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媒体高层群呼叫热血“熊猫侠” 中国交通广播15小时筹齐800CC救命“熊猫血”

2017-06-19 刘娟 传媒茶话会

点击“传媒茶话会”关注我们

6月18日21:47,一条求助微信在媒体高层交流群(《传媒茶话会》为群公号)发出:


“集团同事母亲因交通事故,现在平谷区医院抢救急需800CC的RH阴性B型血,也就是所谓的‘熊猫血’。由于医院和血站均没有该血型的血,请大家转发微信朋友圈救助。”


发出这条求助微信的是《中国邮政报》原社长陈富荣。


“是您单位的吗?到底是哪个集团?能不能说清楚点,别是谣言啊!”

基本要素表述不清,这让见惯了各种谣言的媒体人格外警惕。人命关天,在表达了质疑后,作为群主的中国行业报协会执行秘书长刘灿国又追加了一条消息:“如果是真的,那一定得帮呀!”


10:06,广电总局报刊司原巡视员张泽青给了一条“旁证”信息:这个不是谣言,邮政集团一个朋友刚刚也在朋友圈里发了。


10:20,最先发出求助信息的陈富荣回复证实:伤者是邮政集团财务部同事的母亲,求助消息属实,不是谣言!


至此,伤者信息基本明确:


伤者为73岁姜姓女性,是中国邮政集团财务部同事的母亲,因交通事故受伤正在平谷区医院抢救,多处骨折,多脏器破裂,失血过多,需要输血维持生命体征,急需800CC的RH阴性B型血,也就是极为少见的“熊猫血”。


一经证实,这条求助微信迅速在媒体高层交流群成员的朋友圈和各种群组中扩散开。


除了转发扩散,群友们还纷纷帮助寻找别的解决途径:



媒体人的力量在这一刻显现!


23:20左右,中国交通广播总编辑杨博在媒体高层交流群内看到信息后,迅速安排人员利用微信和广播进行特急寻呼!


23:41,中国交通广播微信公众号“一呼百应”紧急推送了一条微信寻呼消息。


19日0点,在播音员急促的声音中,中国交通广播电台播出了第一条特急寻呼。



寻呼刚播出就接到了热心听众的电话,想献血的、想帮忙的、想捐钱的,直播间的电话一直不停地响着,一声声急促的电话铃声,让直播间的气氛更加紧张。最让工作人员感动甚至一度哽咽的是,两位东莞女孩致电节目组希望立即到北京献血!


19日上午10点,一宿未眠的工作人员在北京顺义地铁站南广场完成了专门为伤者设置的献血点,由热心听众专程从机场接来的两位东莞女孩飞驰而至,成为了第一批献血的人。


献血完成后,无论怎样,两位东莞女孩都不愿意留下自己的姓名。

从19日0点起,中国交通广播电台一直在循环直播求助信息。紧随东莞女孩之后,十几位来自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听众赶到现场献血!


至13点,800CC血量紧急捐献完毕!此时距离第一条微信求助信息在媒体高层交流群发出,时间总共不到15个小时。


14:39分,中国交通广播总编辑杨博在群里通报了这一结果,并告知伤者已经恢复意识。


他坦言,广播对于这类救助事件有着天然优势:可信度高、执行力强、关注度好!


至此,媒体高层交流群成员悬着的心总算落了下来。群内气氛一下轻松活跃起来!


“太感人了!”


“令人赞叹!”


“太棒了!”


“赞赞赞!好温暖的群!”


“这是一个充满爱心和行动力的群”,《人民法院报》总编辑赵翔说。


中国台湾网原副总编辑吴彤留言:“太感人、太感动!除了传统媒体的力量,背后更有很多东西,有一种高尚的精神贯穿在每一个发挥作用的人身上。”



短评:

 用行动改良社会

   传媒茶话会总编辑  宫佳奇

        从同行尽人皆知的新闻名篇《为了61个阶级兄弟》,到昨天媒体高层交流群争分夺秒组织献血,抢救“熊猫血”伤者,我们看到了可贵的变与不变。


       1960年的抢救出动了国家力量,从卫生部、特种药品商店,到民航局、人民空军都被紧急动员起来,当时的信息传播是线性的,推动问题解决的力量是自上而下的,成本是高昂的。昨天的救援中,媒体人和媒体利用现代化的沟通手段和传播技术迅速将信息以散射状扩散到大江南北,促成熊猫血友之间的“互助”,高效率、低成本地促成了问题的解决。这是科技发展带来的令人欣喜的变化。


       无论是57年前面对61个阶级弟兄,还是昨天面对素不相识的一位伤者,时光流转,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不变,中华民族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不变。作为救援活动的中场发动机,这次接力让大家再次看到了媒体高层交流群中主流媒体人的善意、责任、担当以及行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在此彰显。


       媒体高层交流群,用行动改良社会,用善意温暖人心。


#今日话题#

说说身边那些让你暖心的故事~

欢迎茶粉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