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代表风采 | 卢艳华:让民族之音代代相传
人物档案
卢艳华,1979年5月出生,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赫哲族音乐研究客座教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赫哲族“伊玛堪”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致力于赫哲族语言推广和赫哲族“伊玛堪”传习工作。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每当听到这首《乌苏里船歌》,卢艳华的思绪就会沿时间长河上溯,想起赫哲族同胞的往昔岁月。
时光荏苒,如今,赫哲族同胞有的开起了淘宝网店,卖起了鱼皮衣、桦树皮画等民族工艺品;有的开起了家庭旅店,用发自内心的笑容迎接八方来客;有的通过短视频平台让赫哲族文化“出圈”,卢艳华的家乡也成为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
在这样伟大而深刻的家乡巨变中,卢艳华觉得很荣幸,以一名“伊玛堪”传唱人的身份见证着、参与着、感受着。
站在新时代的山峰,回眸历史,又展望未来,一句句赞美与歌颂便不由自主地从卢艳华的心底流淌出来,被卢艳华写进新“伊玛堪”中,也写进了赫哲族百姓的幸福生活中。
传唱“伊玛堪” “彩笔”绘非遗
卢艳华在初学赫哲族“伊玛堪”时,由于不懂赫哲族语言,学起来非常吃力。
有一次,“伊玛堪”传习老师给卢艳华留了“伊玛堪”《希特莫日根》第三章的作业,其中的一段唱段,卢艳华怎么也唱不好。
饶河县非遗保护中心李主任因为懂音乐,所以一直教卢艳华如何唱。可卢艳华每次唱都跑调,后来李主任无可奈何地瞪了她一眼说:“回家多琢磨多唱。”
卢艳华在学习赫哲族语言
卢艳华说:“当时我觉得非常难堪,回家后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唱段上下功夫。经过不断的苦练,我终于可以把《希特莫日根》所有的唱段都能完整唱下来。但李主任当时的眼神,我记忆犹新。”
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伊玛堪”是赫哲族独有的世代传承、口耳相授的民间说唱艺术,也是赫哲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表达和娱乐审美方式,堪称赫哲族历史的活态标本。随着老一辈人的相继离去,主动学习赫哲语的年轻一代很少,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濒临失传。2011年,赫哲族“伊玛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把《希特莫日根》完整唱下来,这让饶河县非遗保护中心所有工作人员都很惊讶,中心李主任从此经常鼓励卢艳华,一定要好好学习赫哲族的传统文化,肩负起文化传播的重任。
赫哲族语言学习起来很吃力,录音成了卢艳华学习的主要途径。
“我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年轻的赫哲族人,从那时起,才深深地感到自己应该承担起传承赫哲族传统文化的责任。”卢艳华说。
卢艳华的爷爷卢明是非常有名的“伊玛堪”说唱人,卢艳华从小耳濡目染,受着赫哲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为把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卢艳华决定从娃娃抓起,她经常会进校园,进社区,到各个乡镇组织文化传承的课。疫情期间,还进行线上授课。
卢艳华还拜访赫哲族老人,整理散落的民间故事,探寻古老的赫哲图腾,搜集神话传说。2018年,黑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开展了北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与保护网站的赫哲语录制工作,卢艳华录制了赫哲语单词1088个,说胡力和特伦布固20个,使“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赫哲民族语言文化永久性地载入人类语言文化史册。
卢艳华在录制赫哲语单词、赫哲族说胡力
目前,卢艳华能完整地说唱两部“伊玛堪”《希特莫日根》和《沙伦莫日根》,并熟悉、基本掌握大量赫哲族语言。
唱响新“船歌” “彩笔”绘发展
“游客来我们这里,不仅能欣赏了解赫哲族传统文化,同时还能相应增加村民收入,带动经济发展。”卢艳华说。
赫哲族语言是非常难学的,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利用率不高,为让更多的村民学会,卢艳华挨家挨户上门劝说。
在继承和传播赫哲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时刻提醒自己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她组织村内党员成立了赫哲党员志愿服务队,坚持每周开展一次志愿服务。
村民刘志红患有严重的腰间盘突出,病情发作就要卧床休养,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卢艳华每天去照顾她的生活起居,帮她买药、打扫卫生、做饭,做好之后又喂她吃饭,照顾得无微不至。
村民尤俊涛被查出患先天性脑瘤,卢艳华得知后立即组织村民和社会力量捐款。卢艳华经常与尤俊涛谈心,鼓励他勇敢面对生活,战胜病魔。如今,重获新生的尤俊涛成为乡里远近闻名的木匠。每当同村的人谈起卢艳华,尤俊涛都会眼含热泪。
因工作成绩突出,卢艳华还荣获了饶河县“五星级”党员荣誉称号。
眼下,《乌苏里船歌》诞生地的赫哲人唱响了新“船歌”。卢艳华和村民一起发展起了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让特色文化变为特色产业,让乡村旅游业鼓起村民的腰包。
一排排楼房整整齐齐,一条条街道干净整洁,一片片花海鲜艳四射。如今,居住在新村的赫哲族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几年前,四排赫哲族乡村民从未敢想过,自己祖祖辈辈居住的偏远小渔村,会一下变得“火热”起来。
卢艳华组织村民排演赫哲族歌舞,教授村民学习“伊玛堪”“嫁令阔”,将赫哲文化搬到四排风情园,每周日举办歌舞晚会,牵头筹办开江节……随着赫乡旅游名片不断打响,游客也越来越多了。
慢慢地,大家对学习赫哲族语言的重要性形成了共识。
卢艳华与村民不断发掘创新赫哲鱼皮画、桦树皮画,制作手工特殊工艺品。同时联合致富带头人整合了村内10余家鱼产品加工坊,成立赫香食品有限公司,统一制作鱼毛、鱼干、鱼罐头等鱼产品,将赫哲特色商品销售给前来参观游玩的客人。
赫哲族群众在制作鱼皮画、桦树皮画
特色旅游产业带动四排赫哲族乡年均收入近300万元,村民人均年增收2000余元。四排赫哲族村先后荣获全省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称号。
今年,饶河县委将乌苏里船歌记忆馆纳入“乌苏里船歌百里黄金旅游带”项目,带动全县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卢艳华说:“我们这一代年轻赫哲族人,如果不行动起来,赫哲族传统文化和语言将面临从地球上消失的危险。正是心中有了这个信念,我在学习‘伊玛堪’和赫哲族语言过程中才能克服各种困难,一直坚持到现在。”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卢艳华心里装着更美好的憧憬,她要推动农旅文化融合发展,让每一个来四排赫哲族乡的游客都能体会赫哲族的文化底蕴,感受《乌苏里船歌》诞生地的独特魅力。
往期回顾
来源 | 《党的生活》
排版 | 张文璋
统筹 | 杨晓蕾 陈金丹
审核 | 吴 璇
监制 | 刘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