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记·事|业务篇二:老记者,理想在左,生活在右

2017-11-06 赵思强 传媒茶话会

点蓝字关注我

导语

在这个记者节,让我们停下脚步,向那些仍坚守在一线,追求自己新闻理想的老记者们致敬,让我们直面新闻人所面临的坚守与无奈,并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有理想的人不该被现实辜负,《传媒茶话会》今天为他们发声。

不惑之年,他们仍为新闻理想坚守一线


新闻理想是彼岸的一座灯塔。它不仅仅映照远方,更应该照亮我们脚下的路。选择记者这个职业的时候,其实就是选择了一种特殊的职业理想、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真正的记者,不管资历多老,能力多大,一定会沉得下去,到一线去。真正的新闻在路上,在脚下。”《中国安全生产报》内参部主任黄雄对《传媒茶话会》说。已经年过四十的他,在管理一个部门的同时,仍然坚持深入一线采访。

 

2010年,黄雄获得了长江韬奋奖,这让他坚定了继续在一线坚持下去的决心。“既然拿了长江奖,就是范长江的后生。我必须向他学习,坚持到一线去。”黄雄说。

 

黄雄在资江煤矿井下体验矿工工作


《新京报》元老级记者陈杰也曾说“记者要在一线,只有长期在一线历练的时候,他才有自信。”

 

2005年,才工作两年的陈杰成为了《新京报》视觉部的副主编,从副主编到主编,用了九年。陈杰说:“这九年里面我生活得并不快乐。因为我渐渐离开了一线那种激情澎湃的时光。在这九年中,我不断地给自己戴上枷锁,患得患失,内心懦弱,很多东西觉得被掏空了。”

 

2014年,陈杰选择了离开了工作九年的管理岗位,回归到一线做摄影记者。在两年的时间里,行程达到30多万公里。腾格里沙漠污染报道、福岛核泄漏报道、悬崖村报道.........陈杰一次次用手下的笔,当做挥向社会阴暗处的大锤,敲碎了那些无形的囚笼,拯救了无数的人。



和陈杰做出同样选择的,还有已年过五十的《第一财经》高级记者章轲。他曾在《中国经营报》担任记者部主任,统帅60人的记者团队。但后来却毅然辞职,选择加入《第一财经》,重新做一名奔波在一线的记者。

 

“章轲对一线的感情,可以用痴迷形容,他为了做好报道,曾深入青藏高原,以及其他人迹罕至的环保源头,他是一个愿意用脚去丈量中国所有土地的记者。” 章轲的一位好友向《传媒茶话会》介绍道。

 


“我很享受采访的过程,每当我拿起偷拍机,奔赴一个调查项目,我都觉得自己像奔赴战场的战士。虽然很危险,但这是可以真正体现我才华和能力的地方。我从没觉得工作对我是负担。”一位从事多年暗访调查工作的记者弓弦(化名)对《传媒茶话会》说。


提起已经从事十多年的工作,弓弦仍然像个初出茅庐,干劲满满的小伙子。


在一线奋斗的这些年,弓弦做出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报道,改变了人们错误的消费习惯,推动了一个行业发展,甚至间接促进了相关行业法律的设立。


弓弦对《传媒茶话会》说,“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是有使命的,也许这份特殊的工作就是我的使命。我始终觉得自己肩负了一种责任感,当我履行了这个使命之后,带给我的自我价值实现的自豪感,支撑着我一直走到今天。”

 


一线记者年龄断层,铁肩难担生活重担


实际上,纵观整个传统媒体现状,这些已过不惑之年,却依旧坚守在一线的老记者,如同熊猫一样珍贵。活跃在一线的,更多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


在陈杰看来,现在一线缺乏优秀的记者,很多优秀的记者到了一定年纪就去了管理层,一线记者群体出现了明显断层。

 

“现在媒体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传帮带制度相比有经验的老记者,年轻记者的新闻经验,从业经验相对薄弱,还是需要有老记者指点一二。”弓弦对《传媒茶话会》说。

 

根据某机构《2016中国记者职业生存状态与工作习惯》调查报告,85后已成为中国一线新闻记者的主力军, 新闻传媒相关专业科班出身的记者比例呈明显年轻化趋势。



“选择记者这份职业,直接原因是九个字,“无冕之王”和“铁肩担道义”。只要我内心深处还是坚信着这些,对这份职业的热爱是不可能改变的。”弓弦说。


然而讽刺的是,生活却没能给这份热爱提供足够的保障,一股强大的力量,正在不断抽取着这些新闻人的理想和精力。热血青年们的热血,正面临着被现实浇熄的危机。


谈起理想兴高采烈的弓弦,谈起现实,仿佛变了一个人。


他用孤独形容自己。这份孤独,一是没有和他同龄,能够一同奋战的伙伴,二是在自己辛勤付出后,却不受重视的落差感。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希光教授曾说:“中国新一代新闻工作者正在陷入严重的工作和生活窘地。在一个饥肠辘辘的中国商业化媒体环境里,中国的记者正在变成一个整天为自己生活奔波养家糊口的人。”

 

“我对这份职业,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毫无怨言。我的不满,是来自于没有获得和我付出相对应的回报。”弓弦说。

 

根据调查报告显示,近6成(58.8%)的一线新闻记者表示收入待遇因素将会是其离开目前岗位的最主要原因,媒体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迫使很多从事记者工作的人更多的是为生机奔波,只为稻粱谋。

 

理想之花也需要浇水,别让无冕之王变成新闻民工


“我们不是天天想着钱,我们只是想得到我们该得的那一份,只向理想致敬,却不给理想浇水,理想之苗它要怎么活呀!”电话里,弓弦的声音越来越高,情绪激动。

 


“我也是一个普通的人,我也有七情六欲,不能完全被理想绑架,我是个孩子,是个父亲,是个丈夫,房价物价,不停刺激我的神经和生活。”


弓弦在一线摸爬滚打了十年,薪资收入却几乎没有任何增长,而在这十年间,北京的房价涨了十倍不止。

 

实际上,如果没有晋升,十年收入几乎不变,都已经算是比较幸运。另一位从事了12年调查报道的记者Z,最近的日子过得也不是很好。他所在报社裁撤了深度调查部,同时改革考评制度,这让他的收入发生了剧烈的波动。原本过万的月收入,现在几乎缩水了一半。在一线坚守12年,却换来这样的结果,让Z也有些迷茫,不知自己的坚持是否正确。

 


当今传媒业处于时代的大变革中,有死亡,有重生,有交融。就如泰戈尔在《吉檀迦利》中所写:“万物急遽地前奔,它们不停留也不回顾,任何力量都不能挽住他们,它们急遽地前奔”。

 

弓弦对《传媒茶话会》说,大多数媒体人选择离开,并不是说他们不爱这份职业了,更多的出于无奈,被生活裹挟,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今天,我们不是在唱衰传统媒体,而是想为行业敲响警钟,那些像陈杰、弓弦这样,奋斗在一线,顶着现实的压力,艰难前行,却依然坚守的新闻工作者,才是传统媒体的“镇社之宝”。一个欣欣向荣的行业,必定是靠着一群朝气蓬勃的从业者,不要让这些满怀理想的人发现,自己走进的是一处悲凉的围城。

 

我们不愿这样,所以我们必须做出改变。

 

《传媒茶话会》记者节系列“记·事”,明天将继续聚焦记者的生存状况,并探讨留住人才的解决方案。


传媒茶话会评论: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出自明朝第一硬汉谏官杨继盛,他身体力行地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 


有人说“现在人人都是记者”,我不这么认为,顶多说人人都是记录者罢了。


记者不仅需要技巧,还需要有寻找真相的操守和担当。这,都不是普通的记录者能做到的。


具体到这个行业来说,需要有良性的不断层的老带新状态。新记者缺技巧缺阅历缺判断力,寻求真相的勇气和能力还有欠缺,肩不够铁,手不够辣,这就需要老记者在一线提领,甚至有一些大事件,只有老记者才能顶上去。


但前不久有一篇文章说:老记者被杀死了!杀死老记者的其实就是收入和社会地位。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不客观公正的新闻实质是在浪费受众生命,受众更需要真相,这就需要有别于普通记录者的专业记者们在后台不断提纯。


因此,请尊重和珍惜那些坚守一线的老记者,他们,是媒体与社会的宝贵财富。 


      《传媒茶话会》创始人   刘灿国



近期热门文章


1.记·事|震撼!穿越60多年历史,40多本不同时期记者证首次集体亮相!你绝对没见过!

2.记·事|业务篇一:年轻记者,请拿起你手中的笔!

3.区块链“搅局”媒体版权保护与开发

4.各显神通!为做好十九大报道,这些媒体也是蛮拼的!

5.十九大主题报道比《人民日报》早21天!这家媒体厉害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