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媒体人,不要怀疑未来,只要怀疑自己!

梁瑞平 传媒茶话会 2019-09-02

时光轮转,步履匆忙。又到记者节,今天是第19个属于我们的节日了。


我相信,这个比教师节小众的节日,一般人并不太知晓。而且,这个节日,基本上与休息无关,其价值无非是一种身份确认兼自我提醒,提醒身上的担子仍在,真相仍需要挖掘,公平正义仍需要呵护;其价值还在于,我们需要借此自我激励——既然选择了拿起纸和笔,就要坚毅地朝前走,用奔走与倾听,用良知与坚守书写历史的初稿。


站在今天这个节点,我想到的除了当下,更多的是未来——我们如何定义未来,如何辨识方向,如何走向未来。


我们的未来,其实大家都在分析研判,也有了一些共识:在指尖,在移动终端;在视频,在优质内容;在机制,在释放活力……


未来终归无可阻挡地到来,未来其实并不遥远,就是一个又一个今天,接续累积而成。


我始终坚信,与其怀疑未来,不如怀疑自己,能否跟上不断变化的时代,不被时势所抛弃。


怀疑自己是否葆有初心


“报纸真正的价值,是存在于他们有没有灵魂和特有的精神。”这是著名报业前辈余纪忠先生写下的一句经典。


是的,作为信息、资讯与观点提供商,内容是我们一直以来擅长的,也是我们生存的价值所在,更是党报身份赋予的、无法推卸的责任与使命。


我们的初心,就是要坚信内容依然是王道,一心一意把内容做精,做到极致。


记得在10月31日举行的新京报APP上线仪式现场,该报社长宋甘澍的发言观点鲜明、立场坚定:在信息过载时代,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用心制作、限量提供真实、有趣、有情怀的内容。


也许你会说,读者与用户在流失,我们的内容与用户已经很难建立连接,但是,如果他偶尔与你有了连接,却无法用优质的内容吸引他、服务他、打动他,那么,这种连接也肯定是暂时的。


怀疑自己是否坠入经验主义


大凡一个人,在某个固定环境中工作生活,时间一长,便容易形成经验主义的思维(路径依赖么),遇事习惯于用以往的经验去观察、思考,而不是以联系、发展、全面的思维来研判及行动,这在农耕社会或许没有问题,但当今社会已是瞬息万变,AI和万物互联时代已经到来,经验主义只会成为束缚你的牢笼。


正是基于此,才会有人振聋发聩地喊出——你最大的天敌,是经验主义!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躬身自问,在日复一日地重复性采编工作中,我们有否坠入经验主义,总按老经验、熟悉的套路来,不愿打破既有思维,来适配新形势、新挑战。


最近持续在读《好稿是怎样“修炼”成的》,作者是人民日报资深编辑费伟伟,他无疑是个有心人,该书最触动我的是,其实,无论是在业务上,在状态上,在韧劲上,我们离优秀的内容提供商,还有差距……


譬如,如何讲故事、接地气,如何改写稿件(做好加减法、发现数字的深意与新意等),如何表达创新,以及如何制作标题等,都还有提升空间。


或许,渐渐的,你会以自己年龄大了来安慰自己,人生的登攀已过了峰顶,接下来重要的是犒劳自己、享受生活。错也!人生没有休止符,活着就是折腾和受苦,文正公曾国藩不是说过么——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怀疑自己是否从无本领恐慌


一直认为,形势的变化总在人的预想及驾驭之外,我们如果固守着既有的技能,是无法走向未来的。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新闻人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或许,我们当下尤其需要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没有一点本领恐慌。


譬如,用户在哪里?用户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对于媒体融合带来的生态变化,我能做什么?我还缺什么?……都知道移动传播优先,视频表达优先,用户体验优先,那么,该如何做到这些?


我们要追问,传播是否依然是单向的,自说自话多,互动反馈少;居高临下多,平视贴心少;我们的思维是否还习惯于传统思维,而不是新媒体思维……


我们还要追问,团队里有多少人会鼓捣爆款H5,打理运营公众号;对人工智能有多少了解;对数据、对算法又知晓几分?即使是最低要求,我的发现力、把关力、编辑力及策划力,到底在哪个段位?……


在前述新京报社长宋甘澍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连新京报这样的业内领跑者,依然开出了全员专业培训的清单——学习国内外新闻传播大势;国内外媒体转型实例;APP的传播规律及内容表达方式等实操技术。


所以,当下对你我来讲,尤为需要跳出“舒适区”,进入“学习区”,对抗“恐慌区”——在舒适区里,我们每天处于熟悉的环境,做在行的事情,自然感觉舒适(但你其实是在退步);学习区是我们很少接触甚至未曾涉足的领域,充满新颖的事物,反而可以充分锻炼与挑战自我;在恐慌区,我们会感到忧虑、恐惧,不堪重负。但正是因为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就像打球吧,同高手过招,你才有进步,否则,你的技能、战术等其实在下降。


起而行之方能逐渐远离怀疑


记得清华大学大礼堂前草坪最南端,立有一块日晷,其基座上刻有“行胜于言”四个字,字字千钧,发人深省。行胜于言,还是言胜于行,其未来的走势,几乎是不言自明的。


我们或许习惯于活在朋友圈,却不愿意为谋生的手艺多一些磨练;我们有时会心血来潮,设定若干目标,可它是否只是挂在前方的一个画饼,由于缺乏行动力,所以一直能够看到,却始终没有抵达?


是的,我们需要坐而论道,更在于起而行之:每一条稿件,每一个版面,每一次创新,每一夜的坚守;深刻领会融合背景,重构机制与流程——积小胜为大胜,集跬步至千里。


有人说,“记者节最大的意义,在于向我们指出可以致敬的方向,可以溯及追远的情怀与道统。”


今天,我写下这些文字,立足于鞭策自己和仍在纸媒业坚守的同仁,保持清醒,正视现实,点滴改变——尤其是,不要因为走了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本文作者系长沙晚报编委兼编辑出版部主任

编辑 | 刘娟

欢迎转发朋友圈

投稿和垂询邮箱:cmchh1@126.com


近期热门文章


1.我国历史上的记者节,你知道吗?

2.长江奖获得者毕锋:挑战生命禁区,书写铁路故事

3.新媒体报道不能“一招鲜吃遍天”,必须创新创新再创新!

4.行业新闻如何写出彩?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得主说的都是干货!

5.本届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揭晓 !



《传媒茶话会》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介绍各媒体经验做法的文章均属于行业研究,不收取任何费用,望大家监督。另向社会长期征集原创稿件(未公开发表过),稿件写作主题围绕媒体采编、经营、融合、版权等方面进行,一经采用,稿费最低300元,上不封顶。同时欢迎提供选题和线索,一经采用,定当奖励。稿件及选题线索可投邮箱:cmchh1@126.com或后台直接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