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操盘手揭秘:阅读量屡破1000万+,我们这样打造深度爆款!

2017-05-12 周文韬 传媒茶话会

导读

5月7日,《北京青年报》深度报道部旗下的“北青深一度”头条号粉丝人数突破10万,前一晚发布的《云南越狱事件调查:起底张林苍的出逃路线图》一文,阅读量突破1000万!这已经是“北青深一度”年内第二篇阅读量达到千万级别的爆款文章。(注:第一篇阅读量过千万的文章为,4月13日发布的《深度聚焦 山东走失女孩翠翠遭遇了什么被砍断四肢街头乞讨?》)


不做标题党,不走娱乐化路线,不哗众取宠,“北青深一度”严肃的深度报道凭什么吸引读者眼球?移动互联环境下的深度报道发生了哪些变化?


5月10日,《传媒茶话会》对话北京青年报时事新闻中心副总监宋建华,从媒介环境变化、选题、采访、传播等多个层次,揭开爆款深度报道背后的秘密。



碎片化阅读当道,优质深度内容稀缺


当下,深度调查报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难做,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价值。


快餐式的信息获取成为习惯,读者被碎片化信息包围;经营压力、人才流失、阅读习惯变化、舆论管控……多数传统媒体已无精力再做高投入的深度调查报道。


与之对应的,是优质内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稀缺,尤其是深度报道。优质内容在众多渠道前拥有更强议价权,也能迅速打造媒体品牌,深度报道的红利正在凸显。


深度报道“呈现事实、挖掘真相、履行媒体责任”的定位在方法论层面提出更高要求。


北京青年报时事新闻中心副总监宋建华告诉《传媒茶话会》:深度报道要为认知变革中国提供纵深阅读文本。这从选题到呈现给深度做了设定,即必须是打着时代的烙印,用事实为受众认知变革社会提供纵深,为认知变革中国提供具有代表性的新闻切片,呈现其背后的社会肌理,呈现一种存在,这是对于深度的认知和理解的一个基准。


鱼和熊掌必须兼得  时效深度一个都不能少


传播速度提升、传播宽度延展,互联网冲击下的传播环境已今非昔比,对深度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宋建华表示,在以前,拼抢突发事件或热点新闻的第一落点,不是深度报道的任务。深度报道的任务在于第二落点,乃至第三落点的开掘。即别人报道发生了什么,深度报道记者去报道如何发生和为何发生。但随着新闻竞争的加剧,现在的深度报道往往需要在第一时间,报道第二点、第三点的问题。


(“深一度”记者团队)


与此相对应,记者要更加敏锐,在第一时间捕捉到新闻点,反应慢或新闻激情不够,都会错失机遇。同时需要记者更加谨慎周密的采访,因为稿件一旦在互联网上传播,就要接受全体网民的检验,记者不能出错。原来深度报道可以沉下心慢慢做,现在没有这样的条件。


选题的变与不变


不管技术如何进步,传播环境发生何种变化,坚持报道品质,不博眼球是深度调查报道不变的操守。



宋建华告诉《传媒茶话会》:“北青深一度”抵制因移动端的快速阅读,给新闻产品带来的粗燥感。抵制因只为拼抢时效,给深度报道造成的肤浅和不完整。抵制为吸引眼球、博得点击量,而在选题上的过度娱乐化。


不过,深度报道的选题正变得更软,更关注人性。

新闻的刀锋,不仅仅在于对灾难、死亡、冲突……的呈现,“柔软的力量”往往给读者更长久的震撼。


因此,“北青深一度”的选题原则追求“一热一冷”,“热”是指聚焦热点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冷是指在常态的存在下,反映出社会存在的新的状况、问题、矛盾。因此,“北青深一度”体裁包括深度还原、深度调查、深度人物、深度对话、深度特稿5类。


宋建华认为,深度报道除了对人性的追问,另一个着眼的基点是现实对人的改变。我们观察每一个人,都是陷在制度、规则、矛盾、冲突中的个体,他们试图改变这一切的同时,也被这一切所改变。每一个人都在促成“中国变革”,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被“变革中国”烙下痕迹。


团队作战  多信源采写


记者编辑做选题策划,要有互联网的思维,也要有媒体的坚持。


对于在时效上争分夺秒的重大突发事件,要保证时效、深度兼得,团队化采写是深度报道顺利推出的保障。


“北青深一度”采写团队通常有主笔人、前方记者、值班主编、监控编辑、协调编辑、连线记者6个角色构成,人数一般10人左右。


(“深一度”团队化采写示意图)


“北青深一度”编辑部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如果记者已经写了1000字,发现都出自同一个信源,记者的稿件肯定会被编辑打回重写。


宋建华认为,多维是深度报道的一个显著特征。在空间上的俯瞰感和在时间上的纵深感,可以注解多维的含义。比如,《蓟县大火网传“百人名单”调查》完成了空间维度的调查,《贫穷,怎么能视而不见》展现了10多年的一个历史维度和一个覆盖西部多省的空间维度。


理性选择  适度“迎合”新媒体


技术带来的传播环境和阅读习惯的变化不可逆转,事实上,一篇稿件在新媒体平台的阅读量和影响力要远远超过报纸。


在内容和传播上,“北青深一度”也在理性地顺应新媒体的传播规律。通常,“北青深一度”的稿件优先在新媒体发布,第二天在《北京青年报》发布。


首先,文本更精炼。


从报纸到手机屏,阅读载体的变革决定深度报道的文本必须更加客观精炼。“北青深一度”崇尚简练、敏捷、清晰的表达。


宋建华认为,深度报道从根本上讲是主观的,但它的具体呈现要求是客观的,客观、精炼是文本的基本要求。对于报道的事件、问题,想要给出结论和答案经常是奢侈的,也不是深度报道必须的责任。呈现过程(HOW)与回答原因(WHY)具有同样的价值。


“北青深一度”竭力去注解,而不是回答,提供的是回答这个问题不可缺少的材料,而不是答案本身。


什么是好看的文本?北青深度编辑部的共识是:A、它是讲故事的,是呈现细节的。B、它是唯事实的,克制的,摒弃主观判断的。C、信源的交代,是不伤害文本的优美的。D、描述性的语言胜过记叙性的语言。E、思索的文字是美的。


其次,标题适度“新媒体化”。


3月23日南方周末官网(infozm.com)发布深度报道《刺死辱母者》,仅收到54条评论。3月24日,凤凰网将原标题改为《山东:11名涉黑人员当儿子面侮辱其母1人被刺死》,网易新闻将标题改为《女子高利贷遭控制侮辱 儿子目睹刺死对方获无期》,修改标题后的稿件瞬间引爆舆论。


题好一半文。碎片化阅读时代,深度报道的标题应该保持传统,还是迎合受众口味,追求高点击量?


宋建华认为,标题制作是深度报道的难点之一,“某某事件调查”“某某事件背后”类的传统标题已经不能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读者口味,要在传统标题与新媒体式标题之间找到平衡:既要满足新媒体阅读下的心理期待,又不能夸张耸动,只顾吸引眼球。


 “北青深一度”的标题通常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传统的“某某事件调查”,第二部分尽量多交待事件核心信息,用信息量吸引读者点开。实践证明,这种标题可以有效提升阅读量。


传媒茶话会

公众号ID:cmchh001


媒体高层互助群官方公众号,关注媒体融合发展之路!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