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麦稞作品 | 园于申活——露香园记录展

麦稞MIC 麦稞MIC 2022-04-21



  自创  |    资源    |   视野  

 Cases · Cooperation · View 




 

▲ 园于申活:露香园记录展 视频



传承,不等于“守旧”;

创新,亦不代表抛弃传统。

当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以新“面孔”展示时,

文化的魅力被演绎的淋漓尽致,

我们不得不承认 “创新”和“传承”无疑是天生一对。



© 源于网络



文化,是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是一种历史现象,

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

它与我们生活甚远,

却又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

它的独特性体现无疑是——文化。

一个城市的居住者才是这个城市真正的主人;

一个城市的居住者精神,

才是实现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创造之源。



 © 源于网络



2018年,

麦稞有幸接到上海城投露香园项目文化展览的委托。



露香园——

位于传统的上海老城厢,

隶属老城厢的第二象限。



▲ 现露香园在老城厢中的地理位置



它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时期“一座园”,

到民国至解放时期浮华之巅的九亩地、

再到精雕细琢的今日露香园。

露香园可谓申城四百余年发展之路

及城市文明的浓缩之地。



▲ 露香园街道 上海实验小学街景 © 孙翔



而我们无法仅限浮于表面去展示她。

于此,我们以时间线索将露香园划分为四个阶段,

并串联数个重要节点,

以试图探讨露香“园”与 “申”城的深度关联。


为让信息具有可“读”性,

我们进行了内容的再提炼和艺术的加工,

将研究转以图像进行直观的输出,

来尽可能保留其“原味”。






“释“





▲露香园记录展现场



我们将展览主题定为“园于申活”,

试图以一园之“小”,折射申城之大。


并划分“前世”与“今生”两个部分

分别在大宅宅院第一进的一层

和地下一层进行展示,

以此展现露香园所在老城厢

在不同时期的面貌、风物、民生;

另一方面,则勾勒出露香园的复兴之路。



▲ 展览平面图



一层:露香园“前世”

记录着老城厢露香园

演变、缘起、浮沉、复兴的历史变迁。




尺寸:1.78 x 0.65 cm

呈现方式:数字投影





尽管上海400年的沧桑巨变,但露香“园”在“申”城大背景中依然占据了重要位置。她蕴藏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上海历久弥新的城市风貌、人文与生活变迁一起描绘成栩栩如生园于申活的文化画卷。





城墙砌而拆;水路阡陌纵横,终大半淡去;却依然在肌理变化中找到历史的印迹。这些印迹印证着历史的发展,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了解历史文脉发展,我们同样按时间线索划分为明、清、民国和当代四个阶段,考证其间以老城厢作为“上海之根”的城市肌理演变,在演变之中提炼出城墙、道路、水系、重要城市节点等信息图层,通过艺术加工成为水墨风格,并以数字投影的可视化手法在长案上进行近距离的呈现。






尺寸:长6.7米

呈现方式:多媒体互动墙





露香园,缘起于明嘉靖年间顾氏兴建的私家园林,与豫园、日涉园齐名,同为沪上“三大名园”。它远不止于“苑囿”,更是明代江南士大夫生活方式、思想文化的缩影。这一切都与露香园及顾氏密不可分。


固此,我们将由顾氏家族的族谱为突破点,

了解园中之人的生平事迹,

并试图将人(顾家)-事(考究产物)-场所(露香园)联系起来。


最终,在其中提取了顾氏家谱、露香池石、顾绣、顾海振墨、顾菜、水蜜桃、藕粉7个要素,融入到整个露香园的互动呈现中。


经梳理的顾氏主要人员

▲ 要素展示呈现



为将昔日艺文世家的生活“重现”,

我们做了大量的研究。

而昔人已故,实物不复存焉,

如今除了一处地名外,没有任何痕迹留存。

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关于露香园的记录,

是与顾名世同时代文人朱察卿游园后

所记的寥寥数百字。



▲ 朱察卿《露香园记》

图为当代知名书法家欧阳前林誊写版本



基于文字描述,我们进行园林平面布局的大胆推测。同时,参考了大量的明代园林建筑,以及明代人物的服饰特色,还翻阅了大量的明代画作,找出其中关于士大夫生活的描绘场景,尽可能为园林中的每个场景找到参考的依据,最后形成一张全景图。





顾氏露香园与我们现代生活相差甚远,为让观者沉浸“园”中,我们希望通过一种交互的方式与人们娓娓道来。将露香园通过多媒体互动墙进行呈现,并将提炼的要素转为互动点,通过与人的交互感应,触发画面的变化,让人在互动当中去探索并获悉信息,以此感受顾家士大夫生活方式。






尺寸:长6.1米x0.686米

呈现方式:LED屏手绘动画长卷





随着顾家的衰落园林破败湮灭。

老城厢西北角的露香园终为“九亩地”的新地名所取代,

在清末和民国的百年浮光掠影中浮浮沉沉。


不论是娱乐业聚集的“南市剧场圈”,

还是熙熙攘攘的城厢街道,

或是遍布其间的中西合璧的新旧里弄建筑,

无不诉说着这段仿佛并未远去的历史。





为将充满老上海风情的九亩地街景进行艺术地重现,我们研究了现存保留建筑、存留的街景影像片段、历史文献等资料。经过深度挖掘、肌理推敲、建模分析、转绘上色、动画制作等数道艺术加工,创作出取材于老城厢露香园路街景的民国时期九亩地区域活色生香的街巷里弄的生活景象。


借鉴国画中散点透视的手法,以露香园路的一侧为主要展示面,同时延伸出与之相连的里弄空间。最终在LED屏上呈现出6米的动态长卷。





整幅画卷共绘制了900多个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或是商贩,或是行人,或是学生,或是居民,形态各异,拥有不同的行为活动;同时还绘有黄包车、自行车、骡马车辆等40余辆,并绘制大量的植物与云纹渲染整体的氛围。

 

为了生动地呈现街头景象,我们将人物、车马、招旗以及部分云纹进行了动画设计。最终将处于浮华之巅的老城厢“康衢四达,商肆如林”的街景进行入木三分的演绎。










如今,申城的历史和文化,

依然无时无刻不处于再创造、再生长之中。

正如展览所呈现,

今日“露香园”是一次别样的城市更新实践。


当代露香园的“复兴”,所指向的绝非单一向度,而是来自历史不同深度的回响。展览以留白之思维,设置一方宁静,以此连接地下一层,讲述露香园“今世”的思考。





地下一层为露香园“今世”

展陈的主题城厢演变老宅印象廿年雕琢三个板块组成。分别讲述上海老城厢的数百年演变,露香园区域的历史老建筑瑰宝,和上海城投对露香园新文化人居城市更新的二十年探索雕琢。





我们采用照片纪实、平面设计和保留老物件展示的展陈手段,在地下一层原原本本地纪录和呈现这段白纸上重塑老城厢文脉的城市更新历程。







园于申活 圆于生活



不止于展览,我们将露香园的传奇用一条时间轴,三个维度,镌入文字,版入书册。以跨越四百年的传奇为主题,用娓娓道来的故事、翔实的资料和图文纪录,编撰和抒写这片土地上的人文、记忆与生活,带人们了解它四百多年的历史沉淀,展现当代上海城市更新和文化人居之美。




除此之外,我们还将露香园的文化魅力衍生出了文创产品。将小小的中秋礼品微缩了老城厢露香园百年街巷与里弄的繁华,重现于今时城厢,以【展】忆昔,动情于百态真味,以【意】成盒。以此送上园于申活,圆满生活的美好祝福。





露香园

百年来存在着怎样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状态?

而今又以何种方式得以延续?

再如何将存于上海人心中的文化乡愁

与当下建立联结?

这只是一个开始……



复兴之路,未完待续

……

(展馆目前暂不对外开放)





更多关于展品相关系列

请持续关注麦稞平台!



项目名称:园于申活——露香园记录展

委托单位:上海城投控股

项目地点:上海

策展单位:上海麦稞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19年

展厅面积:一层60m²、地下一层300m²

主创团队:朱敏贤、董晚璐、李娜

设计团队:吴伟、成国强、赵康、任潇宇、樊轩妤、冯剑辉、忻恺



Cooperation Opportunities

类似项目合作


如有意进行文化相关的场所策划、出版物等内容

可在后台与MIC麦稞取得系。




内容策划、撰文 / 朱师傅、豆渣娜、柳小鹿

版面设计 / 柳小鹿

视频 / 扔小鱼  摄影 / 小云南




-END-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

© 上海城投控股 / 麦稞文化创意(MIC)







文化内容的IP制造者


麦稞文化创意公司(Atelier MIC,简称MIC)作为文化内容的IP制造者,拥有丰富的国内外跨界资源,提供符合现代商业趋势下“新生态”文化内容的运营策划、内容输出、场所设计、品牌打造及落地运营咨询等业务。我们拥有一支策划、建筑、设计、艺术、策展、广告、动漫、教育等复合型专业团队,服务于儿童引领、文化再生领域,致力于建立场所价值体系,带动场所再生。目前,总部位于中国上海,在汉堡(德国)、成都(中国)设有分支机构。


市场:marketing@ateliermic.cn

人事:info@ateliermic.cn

品牌:media@ateliermic.cn

商务洽谈:13122704016(朱女士)

微信:MIC-studio

微博:MIC麦稞


加入麦稞(点击


设计项目负责人 | 场所设计师 | 旅游策划师

实习生(长期开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