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轻记者,新华社高级记者“极度调查”六招全给你!

刘娟 传媒茶话会 2019-09-04

如果连新闻记者都不再追求事物的全面真实,这个世界将会怎样?


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疫苗事件……一件件公共事件中深度调查报道的缺位,让公众尝到了新闻调查行业衰落的恶果。


年轻记者该如何做调查报道?如何为公众呈现一个“立体中国”?


《传媒茶话会》带您看新华社高级记者是如何做极度调查的。


后真相时代,调研传统回归才能重塑新闻品格和新闻力量!


“自媒体时代,也是谣言、传言动不动满天飞的时代,只有调研传统回归,才能形成和治国理政相适应的新闻品格和新闻力量。”这是新华社副社长、高级记者张宿堂为《极度调查》一书所写序言中的一句话。


2014年,在时任新华社国内部主任张宿堂和新华社国内部部务会的直接领导下,新华社成立了一个以重大调研为主要任务的重大报道策划中心,组织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各地方分社、海外分社记者,实施了一系列重大调研。


电商江湖、庄股魅影、高铁透视、经济黑马、器官捐献、宣战肿瘤……新华社记者通过深度调查乃至“极度调查”,尝试为公众呈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6个极度,极力打造极度调查!


新华社北京分社副社长、总编辑、高级记者李斌认为,“极度深入,极力采访,极度鲜明,极力推动,极大影响,极度疲惫,这就是极度调查!”


极度调查的第一面,是深入程度的“极度”。


现场调研是任何其他形式的调研无法替代的,因为现场真实,真实的东西最有冲击力和感染力。因此,要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需要围绕一个主题,花长时间,拼脚力,扎下去深入调研,唯有这样,笔力才能成为有源之水。


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人口要在2020年如期脱贫。扶贫工作的具体进展如何?


扶贫等重大问题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把握难度大,敏感程度高,为了做好扶贫调查这系列调查报道,新华社调动9个分社数十名同事,历时三个多月,足迹遍及大凉山区、怒江地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甘肃“三西”地区、贵州边远地区等众多特贫地区。从贫困人口家庭到村寨,从乡镇到地市、省,采访对象涉及各个层面。


极力采访,是为了听到来自最一线、最富有冲击力的声音。


“看病还得找大城市、大医院,在这里更好活命”,这是住在“癌症旅馆”的江西鼻咽癌患者的心声;“妈妈病了,我想救她”,这是7岁男孩陈孝天在罹患恶性肿瘤无法治愈后,选择将自己的肾脏移植给患尿毒症的妈妈的最朴素的心愿;“用高铁把世界连起来”,这是一位“老铁路人”的高铁梦……没有这些活生生的现场一线采访得来的细节,调查报道就没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传媒茶话会》了解到,在扶贫调查中,为了掌握全局情况,全面把握扶贫形势,报道组到国务院扶贫办采访主要负责人和业务司局干部以及相关专家就有4次。正是在充分调研采访、全面总结的基础上,才能直观形象地反映出扶贫攻坚难度越来越大的客观事实。


极度调查,还在于丝毫不回避问题和旗帜鲜明的态度、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资深记者不会被“易碎”的新闻事实局限,而会从散落零碎的新闻现象中总结,归纳、提炼出一些规律,道人之所未道。


面对凶猛癌情,新华社记者呼吁“打响肿瘤防控阻击战”,“推动肿瘤个体化治疗进入无创基因检测时代”;面对歌手姚贝娜捐献眼角膜引发热议,新华社记者紧急展开调查,呼吁“别让器官捐献‘卡’在细节上”,要“让生命走得更远”。


极度调查,还在于视野超越国界,调动起新华社在全球的报道力量,借他山之石以攻玉。


在做《姚贝娜捐献眼角膜引发的调查》时,新华社记者发现,斯里兰卡这个仅有2000多万人口的国度竟然是全世界最大的眼角膜捐赠国,介绍斯里兰卡经验供公众参考。


极度调查,更在于影响力上的“极度”。


新华社主要领导历来要求重大调研要有思想、有影响是极度调查追求的目标,极度调查也真真实实地产生了影响力:有的为中央决策提供了参考;有的创造新概念,比如“高铁社会”“锅底人群”“癌症旅馆”,推动了公众认知的深化;有的则让调查话题成为社会热点话题,比如扶贫调查被大量网站、公众号转载,仅腾讯一家阅读量就高达1亿多次。


极度调查还在于极力推动,盯住一个领域,‘咬住’一个重大问题,长期进行跟踪调研,直到推动进步,这是使命。



2014年年底,新华社站在水安全的角度做了“叩问水危机”的调研,披露“全国水源地水质逾一成未达标”的事实。一年之后,在领导要求和指挥下,再次启动“水安全”调查,披露“大水漫灌”的水浪费现象,呼吁重塑中国“水战略”。


极度调查,还体现在身心的极度疲惫。


新华社每次重大调研,从策划、立项、调研、成稿、修改、再研讨、定稿,往往历时数月,形成数千里甚至上万里,做一次极度调查,身心俱疲是很正常的事情。



极度调查,本身就应该是新闻从业者的职责所在、追求所在。如果连新闻记者都不再追求事物的全面真实,这个世界将会怎样?


李斌认为,花这么大的心血,就是为了帮助人们全面客观立体地认识一件事情、一个问题,帮助世界全面客观立体地认识当代中国,推动社会进步、守望公平正义。



“新华社十佳记者”也是调查记者的乌梦达说,“如果没有内心的火热,做什么行业都没有春天”“直面问题,脚踏实地,目光如电,持之以恒。”这是新华社的高级记者们对年轻记者的忠告。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告诉你一个“立体中国”

 

我们将综合留言走心程度和获点赞数(不低于15个),从每日留言中选出一位茶粉,送上一本精美书籍。每日获奖名单将在次日推文文末公布,请大家及时关注。

欢迎转发朋友圈

投稿和垂询邮箱:cmchh1@126.com

                   

近期热门文章


1、舆论真能绑架司法吗?

2、人民日报:自媒体,造假算盘不能打

3、中国新闻奖定评!评委点评:获奖消息稿共同点就俩!

4、网络“洗稿”成产业链:几秒炮制爆款文章 月入上万

5、“一带一路”倡议5年来,外媒怎么看?



《传媒茶话会》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介绍各媒体经验做法的文章均属于行业研究,不收取任何费用,望大家监督。另向社会长期征集原创稿件(未公开发表过),稿件写作主题围绕媒体采编、经营、融合、版权等方面进行,一经采用,稿费最低300元,上不封顶。同时欢迎提供选题和线索,一经采用,定当奖励。稿件及选题线索可投邮箱:cmchh1@126.com或后台直接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