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CTV不是CCTV: 什么时候“中国中央电视台”不再是“闭路电视”?

2016-09-07 Raymond Huo 海外创出四重天



巴黎震撼


来自巴黎的震撼是无声的、更是极具渗透力的。1990年第一次去巴黎,街头两旁古色古香。尽管不知道哪一块砖是属于哪个年代,但扑面而来的“原汁原味”,让你一下子贴近了历史。套一句学究气的话,就是一下子让你体会到那种文化底蕴!尤其是你刚刚离开北京,刚砌的长城,愣要你想象那是秦砖汉瓦,更有导游们的高音喇叭,一会儿是“十五的月亮”,一会儿“郎呀妹呀”,何来文化品味?


等参观完卢浮宫(Musee du Louvre),巴黎的这种文化撞击就不单是一种扑面而来的震撼,更是一种挑衅和法国人独有的自信、自大和文化自豪!


别的不说了,卢浮宫每一件馆藏介绍,抑或普通标牌,都是毫无商量余地的纯粹法文。难以想象罗浮宫会来个中国故宫式的双语对照:好端端的漂亮中文,偏要安上不文不白的英语,彷佛只有配上洋文才能显出身价!


回到巴黎街道,法国朋友就打趣地劝我不要说英文,因为“English is so easy a language — even Americans can speak.”(英语是这么简单的语言,连美国佬都会讲)。



CCTV不是CCTV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中央电视台”有了洋名:CCTV,自然是China Central Television的缩写。


CCTV不像“美国之音“(VOA)那样主要是给外国人设计的媒体,难以想象中国十几亿人会把英语当作第一语言,否则为什么堂堂央视会用洋文而非母语做标识?做为“党和国家喉舌”的中国第一大电视台,自然不会涉及到像航空公司那种”“国际管制”,因此不存在什么“世界惯例”,非要统一用英文或其它语言起名字的道理。


那么中国中央电视台为什么不可用中文缩写为“中视”、“央视”或“华视”呢?中文字原本就是象形文字,设计个Logo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偏巧CCTV作为英文,最直接最常用的意思是“Closed Circuit Television”(闭路电视)。留心一下奥克兰街头,时常会见到一辆不大不小面包车,车身刷着“CCTV”,那是专管安装和维修闭路电视以及做闭路电视监控业务的。


试想,拥有全球最大收视群,有几十个频道,借助空中卫星和地面转播站几乎覆盖全球的中国中央电视台,却天天顶着一个“闭路电视”的标识,这是个多么典雅的幽默呀!


仓颉若是有知,一定后悔当初没有直接用拼音来创造汉字!


当然也有人会认为CCTV作为“闭路电视”,只是在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地方才会被误解(或曰正解),在中国,CCTV早就是“中国中央电视台了”。这种解释也有道理。但更可怕的解释是,原来CCTV作为中国央视的英文缩写,只有给不讲英文的人看,才会不被误解!




中文、汉语、普通话、国语、华语


综合网上搜寻,中文大致有“汉语”、“普通话”、“国语”、“华语”等等诸多叫法,大致有六个要点:


一. 现代汉语标准语承继于“官话”体系,而“官话”体系始于北宋,到元、明基本定型。


二. 1909年,清政府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将当时通用的官话正式命名为“国语”。这是汉语标准语首次得到官方命名。


三. 1911年民国建立,汉语标准语推动计划重新得以推展。1913年的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了史称“老国音”的国音系统,其特点是“京音为主,兼顾南北”。


四. 1924年 - 1926年,增修国音字典委员会将国音修订为“以北京的普通读法为标准”,即“新国音”。


五. 1932年5月,正式公布并出版新国音为准《国音常用字汇》,这代表着现代汉语标准语第一个系统 —— 国语系统的正式成形。1949年以后的国语系统、普通话系统、华语系统,均源于这个时期的国语。


六. 台湾地区1945年至戒严结束,一直以1932年以来大陆时期的国语发音作为汉语标准语。尽管带台湾味的国语发音与邓丽君式的“标准国语”相差甚远。而东南亚华人社区,习惯称汉语为“华语”。


看来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工作,还远远没有结束。



中国央视的责任


但有几点是确定的:


第一, 尽管汉语发音不同(指方言文化群),但文字除简繁之分外,几乎完全相同。


第二, 要想外国人尊重我们,我们首先得尊重自己,而尊重文化语言是起码的第一步。


第三, 中国中央电视台如果非要用英语作为标识不可,那也应该采用一个没有明显漏洞的英文缩写,如CTV就比CCTV好。


总而言之,作为中国电视传媒龙头的中国中央电视台,带头表示一下对祖国文字的喜爱,责无旁贷。


抛砖引玉


无论是商号、标牌还是其它什么,凡事中洋文对照,在中国也流行好几十年了。就像大街上流行大盖帽和制服一样,瘾过足了,就可腾出手做些修正。我们海外华人,作为“主流中文”体系中的一个弱势群体,这样呼吁一下,不知能不能起到一些抛砖引玉性的呼吁作用。


此砖引出的第一块玉,出自John Morgan之手。他七十年代从新西兰赴北京学中文,还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字“穆茂盛”。他听了我的电台节目后给我发来一封电子邮件,相关段落照录如下:



In the truly brilliant first chapter of The True Story of Ah Q, and to a less brilliantly satirical degree throughout the rest of his writings, Lu Xun complained by obvious implication of the tendency of Chinese affairs to go around and around in loops. 


One wonders how the party responsible for giving Zhong Guo Zhong Yang Dian Shi Tai the English name CCTV meant to relate to that complaint of Lu Xun’s. Do they mean to affirm his point or negate it? 


It is true that it can be gratifying when situations go around and around in loops, but, I submit, only when they do so with subtle and interesting variations. 


The English term “closed circuit television” contains the words “closed circuit” and those words have to my mind a chilling suggestion of situations that go around and around in loops with no variation whatsoever, subtle or otherwise. Thus I don’t like the term “closed circuit television” even in its ordinary English usage and I certainly do not approve of implicitly linking it with a Chinese television service, especially a major one.   


           

关于“CCTV”不是“ CCTV” 的话题,让这位热爱中文的“洋人”联想到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于是,从他理解中的中国“兜圈子文化”,到“CCTV”英文中的原意乃至演变成“中国中央电视台”再还原“闭路电视”本义,论证了他的观点:此电视非彼电视,这个洋名不适合中国中央电视台。


穆茂盛的这篇英文写得很智慧,译成中文怕失去原汁原味,因此一字不动地照录。 


 ( 这篇文章写于2007年12月14日,当时我主持新西兰华人广播电台AM936时事述评节目《南北时空》,这是当时的话题之一。将节目整理而成的文章先发表在新西兰平面媒体上,后来文章收入北师大2011版《海外创出四重天》。这次改动了几个错别字。)



近期文章链接


【诗文】译诗两首:见与不见

【旧闻新读】天王华仔

【旧闻新读】中医拔罐

【转载】深度分析:为什么华人精英右翼多?

【诗词】贺新郎,仿《读史》

【法律】“华人小心”和对这一类文章的小心

【法律】正当防卫

【快讯】最新民调:菲尔高夫绝对领先

【法律】建筑行业“上岗证”



本专栏有一部分内容选自作者已经出版的《蓝天白云》(北京:朝华出版社2015版,网购请联络文轩网:http://m.winxuan.com/product/1201170253)和《海外创出四重天》(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但大部分内容取自专门为这个微信专栏而编写的最新文章。转发和引用文章请注明出处。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文轩网《蓝天白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