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平静得自于正见【阿姜查尊者】
真正的平静得自于正见
面对各式各样的情境,反而可以成为平静生起的“因”。过去我对自己的愚痴和错误一点自觉意识也没有,只要心受到外界干扰,就会设法逃避、远离。我那时的行为等于远离了平静,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逃离它。我不想看到这个或听到那些,也不愿去思考或经验各种繁复的事物,丝毫不知道这就是烦恼本身。当时我满脑子认为:只要走开便能让自己远离人群和状况,不须面对扰人的事物或听见不顺耳的言论;所以,能避得愈远愈好。
许多年过去了,经历种种不期而遇的事件后,迫使我在各方面改变了不少。出家这么多年后,我剃度的弟子愈来愈多,寻访我的人也与日俱增。随着身旁追随者的增加,我想逃也没法逃,被迫再次开始面对事物。我的耳朵必须去听,眼睛必须去看。自从为人师表后,反而使我开始得到更多认知;这些认知带来了许多智慧和放下。虽然身边总是事件不断,我却学会了不去执取,反要随时放下。由于这些经历,使我比过去善巧许多。
痛苦袭卷而来时,我仍处之泰然,并没有因想逃避而弄巧成拙。过去,我在禅修中,一心只想得到平静,以为外在环境是主要能助我达到平静的原因之一,根本不明白拥有正见才是领悟平静的所在。
我常提到,平静有两种。智者将它分为从观慧中所得的定,和从安止中所得的定。从奢摩他中所得的定,眼睛必须不见色,耳朵必须不听声,鼻子不去嗅味道等等。只要不去听、不知道,就能安住平静中。这种平静有其好处,但有意义吗?有,它是有意义,但不究竟,也有时效性,并没有稳固的基础。当六根(感官)面对不顺心的六尘(外尘)互相纠葛,导致智慧无从产生。原因在于:人总认为是外在条件使他无法平静。
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你决心要直接面对、不再逃避,你会逐渐明白,其实不平静的原因并非源自外在因素和状况,而是妄见所造成的。我时常这般告诫我的弟子说:如果你们真的有心要在禅修中寻求平静,一定能寻获那无色、无声、无有一物会干扰你的寂止所在;由于此处没有任何会刺激你的东西,你的心自然会安住平稳下来。一旦拥有这种体验时,应好好审察它,看它到底有多少能耐:当你出定之后,根尘开始接触,去注意你是怎么变得快乐、不快乐的;如何欢欣、沮丧的,心又是怎么受干扰的。从这当中才会领悟到,这种平静并非真实的平静。
让经验里的经验,只是经验。有东西使我们愉快时,我们就认定它是好的;有东西让我们不悦时,我们就说它是不好的。这都不过是我们的分别心对外在对象(外尘)所下的定义。明白这点后,等于有了审视外尘的基础,能如实看清它们的本然。禅修中带有平静时,是不需太多思惟的,因为寂止的心自会产生某种觉性的敏觉力。它不是思惟,而是称作“择法”(dhammavicaya)。
这种平静是不受经验或根尘接触所扰的。但问题是:“既然已平静了,为何还有其它活动呢?”这当中是有活动没错,但绝不是那种平常、会折磨人、会无中生有的活动。凡是任何在此平静发生的一切,心都明明惺惺,智慧便是在此发生,并使心产生前所未有的清明观照。我们洞悉事情实质产生的过程;一旦我们认清它们的真相时,平静就会变得一切皆备了。眼见色、耳闻声的那一刹那就认清了它的底细。后来谈到的这种平静,在眼见到色时,心是平静的;当耳朵听到声音时,心也静如止水、不生波涛。不论任何体验到来,心皆如如不动。
这种平静是从何升起的?它从稍前的那一种定——无知的三摩地中升起,是后者“定”的由来。佛法说,智慧从定中生起。“知”来自于“无知”,心是从无知的阶段以及学习这样的审察中逐渐了知的。一旦同时具备了止(定)和观(慧),不论何时何地、从事任何活动,都能洞彻事物的真相。我们明了,所有在心中生而又灭的一切经验也只是如此而已,所以也就无须有所为,无须更正或解决什么;没有臆想、无有去处、无须闪躲。透过智慧、如实觉知并超越它们,才是我们得以跳脱的唯一途径。
想当初,我初建立巴蓬寺时,有很多信徒来拜访我,导致一些弟子说:“隆波(师父)成天都在跟信徒往来,这里不再是修行的适当环境。”可是我又没有主动去找信徒。我们建了一座寺,而信徒就是来这儿恭敬出家生活的。是呀!我并不否定他们所说的。但事实上,我却在这当中得到许多智慧,也对许多道理有更深的认识,这些却都不是弟子们所能理解的。他们只看到表相,认为我的修行因人们的簇拥及过度的干扰而退失了。我并没有任何方法可以说服他们。但随着时间的过去,我克服了种种困境,最后终于确信了一件事,那就是:真正的平静得自于正确的见解。如果没有正见,不论我们所在何处,都无法止静下来,智慧也不得而生。
在这儿的西方国度里,有许多人想要修行。我并不想批评任何人,但就我所看到的情况,持戒的观念还不普及。是呀!这就是世间。首先,你也可以从修定着手;这就好像在路上撞见一根木头,有人会从这一端拿,有人则会从另一端拿,不论你从哪一端拿,它都是同一根木头,你也都拿得动它。从三摩地的修习中产生平静时,心便可从了解事物的真相中获得智慧,并在知晓恶行的情况下,时时戒慎恐惧。你从哪一端提起都好,但重点是修行中要有坚毅的决心。如果你是从持戒着手,它会给你带来平静,也就是三摩地,它会变成智慧的前因。一旦有了智慧,它就会让三摩地更加深沉。接着,三摩地会继续令戒持得更精严。其实,此三者是画等号的,同时增上的。到了最后,最终的结果是三者同而为一,不可分别。
三摩地是无法被区隔并个别分类的;智慧也不能独立存在,乃至戒律亦然。在初阶阶段里,我们确实把它们都区隔开来,但法有世俗谛和解脱法(胜义谛)之别。在解脱法上,是不执善恶两边的。我们借世间法之用,区隔了善恶及修行的不同层面,这无可厚非,但不是究竟法。如果我们能明白世间法的用意,就能明白解脱法。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明了:各种不同的名相,其实只是在指点人们同一个道理。
因此,过去的那些岁月里,让我学会了如何圆融地处理人与各种境遇的问题。面对这一切遭遇,我的心反而必须更坚定。由于有智慧做我的靠山,我才能够在一切境遇中不受影响地明察秋毫,平稳安住。不论他人说什么,我因为自心中的坚定信念而不为所动。为人师表的都必须对自己的作为具备此坚定的信念,不受外人言语影响。这需要一些智能!任何智慧也将得以增长。我们必须在旧习性显露时,好好审视并将它们清除干净。
你一定要坚定自己的心。有时对身心而言都是种煎熬,尤其当我们大家一起共住的时候;这是很正常的。例如,有时必须面临疼痛等,我就曾饱受这种煎熬。换做是你,你怎么办?是呀!谁不想过闲逸的生活,丰衣足食,充分休息。问题在于事情往往皆与愿违,我们不可能一直耽溺在理想里。然而我们却可以尽自己所能地为这世间创造更多利益。这是在为自己、为他人,也为今生与来世创造利益。这就是使心平静的成果。
这趟美、英之行虽然短暂,但我一样会尽全力地施予教法与指导。在座有老师也有学生,我会尽量予以协助。虽然还没有出家人来此常住,那倒是件好事。这趟行程便是让大家在僧侣到来前有所准备。如果他们来早了,反而造成困扰。一点一点慢慢地,人们会对修行与比丘僧团的生活方式逐渐熟悉,遂能让佛教在此开花结果。因此,从今开始,各位应善自看护并指导自己的心。
全球免费、免邮恭请
陀罗尼经被、念佛机、佩戴咒轮、金光明沙。
往期精彩回顾
朴树发布震撼的朝圣电影《冈仁波齐》主题歌《No Fear In My Heart》,好听得不要不要的......
她是成为了国际巨星的比丘尼,从家暴走向寺庙,从黑暗走向传奇......
The Lessons of Good Karma 善业的启示
圆明公益推荐视频 | 走得太快,丢下灵魂,国人应让心慢下来!!!
圆明集团其它佛行事业
观音诞辰 | 【圆明全球福运光明尊胜宝瓶功德藏】震撼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