可以叫做哺乳动物脑或情感脑)。边缘脑的发育是儿童建立内心安全感的基础,进而与他人建立并发展起稳定的社会关系。
低龄儿童在运动中就会产生两个阶段:腹部离地爬行的第一阶段,和像猴子一样在三维空间活动的第二阶段。直立、横向的前后运动、跳跃、攀爬、荡(秋千)等丰富的活动都是这个阶段的孩子最喜欢的。他们对三维空间产生良好的感知,发展出平衡感和协调能力,产生友谊和社交意识,并开始建立社交关系。孩子的个性开始树立和成形,这也是自信或叛逆发生的时期。
人类专属的儿童阶段
4岁以上的儿童脑部皮质部分开始发育,从而与其他哺乳动物区分开来。大脑皮质占人类大脑的三分之二,负责个人意识,思考和理解,并赋予我们想象力、创造力,让我们能够做出决策。这部分功能对我们的社会关系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4~6岁的儿童除了各种运动外,也很喜欢角色扮演或团队合作的活动,并在群体活动中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同时社会意识,文化和艺术感知进一步得到发展。
「 针对不同年龄段而设计 」
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脑部发育以及相应的运动能力的不同,儿童场所需要根据它所面对的年龄层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和侧重:
0~3岁的低龄儿童
低龄儿童正在经历从鱼类,两栖类,进入初步哺乳类动物的阶段,因此他们在运动中需要模拟类似动物的运动去促进他们的身体和大脑发展。爬坡、翻滚、颠簸和摇晃等活动类型能很好地促进孩子的平衡能力和协调感。
▲ 在室外微地形设计小滑梯,就能促成孩子不断地爬坡,滑下,再爬坡,再滑下……
▲ 针对低龄儿童设计的转盘,滑梯,秋千,低矮跳床等设施,目的都是通过不同的摇晃和颠簸促进孩子的平衡能力和协调感
对于室内的低龄儿童活动场所而言,赤足活动是被强烈建议的。98%的婴儿带着健康的双足来到世间,而当他们长大成人后,仅剩40%的人依然拥有健康的脚。这主要归因于足部系统锻炼的缺乏和错误使用。
▲ 针对低龄儿童的室内场所设计需要重点考虑赤足、爬和翻滚的需求
诸如攀爬类的器具,则非常不适合低龄儿童,因为他们的精细动作和协调能力仍未能满足相应的玩耍要求。
3,4岁以上的幼儿
3,4岁以上的幼儿,他们的大脑发育已经从比较完善的哺乳类动物过渡到灵猿类,并进一步发展出人类特有的运动和思维模式。因此他们的运动需求产生相应的变化——需要更多锻炼攀爬和平衡能力的场所和设施,同时也需要有更多的跑跳、抓握、释放等活动来训练反射,控制运动神经,包括大肌肉和精细肌肉的发展。而这些发展,将直接反馈到他们的大脑神经系统,形成他们的思维理论和经验。
▲ 更多挑战的攀爬和平衡装置
▲ 更多协作的多人秋千
混龄与不设上限
除了必要的年龄段针对性设计之外,儿童活动场所对活动需求的考虑应该是不设上限的。
孩子的运动能力是通过不断锻炼而一步步强化的。比如适合低龄儿童的高低起伏地形,其实对大龄儿童的骨骼发育和平衡系统也有良好的锻炼作用,并不代表大龄儿童就不再需要翻滚和爬行。
▲ 深受各个年龄段儿童欢迎的起伏地形设计
低龄儿童需要在家长的协助下才能在平衡木上行走,而高龄儿童则可以尝试在上面跳跃——这些能力都是通过他们不停玩耍“自我训练”而形成的。
▲ 同一个场所不同年龄段的玩法
必要的安全保障
另一方面,场地对低龄儿童区及高龄儿童区的明确区分是必要的,以保障孩子自由玩耍时的基本安全。
▲ 通过桥划分出低龄儿童区(0-3岁)和儿童区(3,4岁以上)
在德国,无论是任何儿童活动器具或活动场地,无论是针对3岁以下或者3岁以上,都有一系列规范要求,以满足孩子“安全自由无限制”玩耍的需求。
▲ 跌落高度大、挑战难度大的滑梯,德国限制只能6岁以上儿童玩耍
「 一切指向自然和自由 」
不论是针对性的适龄设计还是不设上限的混龄考虑,一切基于儿童脑发育和运动能力考虑而设计的儿童场所,都最终指向——为儿童创造可以自然而自由的活动的空间。
自然而自由的活动能唤醒儿童对运动的乐趣和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因此,所谓的“玩耍的规则”其实是说服成年人,尽量多地减少介入。
合适的儿童场所设计能提供这样的可能性,让监护者安心和放心地由孩子尽量多地自行探索,成年人仅进行引导和启发,必要时行使保护安全的监护责任。
▲ 必要时的监护、保护和引导
总体而言,儿童场所设计并不应该仅单独考虑某一方面,而应在安全和适龄的基础上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玩耍”体验,这将促进他们的身心发育,对他们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反思国内儿童群体的现状——年轻的父母普遍患有社会性的“教育焦虑症”而忽视了儿童自由玩耍的天性和重要性。真正为儿童考虑并且适合其身心发展需要的儿童场所显然是非常匮乏的。
▲ 玩耍是孩童的天性
因此,不论是儿童的心理研究、运动学教育还是儿童场所的设计理论、实践,都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漫漫长路——毕竟,一个美好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而一个不会玩耍的民族,在这个越来越多元化的世界,将是没有未来的。
撰文/皓宁 豆渣娜 图文编辑/ 豆渣娜
-END-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
图片来源于网络
Recommend
文化内容的IP制造者
麦稞文化创意公司(Atelier MIC,简称MIC)作为文化内容的IP制造者,拥有丰富的国内外跨界资源,提供符合现代商业趋势下“新生态”文化内容的运营策划、内容输出、场所设计、品牌打造及落地运营等业务。麦稞MIC拥有一支策划、建筑、设计、艺术、策展、广告、教育等复合型专业团队,服务于儿童引领、文化旅游、艺术活动等领域,致力于建立场所价值体系,带动场所再生。目前,麦稞总部位于中国上海,在德国汉堡设有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