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理新青年》微信公号创立:著名社会学家谢宇教授专访

2017-06-01 心理新青年 心理新青年



1. 嘉宾简介

        谢宇,社会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和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和国际研究Bert G.Kerstetter '66大学教授、当代中国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千人计划讲座教授、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微信公号《知识分子》主编之一。谢宇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分层、统计方法、人口学、科学社会学和中国研究,代表性学术专著有《回归分析》、《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分类数据分析的统计方法》、《科学界的女性》、《婚姻与同居》、《美国的科学在衰退吗?》等。近些年,他致力于在中国推广实证的社会学研究。

 

2. 采访题记

        人间五月天,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园宁静而美好。教学楼、办公室、图书馆、咖啡厅里,随处可见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永无止境探寻知识边界的人们。他们之中,有的可能是诺奖得主,有的可能是学术大师,有的可能是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还有的可能是刚刚步入学术殿堂的才情少年。最初我们联络上谢宇老师,希望他能接受邀请为我们《心理新青年》创号文章进行一次专访,谢宇老师欣然应允。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来到了谢宇老师的办公室,和这位平易近人的社会学家开启了一段思想碰撞和心灵对话的旅程。


3. 采访正文

 

谢宇专访(上篇):我的经历不寻常


心理新青年: 首先我们感到非常荣幸能够邀请到谢宇老师作为我们《心理新青年》第一期创号文章的特别嘉宾。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您的研究路径非常独特,从最初学习工程学专业,到之后在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学习科学史,主攻社会学定量分析方法。而且,从一开始研究美国社会分层,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转向亚洲和中国,研究中国社会的代际关系、人口和婚姻等问题。是什么原因促成了您每个阶段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问题的选择?

 

谢宇: 我的个人经历看似不寻常,但实际上我们这一代人,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我的小学和中学阶段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上大学之前并不知晓将来有机会可以出国留学,将学术研究作为毕生事业。在我们那个年代,最聪明最优秀的学生都去考理工科专业。当时人们普遍相信,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很好,人民也勤劳善良,但是中国严重缺乏高级科学技术。所以我们那一代人全都去学习和技术相关的专业,从事人文社会学科的人很少。后来才发现,当时的想法是比较偏颇的。中国未来如果要全面发展,不仅仅需要学习科学技术,还需要深入了解西方社会,理解他们的人文思想和制度理念。所以,我选择了威斯康星大学的科学史专业,后来渐渐发现了自己对社会学方法感兴趣,了解到社会科学也有比较严谨的科学取向。而当时中国的社会科学基本是人文、思辨取向的,很少有学者对它的科学取向感兴趣。于是我开始研习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尤其是采用人口学计量方法,来研究美国的社会不平等,社会分层等问题,再从研究美国问题迁移到研究中国问题。因此,回溯我的人生经历,我这一生并不是理性选择的结果,而是历史和机遇把我推向了这个轨迹。如果要问我是如何在每一阶段做出人生抉择的,我的回答是,其实我并没有主动做过重大的人生决定,而是个人机遇和运气比较好,恰好遇到了我比较喜欢做的内容。能够做到今日的贡献和成就,我个人也感到比较欣慰。我认为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最幸福的。

 

心理新青年:您在中国公众话语体系中,是一位非常活跃、经常发声的学者,请问您如何看待华人学者的社会政治参与甚至学者从政的现象,以及学者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

 

谢宇:我认为社会分工很重要。现代社会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社会分工,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情。所以我认为学者应该做学者的事情,政治家做政治家的事情,企业家做企业家的事情,各司其职。但不同的学者专业不同、风格各异,可能有的学者政治参与多一些,有的政治参与少一些。我总体的个人原则是,相信社会分工,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情,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最重要。我个人并不赞同中国社会的一种传统观点,即“学而优则仕”,这种观点认为读书人应该做官,这样他们既有权势又有名声。实际上,不同行业有不同标准,不一样的人应该做不一样的事情。所以我不认为所有学者都应该参与政治,也不认为所有学者都应该创业,这是因人而异的。

 

基于我的认识和理解,影响政策制定的应该有三种身份。第一种是学者,他们对政策的影响是很间接的,其贡献主要在于对知识的完善。第二种是政策制定者,比如美国的众议员和参议院,他们和政策制定有着直接关系。第三种是创造知识的学者和制定政策的官员中间的纽带,像智库和政策咨询机构。他们把纯学术的知识和应用性的政策相结合,撰写一些总结报告、政策简述性质的文章。比如,美国科学院有很多类似枪支管理这样的讨论组,他们会发布一些独立于党派的、学术性较强、但又不完全是学术性质的报告。这种报告可以帮助民众更好地理解学术研究的成果。我觉得从这三种不同的身份来看,学者可以有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偏好,这些政治观点和偏好可能会影响他们的选题,但不应该影响研究结果。比如说,研究者可能对种族、性取向和移民问题有自己的政治观点,那他们可以去研究这些跟政治观点相关的问题,但他的政治观点不应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公正性和严谨性。一般来说,政策观点越激进的学者,他的主观想法可能对研究结果的影响程度更深一些。

 

心理新青年: 您一直关注女性群体和性别问题。对于中国女性群体,工作家庭平衡以及女性地位在社会转型期尤为突出。基于您的研究和思考,您想对我们国内的同胞们尤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女性群体说些什么?

 

谢宇: 我刚才讲了社会需要分工,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情。但反过来讲,学术要健康发展,也需要来自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参与,尤其对社会科学而言。来自不同背景的科学家,能够带来新的看问题的角度。比如你是男性还是女性,来自东方还是西方,小时候家庭环境是贫困还是富裕。这些不同的身份和经历赋予了科学家不同的训练背景,而来自不同背景的科学家则会有不一样的特长和合作风格,从而给研究团队带来不一样的发现。美国学者斯科特Ÿ佩奇(Scott Page)认为,美国IT 公司之所以发展迅猛,主要原因在于各国移民的群体结构。不同的人在一起,能够产生不一样的思维碰撞,带来了更多新的可能性。自然科学是这样,社会科学更是这样,因为社会科学的多样性更强。比如和中国相关的命题,常常是国内的人有一套看法,国外的人有另一套看法;研究女性问题,男性和女性的看法可能也不一样。所以容纳更多不同背景的科学家能促进学术良性发展,一方面因为吸引了更多人才到学术界,另一方面因为不同背景的学者可以增加观点的多样性。所以从学术角度来讲,需要更多女性参与科学事业。从女性的地位角度来讲,传统的性别不平等体现在职业上的隔离,比如女性从事的工作相对低等,男性从事的工作相对高等。所以女性要在社会经济地位上平等,就应该在社会地位较高的、有创造性的领域有所成就。因此,为了降低性别不平等,女性不仅要接受良好的教育,还应当有更加多元的职业选择,例如进入科研领域,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总结一下,科学事业需要女性加入,女性也应该具有从事科学事业的选择权。

 

关于男女的事业不平等,已有文献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解释,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反馈机制。成功女性对下一代的女性有示范作用,因此下一代中可能出现更多成功女性,这是个良性循环。现在女性在社会科学里的成就总体而言不如男性,但相比五十年前、一百年前女性在科学研究里的地位已经上升了很多,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都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女性科学家。并且,现在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里也有不少表现优异的女性,所以趋势已经在改变。当然男女平等问题不只涉及女性,更多问题其实在于社会大众的理解和认识。不少研究表明,推动男女平等需要男性和女性精诚合作而不是对立对抗。

 

心理新青年: 中国现代化进程在不断推进,民众与政府也更需要高质量的实证研究,以从中得到关于当前社会最准确的信息,并基于此做出最理性的决策。您也一直致力于推动定量研究,尤其是您主导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项目,从个体、家庭、社区三个层次长期追踪调研,收集中国的社会、经济、人口、教育和健康等各方面的信息。CFPS数据的质量及其研究价值已获得学术界的认可,这些数据将成为当今中国学术研究和公共政策分析的重要资料,并具有记录中国社会变迁的重大历史价值。那么这个项目或您了解的相关项目是否考虑了心理学因素,比如主观幸福感、自尊、人际关系、群际关系、道德水平?如何更好的推动社会心理学的全面而深入的实证研究?

 

谢宇: 当下中国社会处于快速变革时期,人们的生活变化得非常快,需要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对中国的各方面的变化开展系统性的实证研究。你刚才提到的心理学元素,我们的调查项目CFPS基本都考虑过。在CFPS里,我们测量了受访者的智商、性格、主观幸福感、主观社会地位,还包括他/她和亲戚朋友的关系。因为调查时间有限,我们不能提太多问题,但是我们已经收集了很多关于受访者本人、家庭和社区的信息,做了不少调查方法和内容上的尝试。欢迎大家使用我们的数据来做中国社会的研究,CFPS是为了学术目的而收集的,向每一位研究人员公开,大家可以随时申请使用。

 

心理新青年: 感谢谢宇老师的洞见和解读。您还有什么想和我们的广大读者分享的吗?

 

谢宇: 我想谈一点我个人的想法和体会。做人其实是很幸福的,最令我满足的是,自己有时间、有条件去追求自己想做的事,享受自由。但我为很多中国的年轻人感到担心,因为他们不够自由。当下中国的竞争压力很大,父母大多考虑到孩子的前途和幸福,经常干涉子女的生活和选择。我很欣赏一直追求自己梦想的人生状态,所以我想对年轻一代的学生学者说,找到你最想做的事。当你在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时,会感到无比幸福。

 

心理新青年: 感谢谢宇老师的指引和分享!这句话对于我们年轻一代有激情有梦想的心理学学生而言,称得上是最完美的结语。我们应当努力寻找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问题,专注于研究这些问题并有所贡献。最后,我们感到好奇的是,迄今为止,对谢老师影响最大的三本书是什么?

 

谢宇:第一本是柏拉图的《理想国》,解读了智慧。第二本是米切尔的《飘》,解读了人生。 第三本是卡耐基的《如何赢取友谊与影响他人》,解读了人际关系。

 

心理新青年: 再次感谢谢宇老师接受我们《心理新青年》的专访!我们来自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华人青年联合会,我们的目标和愿景是凝聚人格与社会心理学领域全球华人学生学者,尤其是青年学子,为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繁荣贡献青春和力量,让华人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真正走向世界舞台。


下期预告:

谢宇专访(下篇):让世界读懂中国

当下中国社会处于快速转型和文化变迁的激流之中,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如何为推动社会科学对于整体意义上的科学和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如何为千千万万个具体个体的生活和幸福提供洞见和启迪?作为华人社会心理学家,如何做出立足于中国本土,具有世界影响力和独特贡献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并引导生活实践?让我们共同期待聆听谢宇老师更多精彩洞见和深邃思想!


4. 采访团队

胡晓檬 

美国罗格斯大学心理系博士生

研究领域:文化心理学、道德心理学、网络心理学

吴珏彧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系博士生

研究领域:群体动态、行为决策、社会影响以及行为改变、行为经济学

王浥濛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系博士生

研究领域:潜意识行为、消费行为、跨文化决策、具身认知

徐以安   

美国东北大学心理系博士生

研究领域:跨文化视野下的认知偏误、心理本质主义、法律心理学

孙卉  

美国西北大学商学院博士生

研究领域:计算认知科学、知识社会学、社会网络、组织理论


5. 特别声明

本次著名学者系列专访由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华人青年联合会创建运营的《心理新青年》编辑部制作呈现。具体分工如下:胡晓檬起草访谈提纲,吴珏彧实施采访,王浥濛转录文本,胡晓檬和吴珏彧编辑整理,谢宇团队审校修改,编辑部其他成员徐以安、孙卉对此文亦有贡献。本文知识产权归《心理新青年》编辑部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编辑部商讨授权事宜。

 

6. 关于我们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华人青年联合会(Young Chinese Association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YCA-PSP)成立于2013年2月,其成员主要来自于世界各地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华人青年学生学者。我们热爱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并愿意投身于发展壮大华人青年联合会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无论我们未来身在何方,这里永远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栖息地!欢迎更多志同道合的青年朋友们加入我们!

 

《心理新青年》编辑部创办于2017年1月,作为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华人青年联合会的旗帜性传播平台,本微信公号旨在从心理学视角出发,以人格与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为依托,倡导 “立足中国,影响世界”(China roots, global impact)的理念,促进心理学知识与思想的科学传播,尤其是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的经典与前沿研究成果,服务于当下处于快速变革与文化变迁中的华人社会,推动心理学科学研究与社会大众日常生活的紧密结合与成果转化。

 

7. 联系我们

Email:chinesespsp@gmail.com

Website:http://cspsp.net

MailingList:https://groups.google.com/forum/#!forum/yca-psp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Young-Chinese-Association-for-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38567456324682/

Twitter:@ChineseSPSP

Wechat:SPSP华人群

 

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期待各位的反馈和建议!

更多著名心理学家系列专访即将陆续推出发布!

长期关注我们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