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石成金的公共空间设计——从废弃旧港到活力新城
自创 | 资源 | 视野
Cases · Cooperation · View
伴随着工业化和战后重建,整个欧洲的城市化进程在已经过去二十世纪基本告一段落而转向小规模的城市更新和区域复兴,大规模的新城市设计已经很难在欧洲大陆重现。
然而在步入21世纪伊始,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却冒着极大可能失败的风险,在一个半废弃的旧港口建起一座完完全全的汉堡港口新城,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被誉为“汉堡之心”并占据汉堡黄金区位的港口新城
「 从废弃到炙手可热 」
汉堡港口新城的前世今生
汉堡港口新城(HafenCity)是欧洲现阶段最大的内城改造项目,被公认为欧洲最著名的临水新城(未来之城)的典范。港口新城的总面积达157公顷,其中陆地面积为127公顷,包含一个填海而成的人造公园。目前,新城的建设还在进行当中,预计于2025年全部完成。
从今天环境优美、活力满满的新城景象很难想象,汉堡港口城在二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一片半废弃的旧港口区域。用于隔离不同归属权土地的铁丝网随处可见,让内城来客望而生畏。
▲ 规划前半废弃的汉堡旧港口
这片半废弃的老港口在历史上曾有着非常高的地位——从中世纪到战后初期,它都是汉堡的主力港,不仅承担着重要的工业角色,也是欧洲通往美洲乃至世界的门户之一。然而,作为一个重要的战时交通枢纽和工业区,它在二战中成为盟军轰炸的目标,战争给港口的面貌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
▲ 二战前的汉堡港口
野心与赌博
为了激活这个充满历史渊源的港口,1997年,德国参议院决定在此处建设一个港口新城,将居住、休闲、旅游、商业和服务业结合在一起,并打造具有水上特色的、富有现代气息的新型城区。建设完成后,内城、仓库城和新城将完美融合成一个崭新的汉堡市中心。
▲ 汉堡港口新城城市设计方案鸟瞰
1999年,汉堡市政府举行了港口新城总规划的国际竞标,并于次年3月批准了港口新城总规划,着手推进一系列开发建设。
在此过程中,“野心勃勃”的新城计划以规模的空前巨大饱受争议——由于规模远远超出了汉堡再此之前所有城市更新项目,让港口新城的计划听起来像是一场冒进和赌博。如果这场赌博输了,最坏结果将是:新城沦为无人问津的死城,汉堡不仅将陷入经济黑洞,自身原有的声誉也将被摧毁,它离“世界城市”的目标也将愈加遥远。
野心的实现
从2003年建成第一栋港口新城建筑至今不到20年的时间,汉堡港口城的建设虽还在进行中,但已被社会、学界和一系列数据证明是成功的,它初步实现了当年的“野心”。
截至2016年5月,新城内已有500家企业入驻,其中包括40家含《明镜周刊》集团、联合利华德语区总部等著名企业在内的大型企业,吸收就业人口11000名,建成1734套住房单元,居民约2500人,其中15.5%居民家中有儿童,吸引私人投资85亿欧元,公共投资24亿欧元,其中土地出售带来收入约15亿欧元。到2025年项目完成时,港口新城将建成共计6500到7000套住房单元,预计居民数量将上升至13000到14000人。
「 公共空间最大化 」
汉堡港口城的成功由多种层面的因素促成,其中“引入更多的、最多的公共空间”毋庸置疑是成功要素中的重中之重。
公共空间是大多数人对一座城市建立的“第一印象”,汉堡港口城的规划者无疑深谙此点。整个港口新城有超过10公里的滨水岸线,规划中充分发挥了这个天然优势。依水而建的公共空间丰富多样,达28.5万平方米,约占据新城24%的陆地面积;与之相比,历史中心城区的公共空间仅占5%。大量滨水空间给港口城的生态环境带来显而易见的好处,从港口与易北河的广阔水面而来的清新空气让人如沐春风。
然而港口新城的管理者并没有因此满足,转而打起了私人开发商的主意。他们在与地产投资商签订的协议中,要求在私人用地里,划出一部分作为公共空间,由开发商投资建设,但建成后须面对公众开放且无权干预其间的公众活动——这成为港口新城独特的“私有公共空间”法则(Privatelyowned public space)法则。
这样的“霸王条款”使港口新城的地面公共空间面积占比从原有的24%增至37%,除此之外,另有7%的水上公共空间面积未计入其中。在37%的公共空间总量支撑下,连绵的公园,广场,步道得以将新城的公共区域完全无间断地连接为一个整体。
「 公共空间主题化 」
在此基础上,汉堡港口城并没有止步于公共空间的“数量”,而转向打造公共空间的“品质”。精心设计的三个主题公园节点,构成港口新城公共空间呈三角形的基本框架格局。这三个主题公园也被称为汉堡港口城的“三大明珠”,它们分别是:海洋棕榈岛儿童乐园Grasbrookpark、城市公园Lohsepark、人造小岛Baakenpark。
海洋棕榈岛
其中,海洋棕榈岛儿童乐园Grasbrookpark面积最小,为0.7公顷,建成时间也最早。它的初衷是建成一个“特别有活力的、深受人们喜爱的公园,为港口新城带来足够的人气并提升热度。”——事实上,没有比建成一个儿童活动场所更能吸引人气的设计了!
▲ 海洋棕榈岛儿童乐园Grasbrookpark设计方案
为了保证场所设计足够“吸睛”,公园的设计方案在大量的儿童参与和公众讨论后方才确定。建成后的Grasbrookpark以热带海洋棕榈岛为主题,玩水为主要特色活动,几乎考虑了所有儿童身心发展所需要的活动内容,所有场所用水均按德国规范达到饮用水标准,这种高规格的儿童嬉水乐园放眼整个德国,都屈指可数,可谓在运营上下了血本。
然而,事实证明这样的投入是完全值得的——棕榈岛儿童乐园建成后,很快就成为“夏季稀缺”、向往热带岛屿度假的汉堡家庭甚至周边城市孩子们嬉水的必到之所。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第一颗“明珠”对港口新城的点亮效果已然达成。
Lohsepark城市公园
而第二颗明珠Lohsepark城市公园位于新城中部,面积约4公顷,是港口新城最大的集中绿地,同时它也是连接新城南北的主要通道。Lohsepark城市公园在汉诺威火车站的遗址上建设,公园在规划时充分考虑了它的历史纪念意义——汉诺威火车站纪念馆和公园中铁轨片段的保留,诉说着二战中7,692名犹太人、辛提人和罗姆人被驱逐,其中6,000多人死亡的悲惨历史。
▲ Lohsepark城市公园设计方案
公园设计简洁不简单,宽敞的草坪、休息区、游乐区以及让人放松的休闲小径,像一条长长的绿色丝带,连通港口城的两块水域。整个公园充分考虑了周边居民和员工,以及大学生休闲的日常需求。除此之外,沿公园的南北方向还设计了一系列的儿童活动场所,一个小型篮球场,以及一个小型滑板区。
至此,承载着厚重历史、担当着中央绿轴的第二颗明珠开始在港口新城发光。
人造小岛Baakenpark
第三颗“明珠”Baakenpark可谓填海造公园的“特例”。因此,这个公园也算是一个人造“岛”。众所周知,填海造城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然而,港口新城此举并非为了增加建筑用地,而是为了增加公众活动用地。尽管建造代价不菲,但为了激活目前仍是荒地的港口城第三期,需要一个有特色的主题公园,把人群从河的对岸吸引过来。
▲ 人造小岛Baakenpark设计方案
这个公园也主打儿童活动场所,共分为三个区域:除东区为观景的小山丘之外,其余几乎都是提供儿童活动的场地,一大一小两个篮球场、一个足球场、攀爬架、沙池区、跳床区、田径道、大型秋千和游戏岛等应有尽有。
从建成后几个月的人气爆棚来看,完全可以预测Baakenpark作为第三颗“明珠”,将成为这一片区的开发新动力!
「 公共空间点亮新城活力 」
著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凯文·林奇曾指出,城市活力是评价城市设计的五项标准之首。因此,在新城的设计中,如何去点亮一个区域的活力通常成为城市设计和区域规划的出发点。
而城市的活力由人与城市空间的互动来体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城市的公共空间是构建城市活力的核心因素。汉堡港口城的城市设计无疑把握住了“以公共空间点亮新城活力”的这个关键点。
港口城的建设从西部开始,到东部再到南部的岛区,主要分为三期开发。从运营策略上,每一期的主题公园均优先于周边社区进行建设,用优质的环境和有特色的公共空间吸引周边人群。现在看来,这在新城的开发中不失为一个相当明智的选择。
而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主题设计上,从滨水和嬉水为主题的海洋棕榈岛儿童乐园Grasbrookpark,到承载厚重历史的Lohsepark城市公园,再到人造小岛Baakenpark,每一个公园又分别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特色,这帮助汉堡港口城获得更加丰富多元的公共空间以充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在这些公共空间中,不难发现每一个公园都把儿童活动诉求作为重点中的重点进行考虑,这样的设计使汉堡港口城获得了来源于儿童活动带来的满满活力,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大量周边居民的青睐。
多种因素和公共空间的的综合,最终化废墟为活力新城,点亮新的汉堡之心。
撰文/皓宁 豆渣娜 图文编辑/ 豆渣娜
-END-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
图片来源于网络
Recommend
文化内容的IP制造者
麦稞文化创意公司(Atelier MIC,简称MIC)作为文化内容的IP制造者,拥有丰富的国内外跨界资源,提供符合现代商业趋势下“新生态”文化内容的运营策划、内容输出、场所设计、品牌打造及落地运营等业务。麦稞MIC拥有一支策划、建筑、设计、艺术、策展、广告、教育等复合型专业团队,服务于儿童引领、文化旅游、艺术活动等领域,致力于建立场所价值体系,带动场所再生。目前,麦稞总部位于中国上海,在德国汉堡设有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