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与科技下的“奇幻自然之旅”

AtelierMic 麦稞MIC 2023-11-15



  自创  |     资源     |    视野  

 Cases · Cooperation · View 




 “Contemporary artworks that include video,film,slide,audio,or computer-based technologies are referred to as time-based media works because they have duration as a dimension and unfold to the viewer over time.”

      --- Guggenheim museum

“包括视频、电影、幻灯片、音频或基于计算机的技术的当代艺术品被称为基于时间的媒体作品。因为它们将持续的时间作为一个维度,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向观众展示。”

--- 古根海姆美术馆



如今到处随处可见“沉浸式体验”,“新媒体艺术”的字眼。那么你真正的了解这种艺术形式,体验之后真的沉浸其中,有感而发吗?你是否有想过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也能体验自然,仿佛身临他处?


从广义角度理解新媒体艺术可以归类于Digital Art,即数码艺术;或者Time Based Media Art,即时间作为基础的媒体艺术。


有趣的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方法来理解一下:将传统的艺术作品分为二维作品和三维作品。二维作品例如绘画、摄影等;三维作品例如雕塑、装置。而time based media art这个概念将艺术作品跨到了四维空间,即包含了时间的参与,以及观众的参与和感知。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时间段中的光、声音、气味、行动、空间对观者产生的影响,都是time based media art作品需要表达和展现的。


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全面发展,艺术结合科技的发展与思维的扩展,上升到了更高的感知层面,使观者有更深刻、更多维及沉浸式的体验。除了运用时间和感官元素以外,作品与观众的“互动”(Interactivity)成为重要的表现形式。这种互动可能是直接的接触,也可能是营造一个视觉幻像,再或者触动观者的感知来实现互动。





科普时间

新媒体艺术(New Media Art)是指:那些侧重利用了现代科技和新媒体形式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作品,这个概念包含了很多分支,主要有:数码艺术(digital art),电脑图绘艺术(computer graphics),电脑动画艺术(computer animation),虚拟艺术(vitual art),网络艺术(internet art),互动性艺术(interactive art),电子游戏艺术(video games),电脑机械艺术(computerrobotics),3D打印艺术品(3D printing),以及利用应用生物科技的艺术作品(art as biotechnology)。


今天介绍的这位艺术家便是通过新媒体艺术在不同的场域进行创作以及与不同的品牌合作,为观者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的体验和感知,实现艺术对于场所界限的突破和品牌价值的提升。



 刘佳玉

当代新媒体艺术家


刘佳玉

刘佳玉,1990年出生于中国辽宁,2014年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目前生活工作于北京,伦敦。


通过新媒体艺术和大自然中自然的反射性促来试图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多重关系,探究人们所持有观察自然的各种视角,探索数据源作为本质线索成为物件网络中的交流节点在不同的场域间互相穿梭,遭遇,排斥,渗透与融合。通过空间的拼贴与置换从而引起观众的行为反应与情感共鸣,这使得她的创作本身永远处于人们的“再创作”中。


她的装置和影片在国际上被报道于ITN N2K,Inhabitat,VICE,Arduino,Designboom,Fubiz等。作品多次参展于V&A,Watersman Art Centre , Helen Hamlyn Centre ,约克美术馆, 今日美术馆,金鸡湖美术馆,时代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宝龙美术馆,中央美院美术馆,K11艺术中心等 ,她曾入围Lumen digital art艺术奖以及Aesthetica art 艺术奖并多次参加伦敦艺术节,伦敦动态艺术博览会以及伦敦时装周等。同时她也与众多品牌进行合作:爱彼, 罗博报告, Mo&co, OPPO, 雷克萨斯,嘉人等,也多次与公共艺术空间的商业项目合作,例如:瑞虹天地,上海汉中路地铁站,三亚华宇酒店。


通过让不同地域之间的自然元素相互交错结合,佳玉希望能够给人们带来一些时空错置的梦境感受。那我们就跟随刘佳玉来一趟自然之旅


佳玉所呈现的作品,通过不同的媒介以及技术的运用,在城市中重现“他处”的自然风景,让为了生活奔波的都市人停下了匆忙的脚步。这种奇妙的结合让观众心生豁达与平静,感受其情感中细腻而真实的力量,更是对渴望隐逸生活与恬静自然的感同身受。



Tracing the Sky

伫林染天


 

年份:2019

尺寸:长2000cm,宽800cm,高350cm

技术:增强现实,VVVV,3D扫描,3D投影

伫林染天项目由英国曼切斯特政府领导,FutrueEverthing主办,OPPO赞助



位于现代城市中心,地处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下方深处,作品试图建立出一个平静的沉浸式体验空间。通过三维扫描,重塑建筑空间并将其生成的立体投影附着于空间结构表层;呈现出水墨式的漂浮动态效果,晕染所在空间,观众可与之进行密切互动。





依托于增强现实技术,当观者使用移动端与空间发生互动时,手指的触碰成为人机与环境空间的联结,使仰望的行为成为牵引。天蓝色的光影渐进渐出于白色云雾之中,轮廓的痕迹忽隐忽现,使时空的裂缝被捕捉并重塑。





作品将借助科技的手段,试图在场域内叠加虚拟与现实,历史与未来。运用前沿的技术辅助,联结人、机、环境,将虚拟手段反馈于现实效果,创造出观者、环境、作品之间交互的多元可能性。同时,作品实验性地以新生技术手段反观人文情怀,运用虚拟的手段对现实进行强化,使用现实的真实数据所产生的虚拟效果来讨论虚拟艺术的写实本质,利用媒介的边界性来试探当下虚拟与真实间的混合现实时代。



The side valley

谷边


 

年份:2018

尺寸:长1100cm,宽370cm,高10cm

媒介材料:不锈钢,半透明液体,机器深度学习,实时渲染

技术:机器深度学习,实时渲染

首次发表:爱彼手表 x 罗博报告 x 刘佳玉 艺术委托创作

场地支持:CHAO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学习而产生出的未知结果,为新媒体艺术在内容呈现中增加了更多维度的可能性。佳玉采集汝山谷的风向与风速数据,通过机器深度学习,实时渲染呈现出汝山谷湖面的水波和天空影像,将汝山谷的自然环境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于展览现场,试图以“谷边”挑战人们对环境的感知,在异地感受汝山谷真实而隐形的力量,触发观众对自然和时间的多向思考。





此外,她还在采风时将汝山谷牛群的铃铛声和当地乐器的奏鸣声录制后融入于作品中,在中国时区的上午时分随机响起,巧妙地将让瑞士与中国两地之间的自然元素产生交流,为观众带来时空错置的感受。 





人们对时间的理解,总是饱含着对自然以及生命意义的探索。当俯瞰这个犹如身临汝山谷顶的装置时,眼前所见即是真实的虚幻又是虚幻的真实,即是化繁为简的外现又是由浅入深的牵引。通过实时连接,它持续地鼓励观者在已知中探索着未知。



The riverside

河边


 

年份:2017

尺寸:长700cm,宽300cm,高60cm

媒介材料:混凝土,中密度纤维板,高分子聚苯乙烯

技术:Houdini,VVVV,3D扫描,实时渲染投影,数控机床,Maxmsp

首次发表:The Riverside Festival,伦敦,英国



新媒体打破了艺术创作原有的时空观,而不同文化在“虫洞”间相互穿梭、遭遇、排斥、渗透、融合。佳玉的作品从个人文化身份出发,通过实时数据源的提取所建立的虚拟影像,呈现出两条河及其背后潜在叙事的拼接,尝试捕捉新媒体语境下的“文化虫洞”。





由真实的河床雕塑和“川流不息”的虚拟溪水组成,逼真的水波反光在溪水表面弹跳,同步反映着八个时区之外的日光与月光变换,佳玉通过此作品在泰晤士河边重现了流经中国长城的小溪。流水孕育文明,因而也成为世界各地不同文明的象征,刘佳玉通过“流水”的情感隐喻,用一种美妙和沉浸式的形式呈现出来,实现了不同文化在技术时代的相互交流。



Ocean wave

海浪


 

年份:2017

尺寸:长700-1500cm,宽210cm,高20cm

媒介材料:有机玻璃,铝合金构架,马达,碳纤维,发光二极管

首次发表:10th Kinectica Art Fair,伦敦,英国



当海浪带着它的神秘属性实时地蔓延出墙体时,佳玉想让每一个观察者融入到周围环境的对话中,以一个新的维度去体验自然。





通过无线信号控制电机的运动和LED光块的颜色,光块的颜色变化根据不同位置的坐标表现不同的渐变颜色,通过摄像机3-5秒不等的长曝光拍摄得到平面的海浪数据可视化图形,实现实时的数据传输以及海浪的数据可视化。变化的光条仿佛海浪缓缓拍打进观众的心田,海风迎面吹来。让人犹如置身海边,科技与自然的巧妙结合打破了场所给人们的限制。





Iceland

冰屿


 

年份:2016

尺寸:长1000cm,宽380cm,高120cm

媒介材料:树脂,发光二极管

技术:3D扫描,数控机床,3D打印

委托制作:三亚华宇集团




三亚位于海南岛的最南端,具有热带海滨风景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一年四季都很炎热,而这一点正是佳玉感兴趣和创作的点,她一直在探索公共艺术装置对周围环境和观者心理的影响。此作品也突破了地理环境对于我们的限制和想象。





取材自令人震撼的冰岛秋色,利用酒店溪流边的自然石块,通过实地室外3D扫描,根据冰山的主要视觉点进行等待位置的分布,通过对冰山原始颜色的采集控制LED灯带中,建造出可发光的复合材料,巧妙地拼接装配在石头的表面,运用科技和艺术手段进行了一次美妙奇幻的环境迁移。将两个极其不对等的地理位置景观相结合,与之生成一个新的空间,通过展示作品地点的矛盾性,探索人对空间的经验感知与装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当夜晚降临,缓缓的蓝色光晕创造出冰山效果的独特景观。



Glowworm garden

萤火虫


 

年份:2016

尺寸:长10cm,宽10cm,高10cm

媒介材料:树脂,二极管,聚乳酸

技术:Java,红外线传感器,数控机床,3D打印

委托制作:上海瑞虹天地集团



这件作品被安置在上海瑞虹天地月亮湾,灵感来源于新西兰萤火虫洞的奇妙景观。那里总是吸引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去游玩,所以佳玉便萌发了在月亮湾创造出在夏季走进萤火虫洞的场景。



 


装置由750个单体组成,每一件单体由3,5,8数量不等的LED组成,通过分析萤火虫洞的闪烁频率参数来分别控制750个单体的蓝色光影呼吸效果,通过在石台阶下方安置红外线传感器来控制与人之间的互动跟随效果。当观众从草坪中的石台阶上穿过时,草丛中的装置会随着观众的移动产生不同的光影效果,从蓝色渐变成荧黄色直至消失不见,仿佛街边的萤火虫飞远,从而完成人工情景与自然情景与自然情景的对话。



 “Within invisibility (隐形之内)”

年份:2014

尺寸:长80-130cm,宽20cm,高5cm

媒介材料:有机玻璃管,全彩二极管,柔性电子风扇,舵机

技术:C++,Arduino,数控机床,激光切割

数据来源:2013年中国40个城市的风力数据

首次发表:RCA 2014毕业展,伦敦,英国


 “Happy recipe”,音乐互动装置

年份:2018

尺寸:尺寸可变

媒介材料:新鲜蔬菜水果,金属框架

技术:C++

首次发表:李宇春流行实验室《菜市场》,太古汇,上海



在接下来的项目中,麦稞将会邀请佳玉参与一些项目的场景打造和场所体验,佳玉也针对我们的几个提问进行了详细的回答(回答附语音版)。


Q1:您的创作灵感?您如何定义自己?什么是您作品中最为独特的?


刘佳玉:大自然是个非常重要的元素,贯穿了我所有的作品。所以自然就是创作的灵感吧。我可能不擅长去定义自己,因为自己觉得还有很多新的东西没有去尝试,不管是在作品上,还是对自己的、个人的突破上,都具有不确定性,更多的可能性。特点场域我认为是我作为特别的一点,场域是我最大的不同和特别地方。从之前的作品可以看出,其实我的每一个作品都与最终所展出的地点有着密切的关联和连结,我不断的去使用不同坐标之间的空间、景象、故事去进行嫁接以及拼贴置换的时候,那我们最终展出的这个空间中的一些因素其实对于我的创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它最核心的一点。所以不同的展出空间也会衍生出不同的创作思路、故事情节以及最终呈现给观众的一种体验。


Q2:您认为场景打造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刘佳玉:这个问题我们先从场景打造和艺术两点分别去分析。先分析一下场景打造。我个人认为场景打造它最主要的、最核心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创作出一个空间,然后拥有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从而给观众带来一种全新的沉浸式体验。通过往期案例可以发现,我们现在一味的在形式上去打造沉浸式的空间,比如说但凡是观众能够可以看到的地方,全部都是一些设计元素以及丰富的色彩,大家可能会误认为这样的一个空间便是一个沉浸式体验的空间。其实不然,如果只是通过在形式上一味去借鉴一些艺术作品而去打造,那我们只能说可能会是一个沉浸式的空间,但它不是沉浸式的体验空间。因为体验往往与感官相连结,普遍认为感官就是观众所看、所听。但其实不是,感官重要的一点是在于感受,因为有了感受,才会有这种体验,从而才会产生一种思考和想象。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场景打造或者说空间的运用,大家都希望能与艺术之间产生互补,有一个相互作用的关系。


从艺术层面来讲,我们先分析一下艺术作品。特别是从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它特别核心的两点是创作概念以及概念与观众之间连结的关键点,这个点往往是需要我们去寻找一种共鸣,这个共鸣既是创作者的、也是作品的、也是观众的,所以这种概念和共鸣应该是艺术特别重要的两个元素。


分析完场景打造与艺术,那么我们总结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内容上,我们有一条完整的故事线,这条故事线是通过寻找观众的共鸣而完成的,观众伴随着这种共鸣,在空间当中去感受一种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体验。在作品的形式上,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艺术的审美去打造视觉效果。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将艺术与场景打造相互连结,那么可以去增强空间的观感体验,从而大大提升和开阔场景空间的更多可能性以及不同空间之间的连续性。


Q3:一直以来您都有和商业品牌进行合作,您认为您的作品和商业的融合点有哪些?或者说您如何与商业结合?


刘佳玉:通过往期作品,大家会发现我和商业的品牌合作还挺多的。而且每次的合作还挺不一样,有的是赞助、有的是品牌联名、有的是品牌的艺术项目等等。虽然合作形式有很多,但我觉得自己挺幸运的一点是,我们合作的品牌几乎都不是第一次和艺术进行跨界或者说拓展,之前他们都有和艺术家进行过合作或者艺术领域的探索。所以我和商业品牌的合作,无论怎样的合作形式,都还是特别愉快的,一是源于双方都有经验,特别是品牌方,它对你的认可和支持在艺术创作中是比较重要的;二是合作过的品牌方有一些时间的沉淀以及艺术领域的拓展经验,所以它们在我的每一次创作过程中,几乎没有给我什么限制条件,给到我非常大的自由创作维度以及发挥空间。很多时候品牌过分的干预创作的后果可能就是大家合作的都不开心,而作品既不艺术也不商业。所以我认为艺术家与商业的合作,相互尊重和信任是非常重要的。每位艺术家都会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去抓住品牌的特点,并通过自己作品的故事线去阐释给观众。


说到我的作品和商业的融合点,我们不如放大一点去看:新媒体艺术与商业的融合点。新媒体艺术更强调体验和感受,同时注重观众进入作品空间后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这是以往传统的作品形式,比如雕塑或者绘画作品很难达到的,邀请观众进来,将作品搬出去。我认为这是新媒体艺术的特点。正是这一点让更多的商业空间或者品牌看到了合作的机会和可能性。另外新媒体艺术更加大众化和流行化,拉近了艺术作品与观众的距离,从而让公众能够真正的参与到作品当中,去与作品甚至说艺术产生了互动 “公众的互动”,既是新媒体艺术的特性,也是商业品牌想要进行艺术连结或者合作的驱动力。


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着强大的共通点,所以我作为新媒体艺术家,在于商业进行结合的时候,并没有特意的去结合,没有说必须得紧扣品牌的中心思想,或者说一定要以品牌为出发点等等。其实新媒体艺术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本身就给了这种合作很多的可能性。所以新媒体艺术这种表现形式确实是最容易与商业、场所等进行合作的。



 MO&Co. x liu jiayu联名创作,艺术装置

年份:2018

媒介材料:光敏树脂

技术:3D扫描,数控机床,3D打印

首次发表:Garage3000. IFS雕塑花园,成都,中国



麦稞与艺术家联合,时常是运用艺术手段去建造一个环境,切合场域、在地文化属性和来往者的特性,去营造一个真正的体验空间,一个“来了就会有不同的感触,来了就不想走”的场所


通过新媒体艺术对于科技的运用和多感官的体验特性,还可以与夜间场所完美结合,打造夜间的内容亮点,形成特色化夜间游览项目。


不仅丰富了参观者的旅程体验,更能够深化旅游资源开发,延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高景区或者是场所的转化率。在商业区域及娱乐项目中,夜游概念的植入能大幅度提高人流聚集的效应从而起到在各个层面改善商业环境,提升商业区域价值和优化商业结构。




撰文/玺蓓  图文编辑/玺蓓 



-END-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

图片及资料来源于@Liu jiayu. Studio




Recommend


3D Mapping 立体光雕投影下的“夜光森林”

废弃石阵遗址再灯光下的神奇复苏

街头艺术与商业的结合,如何带来更多价值





文化内容的IP制造者


麦稞文化创意公司(Atelier MIC,简称MIC)作为文化内容的IP制造者,拥有丰富的国内外跨界资源,提供符合现代商业趋势下“新生态”文化内容的运营策划、内容输出、场所设计、品牌打造及落地运营等业务。麦稞MIC拥有一支策划、建筑、设计、艺术、策展、广告、教育等复合型专业团队,服务于儿童引领、文化旅游、艺术活动等领域,致力于建立场所价值体系,带动场所再生。目前,麦稞总部位于中国上海,在成都、德国汉堡设有分支机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