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弃今生】这四个字:震耳欲聋,让我泪流满面! 梭巴仁波切
有一个噶当行者的故事,可以用来说明何谓佛法。
有一天,阿底峡尊者的译师种敦巴,遇见一位老人在绕塔。
种敦巴问道:「你在做什么呢?」
老人说:「我在修行。」
种敦巴答道:「绕塔是好事,不过,如果你去修行,不是更好吗?」
老人便不再绕塔。
他想,种敦巴所谓的修行,意思大概是读经。
于是他开始读经典。
之后,有一天种敦巴到来,遇见老人在诵经,
种敦巴又问:「你在做什么?」
老人说:「我在修行。」
种敦巴又回答:「读经典是好事,不过修行不是更好吗?」
老人想,或许种敦巴说的修行,是指禅修。
于是他不再诵经,开始禅修。
又有一天,种敦巴来了,看见老人在禅修,便问道:「你在做什么?」
老人说:「我在修行。」
种敦巴还是说:「禅修是好事,可是修行岂不是更好吗?」
老人感到很困惑。他已经试过所有这些事情。每次他都认为:「这是修行,这是佛法。」最后却搞不清楚到底什么才算是修行。
所以,老人问种敦巴:「你说的修行,到底是什么意思?」
种敦巴答道:「舍弃今生。」
种敦巴所说的重点,不在于强调远离一切东西,去做乞丐,一文不名。重点不在那上面。
一个人可以住在非常偏僻的地方,隐居不见任何人,穿破衣,一无所有,照样有可能不是在修行。
即使外表看起来像这样,还是不如法。
就算长年不见任何人,隐居起来禅修,不吃东西,光是那样,不见得就是在修行。
因为他可能是为了今生得到名声,才那么做。
表现出朴实的样子,过着一文不名的生活,穿破衣,诸如此类,为的是博得其它人尊敬,称赞你在修行,已经舍离今生。
纵使一个人不见任何人,在偏僻的地方隐居,不吃东西等等,达好几年之久,只要他所做的那一切,发心是为了今生要获得好名声,赢得尊敬等等,那么,那一切都是在造不善业。虽然外表看起来出离了,其实,只要是出于今生要获得其它人的尊敬、赞誉,这些远离家乡、尘世的行径,就和佛法不相应。贪着今生安乐的发心,造成这一切不善业。
总之,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如何修行,虽然他住在偏僻的地方,长年禅修,恐怕没有一件事和佛法、圣法相应,全部都成为世俗法,一辈子都在造不善业,形成恶趣因。尽管在偏僻的地方隐居,不吃不睡,不见任何人,所做所为却完全是造恶业,生命浪费在造恶业,恶趣因。像这样,说起来是修行,其实是贪执今生。这使得闻思修的行为,和佛法不相应,不能让每天的日常活动,诸如走路、坐着、睡觉、工作等等这一切,全部和佛法相应。甚至连闻思修之类的传统修行方式,也无法成为法行。贪着是这一生所有问题的根本,造成今生所有的困境。
即使试着禅修一小时、十五分钟,甚至仅仅五分钟,内心却从来没有平静过,不断受干扰、分神,没有办法好好禅修,系念在所缘境上面。就是念一圈一百零八遍的六字大明「唵嘛呢叭美吽」,都不能够一心不乱地专注,做好禅修,反而频频分神。一天仅持诵一圈真言,甚至都不能修得圆满,整个时间在散乱中耗掉。这一切都是贪执今生所引起的。一个人想要修行,也抽得出时间修行,所修的却不是纯净的佛法,这是贪执今生的过患。
在念死无常一节,提到不忆念无常和死亡,有六种过患。其实,那些也是贪执今生的过患。由于没有舍离、放下、断除这份贪着,才不忆念无常和死亡,因而不记得要修行。纵然萌生修行的念头,却老是一再拖延,下个月、明年等等。那也是出于贪执今生的俗虑,世俗法的恶念。所以,一个人即使设法抽出时间修行,也尝试修行,由于贪着世俗法的恶念,还是不能够修得清净。
进一步说,由于不能够如法的修行,不能够防护业行,不能够持戒,使得一个人作恶多端,这也是世俗法的恶念,贪执今生使然。为什么一个人的心流,会充塞着堆积如山的恶业,死到临头的时候,不能够死得安详、快乐、满足,反而带着重大的哀伤而死?这是由于不曾修行,今生累积的所有恶业,使人极度忧虑、恐惧恶趣苦,带着这样的心情死去。追根究底,还是由于贪执今生的缘故。
人往往有充裕的时间,做无意义的活动,吃、喝、睡觉等等,以及其它许多事情,却找不出时间修行。一个人找得出很多时间做无意义的活动、消遣,却很难找得出时间修行。世俗法的恶念,导致这一切过患。这个敌人一直安住在心中,恒时妨害自己,不能修行,无法获得来生的安乐,解脱轮回,乃至成就佛果。
全球免费、免邮恭请
陀罗尼经被、念佛机、佩戴咒轮、金光明沙。
往期精彩回顾
圆明公益推荐视频 | 走得太快,丢下灵魂,国人应让心慢下来!!!
修行中务必要牢记:千万不能对他人的修行或弘法利生事业作障碍【索达吉堪布】
《觉者》宗萨钦哲访谈—2 | 关于佛教的修行,人们最大的误解是什么?
圆明集团其它佛行事业
观音诞辰 | 【圆明全球福运光明尊胜宝瓶功德藏】震撼上线!!!
扫码关注-选择宗教关怀-我要恭请
-填写收件人信息-完成恭请
关注订阅号
了解生命实相 中阴救度 超越生死
愿大圆宗传承之光流布寰宇
愿如母有情悉皆解脱 愿佛法永远住于世间
愿与有缘者皆得利益 愿六道轮回究竟空尽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圆明佛行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