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创视频新闻约占新闻总产量1/3!新京报的变与不变

王丽遥 传媒茶话会 2019-09-03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新京报“我们”视频发展如何?积累了哪些经验?

 

《新京报》于2018年10月份上线了新的APP,为何要做APP?它能够成功吗?

 

在上个月的第三届中国产经媒体融合发展高峰论坛上,新京报社副总编辑、“我们”视频总经理王爱军对以上问题作出解答,并分享了他对传统传统媒体如何发展的看法。


用“真”“善”“美”坚守好机构媒体的公共价值


“现在《新京报》原创视频新闻总产量已接近报社新闻总产量的1/3。”新京报社副总编辑、“我们”视频总经理王爱军表示,“我们”视频于2016年9月份上线后,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当前每月视频产量约为2600条,月均播放量55亿,预计2018年度总流量将突破550亿一600亿。


由腾讯媒体研究院联合新榜推出的腾讯新闻短视频账号表现力10月品类榜中,新京报“我们”视频位居腾讯新闻短视频资讯旁行榜第二名。同时,新京报动新闻位居第五名。


在谈到“我们”视频的发展经验时,王爱军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坚守机构媒体的公共价值。王爱军表示,作为机构媒体,应该面向更多的受众,不能仅仅追求流量和经济效益,仅仅满足极少数人的需求。“和自媒体小编去做几个公众号单纯追求流量和利益不同,机构媒体至少要有理想主义的导引,要有人性关怀的底蕴;要有原则和底线,更要有责任和担当。”


机构媒体如何坚守公共价值?王爱军用“真”“善”“美”三个字作了具体阐述。


“真”即要做真新闻,包括对一些热点的释疑、监督、挖掘真相等。榆林产妇坠楼事件中,当时舆论倾向认为是产妇家人重男轻女,拒绝进行剖腹产而致使产妇坠楼。“后来《新京报》头条报道证明,产妇确因产痛受不了而跳楼,扭转了社会舆论。”


“善”其实就是做正能量和暖新闻。新京报有大量的温暖的新闻,其中流量最多的一篇暖新闻将近5000万。


90后独腿搬运工获残联免费安装假肢:感觉像是在做梦



 截图来自朋友圈


王爱军表示,在短视频时代,暖新闻有非常大的市场。过去社会上发生了很多很温暖的瞬间,很难进入到媒体的视野,但是随着现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瞬间被放大,对媒体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美”其实更多指的是专业。王爱军表示,媒体在制作视频时,生产出的应该是画面比较干净,能够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拒绝恶俗的的产品。


王爱军也表示,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很多媒体希望现有记者去转型,成为全能型记者,但其实困难很大,新京报“我们视频”成立时招聘10多人组建队伍,到现在发展到130多人,基本上都是从报社以外重新招聘。文字记者、摄影记者转行做视频,可能效果并不会很好。”同时,传统媒体可以和互联网平台合作,互联网平台具有资本优势、传播优势又渴求内容,传统媒体具有强大的原创能力和资源优势、品牌优势,二者可以优势互补


为啥要做APP,能成功吗


“APP是增量而不是对其他传播形式的替代,核心是为了保持和提高《新京报》的影响力。”


《新京报》为什么要做APP?王爱军表示,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对《新京报》因报纸影响力下滑的止损,同时也是在充分利用千龙网资质,实现《新京报》从报纸、PC到移动端的整体转型。同时,多一个自主平台,也能提振员工信心。


“不必用单个产品来评价整个机构媒体是否成功。”王爱军认为,“相当一段时间里谈‘新京报APP能否成功’意义不大,新京报APP短时间里看起来数字不那么漂亮,但‘新京报’这个品牌成功,就是可以的。


他提到,未来会着力把《新京报》打造为“原创类的机构媒体”,要以“扩大影响力”为宗旨,加大对原创的投入,让内容更加优质,并且进行多平台“矩阵式传播”。


演讲中,王爱军分享了他对传统媒体发展的几点看法。


他首先认为传统媒体靠影响力生存,而非其他。“当前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在下降,要接受这个现实,但必须制止!”他认为,媒体提升影响力的传播手段要跟上时代步伐,随着5G时代的到来,视频这种传播方式是优选。“但媒体也不一定都要做短视频,要结合媒体自己的长项。”


其次,传统媒体要改变的是传播方式而非传统的价值。媒体改革核心是资源要向新的生产方式倾斜,改革现有的生产模式。


“传统媒体可以有自己的平台,但不必是唯一平台,要实现矩阵式传播。”同时,王爱军强调,传统媒体不要迷恋“流量”“爆款”,要发力于只有自己能生产的“流量”。


最后,王爱军认为传统媒体要有信心,有定力。“用户在成长中,要用媒体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陪伴、呵护他们成长。


《新京报》的变与不变,是为洞见。


洞见不是看见,更是智慧的体现。


“不变”,展现出的是坚守媒体价值观不变。坚持真善美,生产优质内容的初心不改变。


诚如其言:传统媒体要改变的是传播方式而非传统的价值。


“变”则是实现从报纸、PC到移动端的整体转型。这个传播方式的变一定是建立在其价值观“不变”的基础之上。


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如果没有这个“不变”,“变”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少很多。


因此说,变与不变,最终检验的是媒体人的定力、智力和信仰。


《传媒茶话会》总编辑:陈银峰



欢迎转发朋友圈

投稿和垂询邮箱:cmchh1@126.com


近期热门文章


1.北京晨报原总编辑:晨报终结,是时代原因还是行业问题?

2.中国第一个登陆月球背面!只有这些央媒省报头版报了!

3.《传媒茶话会》新年寄语 l 珍惜当下,蓬勃未来!

4.重磅 | 全彩印!大改版!人民日报2019年求新求深求美!!

5.体制机制创新不能停!这家都市报如何涅槃而生?



《传媒茶话会》向社会长期征集原创稿件(未公开发表过),稿件写作主题围绕媒体采编、经营、融合、版权等方面进行,一经采用,稿费最低300元,上不封顶。同时欢迎提供选题和线索,一经采用,定当奖励。稿件及选题线索可投邮箱:cmchh1@126.com或后台直接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